- 621.00 KB
- 2021-04-17 发布
来宾实验高级中学2016年秋学期段考试题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李贽 (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揭露正统理学家的虚伪和欺诈
C.要求破除对于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7.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情感的精灵,一说起诗歌,同学们都会吟上几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诗歌对应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唐诗、元曲 B.唐诗、宋词、楚辞
C.楚辞、唐诗、宋词 D.宋词、唐诗、楚辞
8
.沸沸扬扬的谷歌事件成为2010年初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就在谷歌宣布将要退出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将谷歌中文网站的英文名字“google”由原来的多颜色字母转变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形,其中“l”所代表的发明对欧洲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迎来了欧洲航海事业的新时代
C.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 D.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
9.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0.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11.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12.“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
13.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14.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16.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7.三民主义中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导致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内部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18.“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相符合的是( )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变,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1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
孙中山主持临时 中华人民共和 十一届三中
政府会议 国成立 全会召开
关于上述巨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三次巨变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③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这三次巨变密切相关
④使中国人民醒过来的巨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2.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 ( )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②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 ③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 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不包括 ( )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B.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25.胡锦涛在《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说:“江泽民同志的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 ( )
①“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主要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 )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⑥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③④⑥ B. 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27.“双百”方针是指 ( )
A.文艺上“百花齐放”,政治上“百家争鸣”
B.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C.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D.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8.下列中国现代科学成就对直接解决民生问题作用巨大的是 ( )
A.杂交水稻 B.神舟六号 C.银河计算机 D.两弹一星
29.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400万
5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115.13万
1911
1175.05万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0.齐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并蹒跚学步了。中国人走出自己的摇篮的第一步应指(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
C.“银河-Ⅰ号”计算机的问世 D.“神五”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
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4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1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 展的影响。(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
想分别有 哪些?(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3分)
33.请回答(17分)
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据此回答: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党的哪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9分)
(2)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2分)
(3)结合这三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分别说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6分)
来宾实验高级中学2016年秋学期高二历史段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D
A
B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B
C
C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D
C
B
B
A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31.(12分)
(1)因素:民心。(1分)主张:仁政。(1分)
(2 )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6分)
(3)标准:百姓的忧乐。(1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影响: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
32.(11分)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 实行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4分)
(2)特点:现代化启蒙(2分)
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此处答“国情”、“
社会性质”等不给分。(2分)
(3)作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3分)
33、(17分)
(1)①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1分)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2分)
②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1分)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2分)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1分)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
(2)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2分)
(3)作用:①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2分)
②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2分)
③“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