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4 MB
- 2021-04-16 发布
目录
Contents Page
目录页
1.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Ø考情再现
Ø考点精讲
Ø典例感悟
Ø课后作业
Ø真题探究
目录目录
Ø考点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目录目录
Ø1.考 情 再 现
目录
命
题
统
计
2016·课标Ⅰ卷,4~6
2016·天津,39、41
2013·四川文综,11~12
2012·山东文综,27(1)(2)
2014·四川文综,9~10
2012·福建文综,3~4
2015·安徽文综,25~26
2015·重庆文综,4~5
2015·广东文综,4
2013·安徽文综,23~24
命
题
分
析
以城市化过程的统计资料、区域城市变化为背景,考查
城市化的定义、过程、影响等。
目录目录
Ø2. 考 点 精 讲
目录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其次,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数量增多等。
目录
2、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及意义
标志:城市人口人口比重
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城市文化影响,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
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是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目录
3、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是个系统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
产业结构、产业水平、人均国民收入
发展历史、人口特点、
交通水平、科技教育水平、
原有城市化水平、
政策(户口、对外开放地区)、
自然条件、人均耕地等。
目录
4、城市化一般 阶段及特点
A阶段:①城市发展缓慢;
② 城市化水平低,约小于30%。
B阶段:①城市发展快;
② 城市化水平提升,约小于70%。
C阶段:①城市发展缓慢;
② 城市化水平高,约大于70%。
目录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A、B阶段界线
B、C阶段界线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
(1)发达国家因为工业化早起步早,
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家独立晚,工业化
晚,所以起步晚。
。
(2)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农
业现代化使大批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所以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生
产力水平迅速发展,但水平低,所
以城市化水平上升快,但城市化进
程越过生产力发展速度,带来很多
城市问题。
目录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A、B阶段界线
B、C阶段界线
(3)发达国家因为城市化已推进到相
对成熟阶段,所以发展速度趋缓,发展
中国家因为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
速,所以发展快。
2、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一定是城市化的真实反映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发达
国家是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使农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
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增长快而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不是生产力水平的真实
提高。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一定是城市化的真实反映
目录目录
Ø3. 典 例 感 悟
目录目录
(2017·衡水中学调研)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
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
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
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
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
区
1、提取信息:“1950~1965
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
相差不大”;
2、提取信息:“图中1950~
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
化水平数值”;
3、地理判断:“据图可知,
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
区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
4、提取信息:“目前发达地
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5、地理判断:据图可知,目
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慢。
目录目录
(2017·衡水中学调研)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
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
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
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
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
区
6、提取信息:“欠发达地区
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
发达地区”;
7、提取信息:“图中2025年
城市化水平数值为:60%、
90%”;
8、地理判断:“2025年两类
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
9、提取信息:“目前发达地
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
地区”;
10、地理判断:据图可知,目
前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为:
50%、80%。
D
目录目录
(2017·衡水中学调研)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
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
完成(1)~(2)题。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
地区
1、提取信息:“该时期内,
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2、地理判断:“图示,发达
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上升”;
3、提取信息:“未来城市人
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
区的城镇”;
4、地理判断:“图示,发达
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
比例在30%以下,欠发达地区
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例在
70%以上”;
目录目录
(2017·衡水中学调研)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
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
完成(1)~(2)题。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
地区
5、提取信息:“发达地区城
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6、地理判断:“图示,发达
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上升,所以
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应增
加”;
7、提取信息:“目前世界城
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
达地区”;
4、地理判断:“图示,发达
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
比例约是30%”。
B
目录目录
用图表示,从城市化、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
图A 图B
图C 图D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目录
Ø4.真 题 探究
目录
(2015 ·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
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
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
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
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2~3题。
2.上图中第一条高
铁开始运营时,四个
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
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1、提取信息:“上图中第一条高铁
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
比重最小的为”;
3、解读信息:乡村人口比重等于
100%减去城镇化率。
2、提取信息:“曲线示意中国、日
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
化率变化情况”;
4、地理判断:图中第一条高铁运
行时间为1965年,城镇化率最高的
国家的城镇化比重为60%~70%,
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
B
目录
(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
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
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
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
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2~3题。
3.上图中2000~
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
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5、提取信息:“上图中2000~
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
在此期间”;
6、提取信息:图中2000~2010年
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是该图
象,如图;
7、地理判断:该国为中国,工业化
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由于计划
生育,人口增长率低,城市化属于
快速城市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比
发达国家低。
A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目录
答案: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014·江苏卷)读图表,回答问题。
1.审设问
分析过程:
(l)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明确设问要求:考查
图表能力,城市化的
标志
明确判断过程:提取出表格中“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GDP比
重”;图中城市等级分布等内容。
2.提取图表信息、分析: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
市群
大西洋沿岸
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目录
答案: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
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2014 ·江苏卷)读图表,回答问题。
1.审设问
分析过程: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
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
差异及形成原因。
明确设问要求:考
查读图能力,分析
城市化条件
明确判断过程:差异从统计图中分析可得;
原因从区位因素分析。
2.提取设问和图示信息、分析:
目录
(2014 ·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
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
回答9—10题。
9.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
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1、提取设问信息:“四地单位
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
年增长最大的 ”;
2、解读设问信息:“单位面积
人口数量”即指人口密度;
“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
即增加最大,不是变化最大;
3、提取图示信息:2千米外人
口密度减少最大,10千米处人
口密度增长最大;
D
目录
(2014 ·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
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
答9—10题。
10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
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1、提取选项信息:“城市化水
平降低的表现”
2、调动知识:城市化水平一般
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
3、提取图示信息并判断:图
中仅表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
布变化,不能得出城市人口
比重表示,选项A错。
4、提取选项信息:“城市地租
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目录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
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
答9—10题。
10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
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5、提取图示信息并判断:人
口密度空间变化,反映出6千
米距离以外地租水平增加,
选项B错。
6、提取选项信息:“城市等级
提高的结果”
7、调动知识:城市等级一般用
城市人口规模表示。
8、提取图示信息并判断:图
中仅表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
变化,不能得出城市人口规模
变化,选项C错。
目录
(2014 ·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
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
答9—10题。
10.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
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9、提取选项信息:“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10、提取图示信息并判断:由
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造
成人口密度空间变化。选项D
正确。
D
目录目录
Ø5.课 后 作 业
目录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1、提取信息:“2005年以来,
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2013 ·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
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四个选项的内容 ”;
2、调动知识:城市化的三个阶
段及特点;
3、提取信息:“图中2005年
与2010年,安徽省城镇人口比
重”;
4、地理判断:2010年比2005
年城镇人口比重增速快,处于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B
目录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2013 ·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
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1、提取信息:“产业结构
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表现在 ”;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
持续快速提高”;
2、解读信息:“均 ”与
“持续快速”;
3、地理判断:图中1995年
到2000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
重减小,所以选项A错误;
目录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2013·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
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4、提取信息:“城镇新增就
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
业”;
5、地理判断:图中1995年
到2000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
重减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持续升高,所以选项B错误;
6、提取信息:“农村人口
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
加”;
7、地理判断:图中信息不
能表示出人口区域迁移,所
以选项C错误;
目录
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2013 ·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
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8、提取信息:“劳动力
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
产业转移”;
9、地理判断:图中第一
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降低,
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增加趋势,所以选项D正
确; D
目录
时期(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
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
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
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
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1、提取信息:“1985~2011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
总体变化趋势为”;
2、提取信息:表格中显示
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的数值高于人口年均增
长率的数值;
3、地理判断:城市用地增长
率高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用
地增加趋势。
C
目录
时期(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
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3.77 4.28 3.79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
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
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
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4、提取信息:“据上表并结
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
年以来我国”、“城市新增用
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5、调动知识:城市用地依次
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
用地。
6、提取信息:“乡村人口数
量持续增长”;
7、地理判断:城市用人口数
值,没有显示乡村人口数量
的数据。
8、提取信息:“C.城市人
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
目录
时期(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
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3.77 4.28 3.79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
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
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
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9、调动知识:我国城市人口
增长,以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
迁移为主,城市人口自然增长
为辅。
10、提取信息:“农业用地
面积有所减少”;
11、调动知识:我国城市用
地面积增加,多是农业用地转
化而来,所以城市化发展使农
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D
目录
(2012 ·山东卷)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
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
问题。
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
发展的优势条件。
1、提取信息:“指出与贵州省
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
条件。 ”;
2、调动知识:从影响城市化发
展的区位因素分析;
3、地理表述:江苏位于东部沿
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平坦,水陆
交通便利,工农业、第三产业发
展迅速,水平高,人口稠密,上
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录
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
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
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甲、乙、丙、丁
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分析: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英国城市化最早、城市化
水平最高的国家;
四个国家相比,泰国经济
水平最低,城市化水平也
最低;
本题难判断的是沙特与日本,
沙特阿拉伯虽然是发展中国
家,但石油资源丰富,人口
大多从事与石油有关的行业,
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C
目录目录
Ø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目录目录
Ø1.考 情 再 现
目录
命
题
统
计
2016·课标Ⅰ卷,4~6
2016·海南卷,11~12
2016·天津卷,11~12
2016·天津,42
2015·新课标Ⅰ,3
2015·新课标Ⅱ,1
2014·课标Ⅱ,1~2
2015·山东文综,3~4
2015·安徽文综,25~26
命
题
分
析
以城市化过程的统计资料、区域城市变化为背景,考
查城市化的定义、过程、影响等。
目录目录
Ø2. 考 点 精 讲
目录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整土地,改变地表形态等(1)对地形的影响:
(2)对大气的影响:
(3)对水文的影响:
(4)对生物的影响:
出现城市“热岛”、“雨岛”现象。影响风速
和风向等。
由于地表硬化,影响径流的分配,影响水质、
水量、地下水的运动等。
改变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目录
2、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
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目录
3、问题及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居住条件差
社会问题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
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
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
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
棚户区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
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
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目录
4、解决问题的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
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
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
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目录目录
Ø3. 典 例 感 悟
目录目录
(2017·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
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
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
题。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提取信息:“导致城市水
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2、解读信息:城市水位过程
线提前意思是降水转化为地表
径流的时间提前,即指地表事
物对降水的阻滞等作用减小;
3、提取信息:“①水泥路面
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4、地理判断:水泥路面多、下水
道多,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
水道流入河道。
A
目录目录
(2017·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
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
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
题。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
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
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
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1、提取信息:“下列能够有
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2、解读信息:防御城市洪水,
指能减少降水转变为地表径流
的比例、减缓降水形成地表径
流的时间、加大排水能力等;
3、地理判断:在人行道改造中
采用透水砖、扩大城市绿地面
积,营造“绿色屋顶”和“绿
色阳台”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
护天然池塘、河道,能有效防
御城市洪水。
D
目录目录
“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目录
Ø4.真 题 探究
目录
(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
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
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
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
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
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
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1)相比较而言,北
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
域在( )
1、提取信息:“相比较而
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
域在”;
2、提取信息:“职住平衡
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
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
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
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
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3、解读信息:在图中找系
数接近1的; C
目录
(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
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
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
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
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
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
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2)20世纪80年代以
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
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
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提取信息:“20世纪80
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
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
人群的”;
2、地理判断:结合以上信
息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即
居住地与就业地距离加大。
B
目录
(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
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
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
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
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
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
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
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
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是( )
1、提取信息:“针对环线
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
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是”;
2、地理判断:结合以上信
息出现的问题是:产业集中
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
居住地与就业地距离加大,。
3、地理判断:应对措施有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
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
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
挤等
A
目录
(2015·新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
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
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
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
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
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1、提取信息:“雨水花园的核
心功能是”;
2、提取信息:“主要用于汇聚
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
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
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
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
用水等”;
3、地理判断:雨水花园的核心
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C
目录
1、提取信息:“该地基塘转变
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是”;
(2015·新课标Ⅱ,1)桑基、蔗基、
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
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
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
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
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
主。据此完成下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
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提取信息:“大气湿度增高”;
3、调动知识:传统基塘转变为建
设用地,使蒸发和蒸腾减少。
4、提取信息:“B.大气降水增多”
5、解读信息:结合上面分析,
大气降水减少。
6、提取信息:“C.近地面风速
增大 ”;
目录
(2015·新课标Ⅱ,1)桑基、蔗基、
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
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
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
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
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
主。据此完成下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
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8、调动知识:影响风力的因素
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等。
9、地理判断:基塘改为建设用
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
10、提取信息:“D.气温变率
增大”;
11、地理判断:基塘改为建设
用地,下垫面性质改变。下垫
面的热力性质变化,使气温变
率增大。
D
目录
(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
,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
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
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
象。完成(1)~(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
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1、提取信息:“上图为某工作日
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
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2、提取信息:图中拥堵路段拥挤
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
区的路段;
3、地理判断:可能是上班或下班时
间,根据选项,可判断为A。
A
目录
(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
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
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
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
,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4、提取信息:“为缓解北京
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
以”;
5、提取信息:“北京市出现
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
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
地区”;
6、解读信息:解决“工作
地点”或“居住地点”。 D
目录
(2014 ·新课标Ⅱ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
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审设问
分析过程: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明确设问要求:
考查城市化的影
响
明确判断过程: “握手楼”,顾名思义就是两栋楼
间距很小,楼里的人在自己的屋子里从窗口或阳台
上伸出手去,可以互相拉到对方的手握手,是外来
人口居住的需求引发形成的,农民自建出租可以增
加收入;“握手楼”环境质量差,不会是城市人口
周末度假的去处。
2.提取材料和图示信息、分析:
目录
(2014 ·新课标Ⅱ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
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审设问
分析过程: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明确设问要求:考
查城市化的影响
明确判断过程:“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
基地建起了握手楼”,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心城市居住人口
减少和人居环境的变化;“农民竞相。。”说明没有被城
市化;设施简陋的“握手楼”大量修建,环境质量没有中
心城市高,说明租住需求量大,从侧面反映出中心城市房
价昂贵,收入水平低的外来人口,只能选择租金低廉的“
握手楼”居住。
2.提取材料和图示信息、分析:
目录目录
Ø5.课 后 作 业
目录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
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
减少了约25%。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
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012 ·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提取信息:“归纳乐清市
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解读信息:“归纳 ”不须
分析,“劳动人口结构、产业
结构”“发生的变化”指明中
心内容是变化;
3、提取信息:“图示信息,
材料一……”
4、答案:劳动人口结构中第
一产业从业人口减少;第一
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
业比重上升。
目录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
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
减少了约25%。
(2)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
的主要措施。
(2012 ·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提取信息:“分析乐清市
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
主要措施”;
2、解读信息:“分析”要内
容详细,“主要措施”从题
目信息中提取;
3、提取信息:“图中信息”;
4、答案:积极发展第二、
三产业;
目录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
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
减少了约25%。
(2)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
的主要措施。
(2012 ·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5、提取信息:“乐清市实现
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
6、答案:建设现代化信息
等基础设施;
7、提取信息:“自来水受益
村数比重为94%,村级全民
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
个”;
8、答案:建设现代化生活、
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
目录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
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
减少了约25%。
(2)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
的主要措施。
(2012 ·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9、提取信息:“城乡免费义
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
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
100%”;
12、答案:加强环境建设,
提高环境质量;
10、答案:建立社会公共服
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
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 ;
11、提取信息:“垃圾集中
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
89%”;
目录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
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
减少了约25%。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
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2012 ·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提取信息:“乐清市农村
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
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
2、调动知识:城市化的意义
或如何解决一般城市化产生
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3、答案:为我国广大农村城
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
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
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
污染等) 。
目录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
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
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
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
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
发展公交、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
才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有
效措施 ,选项A错。
分析: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
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
地利用率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
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
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中心城区也需要绿化带,选
项B错。
从图例上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
近郊发展区、卫星城开发区等,
统一规划,选项C正确。
卫星城市建设可促进乡村转变
为城市,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
动力,选项D错。
C
目录
分析:
第(1)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最高,所以图像甲是发达国家。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
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
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与其他图像相比,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化水平是最低的,所以丙是
发展中国家。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乙是世界
平均城市化图像。
在新中国成立前,城市化水平
低,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所以代
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是丁图像。
D
目录
分析:
第(2)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
高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
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生产力水
平相协调,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所以选项A正确。
工业产值的比重可能在减小,第
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所以选项B
错误。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与环境相协
调,不会使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选项C错误。
A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中心区
人口可能减少。选项D错误。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6 17:19:195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4-16 15:21:287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5 10:43:2085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4-14 12:12:402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4-14 10:13:298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4-13 23:07:584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3 13:08:465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3 12:04:253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2 20:18:416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2 12:16:26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