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MB
- 2021-04-16 发布
第
6
讲 大气的运动
-
2
-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
,
图中
N
地气压高于
P
地。读图
,
完成第
1~3
题。
1
.N
地风向为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
.M
、
N
、
P
、
Q
四地中
,
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M
地
B.N
地
C.P
地
D.Q
地
3
.M
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
,
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
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
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A
C
D
-
3
-
一
二
三
一、大气受热过程
例
1
(2017·
全国
Ⅰ
卷
,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4
-
一
二
三
(1)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地寒冷期
(
)
A.
最低气温高于
-16
℃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
该地可能位于
(
)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C
D
-
5
-
一
二
三
解析
:
第
(1)
题
,
覆膜是为了保温
,
故膜内温度高于当地气温
,
因此可判断曲线
③④
表示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
,
曲线
①②
表示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
积雪对地表
(
包括膜内
)
有隔热作用
,
会使地表
(
包括膜内
)
日变化幅度变小。因此
①
表示丰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
曲线
②
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第
(2)
题
,
曲线表示平均气温而不是极端最低气温
,
因此
A
选项可排除
;
由第
(1)
题解析可知
,
雪面以下地表或膜内温度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影响较大
,
当地气温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影响不大
,
因此
C
项描述最符合题意
;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不大
,
排除
B
项
;
根据第
(1)
题解析知
,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
6
-
一
二
三
第
(3)
题
,
由图可知
,
该地寒冷期气温在
-15
℃
左右
,
可排除
B
、
C
选项
;
一天中
,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地方时
14
时
,
而该地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16~17
时
,
可推知该区域地方时比
120°E
晚约
3
小时
,
加之该地种植葡萄
,
可确定
D
选项正确。
-
7
-
一
二
三
归纳提升
1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8
-
一
二
三
2
.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
——
空气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
内陆地区
——
晴天多
,
阴雨天少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2)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
地势高低
:
地势高
→
大气稀薄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②
天气状况
: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③
下垫面性质
: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
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
昼夜温差小
,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9
-
一
二
三
(3)
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
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
10
-
一
二
三
3
.
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
,
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
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
,
称为逆温。
(1)
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
-
11
-
一
二
三
-
12
-
一
二
三
二、热力环流和风
例
2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3
-
一
二
三
(1)
此时
,
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
甲地比乙地稳定
B.
乙地对流最旺盛
C.
乙地比丙地稳定
D.
丙地最稳定
(2)
正午前后
(
)
A.
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
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
丙地刮起东北风
D.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D
B
-
14
-
一
二
三
解析
:
第
(1)
题
,
垂直方向上同等高差范围的温差越大
,
大气对流运动越旺盛
,
大气越不稳定。图中甲、乙、丙三地相比较
,
垂直温差最大的是甲地
,
对流最旺盛
,
空气最不稳定
,A
、
B
两项错误
;
乙处有湖泊
,
受其影响
,
等温线上凸
,
说明乙地近地面气温高于丙地
,
而乙、丙高空气温大体相同
,
故乙在垂直方向上温差大于丙
,
进而可知丙地大气比乙地稳定
,C
项错误
,D
项正确。第
(2)
题
,
一般情况下
,
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乙区域有湖泊分布
,
水汽较多
,
空气密度较小
,
空气最易发生上升运动
;
当正午时
,
西部地区的冷空气正好移到乙地上空
,
空气会强烈对流上升
,
产生强对流天气。此时三地的大气运动状况如下图所示。
-
15
-
一
二
三
-
16
-
一
二
三
-
17
-
一
二
三
-
18
-
一
二
三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例
3
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9
-
一
二
三
(1)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距海较远
D.
植被较好
(2)
甲地
5—8
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
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
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B
B
解析
:
第
(1)
题
,
由图可知
,
甲地处低纬度
,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小
,
全年气温均较高
,
气温年较差较小
,B
项正确。第
(2)
题
,5—8
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
,
盛行下沉气流
,
降水稀少
,B
项正确。
-
20
-
一
二
三
归纳提升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21
-
一
二
三
-
22
-
(2017·
东北三校三模
)
下图为某区域
7
月海平面气压场
(
单位
:hPa)
分布图。据此完成第
1~3
题。
-
23
-
1
.M
、
N
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
(
)
A.1 018
1 014
B.1 014
1 016
C.1 016
1 016
D.1 016
1 014
2
.
对
M
所在半岛中部地区此季节的气候特征
,
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
)
A.
温和湿润
B.
炎热干燥
C.
高温多雨
D.
寒冷干燥
3
.N
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
A.
气压带季节移动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海区内岛屿众多
D.
大规模污染物排放
C
A
B
-
24
-
解析
:
第
1
题
,
伊比利亚半岛和地中海海域纬度相当
,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在
7
月份
,
伊比利亚半岛
(
海拔较高
,
形成局部低压
)
和地中海海域
(
夏季为冷源
,
形成局部高压
)
会分别形成一个局部的低压和高压。第
2
题
,
伊比利亚半岛面积较大、海拔较高
,
其中部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7
月受低压影响
,
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第
3
题
,7
月北半球升温
,
海洋热容量大
,
升温慢
,
气温相对低
,
形成高气压中心
,
故
N
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