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5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大同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地理
一、单选题:共40题
傍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伸(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丁玲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
A.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C.工业化 D.高水平的开发
2.该区域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
D.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
【答案】
1.A
2.B
【解析】
1.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等密集,而且建筑物高大稠密,说明这里信息、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达,应该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材料中没有显示传统农业、工业信息;高水平的开发不属于区域发展阶段,故A正确。
2.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具备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故排除选项A、D;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属于工业化阶段的特点;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故B正确。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钢铁工业 B.制鞋业 C.石化工业 D.软件制造业
4.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价格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西欧转移到日本再到中国东南沿海,而不是直接由西欧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 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 D.技术
【答案】
3.B
4.D
5.B
【解析】
3.根据图示产业转移跨越的经纬度位置分析,20世纪60、70年代该产业主要分布于西欧,到20世纪70、80年代向日本转移,20世纪80、90年代向香港、珠三角等地转移,2003年向东南亚转移,反映了该类产业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最可能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制鞋工业符合。故选B。
4.结合上题结论,影响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故选D。
5.注意图中产业转移发生的时间,结合所在国国情进行分析,中国80年代初才开始了改革开放,所以20世纪70年代,该产业不可能从欧洲直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故选B。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6.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7.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答案】
6.B
7.B
8.C
【解析】
6.由诗句中的“沃野龙江”,推断①是黑龙江省;由“毡房”、“ 牛羊壮”推断②是内蒙古自治区;由“琼海”、“五指擎天”推断是海南省;由“石林”推断是云南省。故选B。
7.热带和寒带四季变化不明显,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黑龙江、内蒙古位于温带,海南、云南位于热带,故选B。
8.黑龙江河流众多,主要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内蒙古位于内陆降水少,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显著,沙漠广布;海南四面临海,海水的侵蚀作用显著;云南喀斯特地貌显著。故选C。
读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9.图中反映出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0.依据图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恢复天然植被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答案】
9.A
10.B
【解析】
9.该题考查荒漠化形成的机制和统计图的分析技巧,同一风速条件下,绘制一条垂线,即可看出输沙率与植被的负相关规律,进而可知防治荒漠化最根本的措施是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故选A。
10.上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则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则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故选B。
1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热量带的划分是依据不同区域热量差异划分的,以单一目标为划分依据。干湿区是以不同区域水分状况差异来划分的,以单一目标为划分依据。故①、②项正确。我国三大自然区是根据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而划分的,划分依据所包括的因素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可见,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并非以单一目标为依据。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可见文化区的划分依据包括政治、社会或经济等因素,并非以单一目标为依据。故③、④项错误。由上分析可知。故A正确。
1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大同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具有明确边界的是行政区,故选D项。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少,晴天多,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太阳辐射强,故选B。
14.造成我国南北方楼房房间距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高度 B.地形 C.降水 D.建筑材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楼房之间的间距主要考虑光照条件,由于我国北方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南方小,故楼房间距较南方大。故选A。
15.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答案】C
【解析】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都属于季风气候,只不过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重要特征,所以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雨热同期是因为同属东部季风区,都是季风气候。故选C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答案】
16.B
17.A
【解析】
16.全球沙漠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和中纬度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选B。
17.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和加剧与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无关。故选A。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从Ⅲ到Ⅳ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
18.C
19.D
【解析】
18.从Ⅰ到Ⅲ阶段,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城市面积增加,由于林地对水源的涵养功能下降,同时城市中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因此河流的丰水期水量增加。在图示区域乡村数量增加,城市从无到有,出现了城市化现象。故选C。
19.从Ⅲ到Ⅳ时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需求(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强。故选D。
20.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答案】C
【解析】我国南方气温温暖湿润,故墙体较薄,利于通风散热,A错误;南方地区降水量丰富,故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B错误;南方民居屋檐较宽,利于防潮乘凉,C正确;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故房屋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更强,D错误。故选C。
我国江南部分丘陵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2.“红色荒漠” 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乱垦滥伐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污染环境
【答案】
21.C
22.A
【解析】
21.红漠化是红壤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而出现的红壤裸露现象,故自然原因为流水侵蚀,故选C。
22.“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应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故选A。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
23.D
24.C
【解析】
23.在气候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业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开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业活动多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故选D。
24.绿洲地区由于植被反射率较低,植物枯萎后,变成有机质使土壤肥力上升则生物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植被遭到破坏后,由于蒸发更旺盛,使原来较多的地下水被蒸发而导致土壤盐碱度上升,所以在原来绿洲地区若出现土壤盐碱度上升则说明绿洲开始出现萎缩;绿洲萎缩,导致沙尘暴频度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生物生产能力降低。故选C。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下列问题。
25.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26.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答案】
25.C
26.B
【解析】
25.①阶段区域差异小,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以农业为主;②阶段区域差异显著扩大,是以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③阶段区域差异又逐渐缩小,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①-②-③体现了区域发展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故选C。
26.我国目前正处于②阶段仍处于快速发展而不平衡的阶段。故选B。
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回答下列问题。
27.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
A.山东 B.河北 C.天津 D.辽宁
28.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A.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 D.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答案】
27.C
28.D
【解析】
27.根据材料中区域行业分工指数的概念可知,该指数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反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小。由此可知,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天津。故选C。
28.根据材料可知,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从1997年到2001年指数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增加,也就是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故选D。
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9.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答案】
29.C
30.D
【解析】
29.该图为三角形坐标图,图中三条边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过图中某点作三条边的平行线,该线与每条边均有两个交点,其中数值较小的点即对应的产业比重,据此可知表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额是③。故选C。
30.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故选D。
读“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31.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32.关于B地及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D.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基地
【答案】
31.A
32.B
【解析】
31.A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油气资源丰富。虽然地广人稀,但由于沙漠广布,可垦耕地不多。故选A。
32.B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资源短缺,A项错;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C项错;中西部地区要建成我国的能源生产基地,D项错。故排除A、C、D项。故选B。
下图为 “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3.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江南丘陵—红漠化 D.云贵高原—沙漠化
3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
【答案】
33.C
34.B
35.D
【解析】
33.正确的对应关系依次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故选C。
34.云贵高原荒漠化的原因是①②④,黄土高原是②③④。故选B。
35.江南丘陵温度高,降水多,化学作用强。故选D。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B.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C.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D.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37.图示区域
A.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 B.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C.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 D.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答案】
36.D
37.A
【解析】
36.从图中可以看出,县界是以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为界的,分水岭是山脉最高点的连线,其界线是明确的。故选D。
37.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田在空间形态上呈面状;而森林公园沿山脉、河流分布,呈线状;公路、高速公路都呈线状;湖泊呈面状;图中的城镇和乡村呈点状。故选A。
下图为“我国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8.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
①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 ②从乡村向城市转移 ③多靠近沿海地区④多靠近交通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9.该地区转出的企业多为钢铁机械工业,则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A.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产业升级需要
C.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D.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答案】
38.C
39.A
【解析】
38.读图可知,图示产业转移从京津地区向周边中小城镇转移,且大多数企业主要沿交通线(铁路)分布。故选C。
39.由题干可知,该地区移出的主要是占地面积大、污染大的企业,因此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故选A。
40.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答案】B
【解析】图中反映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故选B。
二、综合题:共2题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下两图为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示意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________________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但从第3年开始,________________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
(2)三种放牧强度中,_______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
【答案】(1)增加或上升 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 重牧
(2)重牧 轻牧
【解析】(1)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增加或上升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从第3年开始,重牧区的物种丰富度出现明显下降。
(2)阅读图2可知,重牧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轻牧使草层高度增加。
42.读 “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 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 的退化。
(2)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土地生产力 土地
(2)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增加。
(2)根据右图所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其实质是土地退化。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