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 MB
- 2021-04-17 发布
第
1
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考纲点击
]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
.认识区域
(1)
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
特征
①
具有一定的
________
,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
_____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
______
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__________
。
③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__________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____________
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区位特征
边界
过渡
相对一致
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______
附近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
~
48°N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30°N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___________
气候
,大陆性稍强
土地
条件
以
________
为主
,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
的
_______
等
矿产资源
温带季风
水稻土
石油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我国重要
的
_______
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建筑
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墙体
严实
_______
,
屋顶
坡度
______
综合性
厚重
小
要点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
,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
方法规律
】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
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
→
气候
(
结合地形
)
→
水文
→
土壤、植被等。
(2)
按照
“
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
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从产业活动
(
农业、工业等
)
、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
对点演练
]
(2017·
严州模拟
)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
1
~
2
题。
1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山珍海味
”
2
.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
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
北方喜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
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解析
】
第
1
题,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河流水系形状来看,甲区域地形起伏较大,适于发展林业,乙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种植苹果等暖温带作物;牛羊奶酪和肉食为主食是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海洋等农业生产。第
2
题,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庆位于
四川盆地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东部高一些。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享用
”
,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虽说北方现在不缺
“
糖
”
,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
答案
】
1.D
2.D
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
3
~
4
题。
3
.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
B
.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C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D
.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
4
.比较
①②
两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
B
.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
C
.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
D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
解析
】
第
3
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湖泊是洞庭湖,
①
城市为武汉;乙图是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是密歇根湖,
②
城市是芝加哥。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两地均为平原地形,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不是黑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洞庭湖不是。第
4
题,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畜产品加工不是武汉的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答案
】
3.B
4.B
(2017·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
)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
(
如下表
)
。
据此回答
5
~
7
题。
5.
表中空格
①
、
②
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
A
.地形、热量
B
.热量、水分
C
.水分、热量
D
.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6
.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
.热带气旋的形成
D
.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
.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
①
降水丰富
②
热量充足
③
光照充足
④
气温日较差大
⑤
土壤肥沃
⑥
灌溉水源充足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⑥
D
.
③④
【
解析
】
第
5
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
①
是热量。
②
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①
、
②
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
B
对。地形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A
错。海陆位置影响水分,纬度位置影响热量,
C
、
D
错。第
6
题,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环流影响,季风环流是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
D
对。季风环流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A
、
B
错。东部季风区气候的形成与热带气旋的形成关系不大,
C
错。第
7
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劣势是降水少,
①
错。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
②
错。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
(
光照足不意味着热量也足
)
,
③
对。西北地区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
④
对。西北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
⑤
错。西北地区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
⑥
错。只有
③
、
④
对,
D
对。
【
答案
】
5.B
6.D
7.D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
.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区域发
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
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
2.
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
程。
3
.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
对点演练
]
(2017·
西安模拟
)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
1
~
2
题。
1
.影响产业结构由
M
阶段向
N
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
A
.交通
B
.政策
C
.人才
D
.市场
2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
A
.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
.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
.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
.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不断攀升
【
解析
】
第
1
题,图中
M
是高精加工工业、
N
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第
2
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
GDP
比重会有所降低。
【
答案
】
1.C
2.B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读图完成
3
~
4
题。
3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
.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
.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4
.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
.
A
—
B
—
C B
.
B
—
A
—
C
C
.
B
—
C
—
A D
.
C—A—B
【
解析
】
第
3
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
4
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
答案
】
3.D
4.D
[
知识构建
]
[
关键点拨
]
1
.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间地理差异是区域的基础特征之一。
2
.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差异等。
3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关键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考向一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6·
浙江文综
)
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
X
轴表示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Y
轴表示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
0.74(
单位:吨标准煤
/
万元
)
。完成
1
~
2
题。
1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
.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
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
.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
解析
】
第
1
题,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依材料可知
X
轴表示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B
项和
D
项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
慢,故可知
B
项正确。同理可知
Y
轴表示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读图可知,
A
项和
C
项均错误。第
2
题,此题较易,数值大小表示单位能耗高低,无论哪一区域均应降低单位能耗,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重型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均属高耗能工业,故
C
项和
D
项错误。
【
答案
】
1.B
2.A
3
.
(2014·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Ⅱ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
(
附
)
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
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
解析
】
第
(1)
题,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第
(2)
题,流经平原的河流,水流平缓,冲蚀和搬运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流经山区、高原的河流,流速较快,侵蚀、搬运作用明显,因而河流含沙量大。第
(3)
题,鱼类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鱼类饵料
(
浮游生物
)
的丰富程度和水温的高低。因此,从纬度高低、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少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
答案
】
(1)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
(
永冻层
)
,阻滞水分下渗;
(
凌汛等导致
)
河水泛滥。
(2)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
(
河床比降大
)
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考向二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4
.
(2015·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Ⅰ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
(
下图
)
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
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
推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解析
】
第
(1)
题,根据题目所给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合卤虫生存;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湖水营养物质丰富。第
(2)
题,题目文字材料给出了本题答案,一方面,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卤虫需低温运输,运输难度大且运费高;另一方面,当时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狭小。第
(3)
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产量减少、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近海水产养殖业技术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由
“
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不难得出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第
(4)
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取决于个人观点,注意选取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且理由充分即可。
【
答案
】
(1)
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
运输成本高
(
需低温运输
)
;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
市场需求小。
(3)
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
(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
。
(4)
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012·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5
~
7
题。
5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6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
.太湖平原
B
.洞庭湖平原
C
.江汉平原
D
.成都平原
7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
解析
】
第
5
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耕地不断被挤占,加之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小;在耕地面积减小,而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为保障粮食供应,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改进农田水利设施能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粮食产量而不会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完善粮食流通体系能促进粮食的销售,有利于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并不会增加粮食产量。第
6
题,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要快
于其他三个选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多、收入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从而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减少;此外,太湖平原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
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的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进,粮食的商品率也较低。受以上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太湖平原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第
7
题,粮食商品率反映了进入市场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但河南省的人口远多于黑龙江省,因此导致其粮食商品率低于黑龙江省。
【
答案
】
5.B
6.A
7.D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3:02:51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0:00: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4-16 19:26:134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6 18:25:0129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6 15:54:2512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16 09:35:544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6 02:24:494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