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04-16 发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4 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
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本课具有“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探究”三个教学活动。如果
按教程的先后顺序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第一个观察活动太简单而大大降低;
因此我打破教材的逻辑顺序,在教材基础上侧重于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
变化及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先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变化”,再自
主研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放在了课前观
察和记录,这样减少了课堂容量,让探究更有效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物
质特点的观察活动他们更是轻车熟路。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初步了解白醋,但对
小苏打的认识不多,更不清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对此他们会产生
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对于一些常见气体,只是停留在知道名字,对它们的性质
则无概念(如助燃性、谁比空气重等。)于是导致他们在探究未知气体时出现了
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未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 / 3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未知气体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打火机代替)、蜡烛、盖片、集气瓶烧杯、量筒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
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
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
产生、来源和性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 / 3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
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
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
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
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
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
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 2020秋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21-04-16 23:51:1346页
- 2020届高中物理 第9节 带电粒子在2021-04-16 23:49:073页
- 【英语】2018届二轮复习记叙文写作2021-04-16 23:49:064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盼》教案 2021-04-16 23:48:093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条形统计图 2021-04-16 23:47:594页
-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 二项式定理2021-04-16 23:47:342页
-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第二学期2021-04-16 23:45:36112页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口耳目》2021-04-16 23:41:235页
-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021-04-16 23:39:598页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2021-04-16 23:39:1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