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93 KB
- 2021-04-16 发布
2017 年山东省莱芜市高考模拟历史
1.《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
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 B 选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民主选举制度,与材
料无关,故 A 选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也没有反映,故 C 选项错
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的地方制度,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答案:B
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
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
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
明李斯认为( )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解析:据材料“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统一国家后焚书坑儒的要求,说明李斯主张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
统一,故 C 选项正确;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分封制后期诸侯割据,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
是说明焚书坑儒的要求,不是说明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故 B 选项错误;材料重心也
不是专制集权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答案:C
3.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
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
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
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夜市繁荣,且无论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
到处都有,这说明当时商业经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 B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
心南移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坊市制度开始打破在北宋,故 C 选项错误;夜市繁荣不能说
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答案:B
4.1881 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
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 A 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
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答案:A
5.1924 年 1 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
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
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解析: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D 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 A 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
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只反映了国内的民族关系,
过于片面,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答案:D
6.1926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
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
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
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椐材料“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
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
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B 选项正确。
答案:B
7.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五年计划的推动
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数据可知,1952 年到 1957 年,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这是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故 A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确
立,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故 B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一五计划推行,优先发展重工
业,故 C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
D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A。
答案:A
8.下图是 1949 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 20 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
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 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
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 D 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 A 选项错误;上
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与外国建交,故 B 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
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答案:D
9.“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
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
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
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故 A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故
B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属于工业革命时期,故
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选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C
10.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
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上述材
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
解析:据材料“皇帝有权……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反映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 A 选项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
不是君主专制,故 B 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故 C 选项错误;容克和将
军享有特权,未涉及皇帝的权力,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答案:A
11.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
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
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据材料“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
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维护资产阶级
统治的改革,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 C 选项正确;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
革,不是革命,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不是挽救美国经济,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答案:C
12.下面两图反映的是 19 世纪法国在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
《人间喜剧》封面 油画《拾穗者》
A.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B.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D.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间喜剧》和《拾穗者》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当时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于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产生,故 C 选项正确;现实主
义文艺作品的背景未涉及人文主义的深远影响,故 A 选项错误;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愤懑
与失望,这是浪漫主义形成的背景,故 B 选项错误;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这
是现代主义形成的背景,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答案: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
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
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
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
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
在 1649-1832 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 1832-1945 年,直到 20 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
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并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
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一“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
职名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参与决策、政务实施、权力过大等方面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
省的原因。再据材料一“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宰相
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管事务、宰相增多、集体议政、假借
其他官等方面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的汉、唐、明、清政治制
度的知识即可从起用亲信近臣、多人相互牵制的角度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答案:原因: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实施,权力过大。
特点:宰相分管事务较多;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方式及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
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2)17 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 1649-1832 年中英国在确
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解析:本题据材料二“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 1649-1832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从君主立宪制的角度回答 17 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
概括从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改革等方面概括 1649-1832 年中英国
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答案:政体:君主立宪制。事件:1688 年光荣革命;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形成;1832 年议会改革。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
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 1900 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 年俄国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
期。
问题:评述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据材料“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 1900 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
认为,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
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论述,例如:二十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论述时可以从经济、
政治、科技等方面,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知识评述
观点。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二十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科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出现了垄断组织,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
观点二: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结束了资
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的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张居正,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在任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果决改革措施。首先在政
治上,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格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
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使明政府的岁
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役银由原来依户、丁征收改为以丁、田分
担,使无田或少田的人减轻了负担,而且多占田者多交税,对当时盛行的土地兼并多少起到
抑制作用。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担,这样就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
减弱,负担相应减轻,比较容易离开土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
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改革措施,使朝政为之一新。由于这些改革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
因而招致了顽固守旧派的竭力反对。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
(1)根据材料,归纳一条鞭法的实行起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对当
时盛行的土地兼并多少起到抑制作用……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减弱……有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税收、农民负担、土地兼并、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等方面归纳一条鞭法的实行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国家税收增加;农民的负担减轻;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有
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2)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改革为何先从整饬吏治入手?应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整饬吏治……主张唯贤是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为各项改革铺平
道路的角度回答张居正改革为何先从整饬吏治入手。再据材料“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改
革措施”、“改革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因而招致了顽固守旧派的竭力反对”即可从历史
潮流、阻力和斗争的角度说明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
答案:原因:为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道路。看待: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收到显著成果;
改革触动了权贵利益,充满阻力和斗争。
1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
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
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 22 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
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
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欧洲地图被大
幅度修改”、“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际联盟、民族自决、委任
统治等方面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答案: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
“委任统治”形式。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调整矛盾、国际局势、民族自决的原则等方面说明巴黎和会
的历史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赃会议、隐含矛盾等方面指出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的
主要原因。
答案:历史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原因: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
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6 21:02:5130页
-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2021-04-16 13:29:451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11:34:021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2:47:294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1:23:592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6 00:20:059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0:16:491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5 18:20:401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5 18:15:2921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5 15:22:4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