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1-04-17 发布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复习
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有何看法?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小组实验,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享者”,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
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7、评估
学生通过讨论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学习密度的定义:
1、引入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2、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一些物质的密度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 m / v
1g/cm3 = 1×10 kg/m3
了解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
4、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作业:课后 1、2、3题。
2
教学反思
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