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4-16 发布
回顾三 高考必会的 5 个地理计算
1.距离计算
(1)原理:纬度 1°的经线长度约为 111 km;赤道上经度 1°的纬线
长度约为 111 km;任何纬线上,经度 1°的间隔为 111cosφkm(φ 为该
纬线度数)。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然后确
定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2.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1 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 分钟/1°×经度差)
a.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
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b.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 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
两地在 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 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a.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
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b.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差为大
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两时
区数相加。
c.时区数的计算:所在地经度÷15°,若余数>7.5°,则商+1 为时
区数;若余数<7.5°,则商为时区数。
②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
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日期计算:
①日期变化原因:
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 15 个经度
就相差 1 小时,全球有 360 个经度,共 24 个小时。为消除日期上的
差异,国际上规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 180°经线附近);
子夜线:地方时为 24 时或 0 时的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
界线,是昼夜的更替引起的。
②注意的问题:
a.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 24 个小时,即早 1 天。
b.为了避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完
全与 180°经线重合,而是绕过了一些岛屿和海峡。
c.子夜线两侧的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东侧的日期比西侧的
日期早 1 天。
d.子夜线是自然存在的,地方时为 24 时或 0 时。
③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在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
变更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
的经线。
规律:a.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之间是新的一天的
范围;
b.若 180°经线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则全球属于同一天;
c.若 180°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则全球新旧日期各占一半;
d.若 180°经线地方时为 n 时,则全球新的一天的比例为 n/24。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计算公式:H=90°-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该地与直射点位于同半球
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位于不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值之和。
(2)计算步骤:直射点的纬度和当地纬度是决定正午太阳高度的两
个变量。根据公式,知道或间接知道其中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出另一
个变量。
[案例] 已知北京位于 40°N,冬至日和夏至日其正午太阳高度分
别是多少?
[研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 23°26′S,夏至日
太阳直射 23°26′N。则两个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90°-
(40°+23°26′)=26°34′、90°-(40°-23°26′)=73°26′。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计算楼间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
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
地区楼间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
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
L 为楼间距;h 为前一楼高;θ 为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
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
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H
α 为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 为正午太阳高度。
4.昼夜长短计算
Error!
5.地形图中的计算
(1)坡度计算: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2)相对高度计算:两点的海拔相减。
(3)水库储水面积计算:找出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
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ΔH<(n+1)d,其中 n 为等高线重
合的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