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4.48 KB
- 2021-04-16 发布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考点清单
基础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判断依据
(1)氧化还原反应的
本质
:电子①
转移
(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2)判断
依据
:元素化合价②
升高或降低
。
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概念
(1)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指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存在,不能
独自发生。
氧化反应是指反应物③
失去电子
(反应物所含某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是指反应物④
得到电子
(反应物所含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2)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是指⑤
得到
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
化合价降低。
还原剂是指⑥
失去
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
化合价升高。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具体是指含有化合价⑦
升高
的
元素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具体是指含有化合价⑧
降低
的
元素的产物。
(4)转化关系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基本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
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
总数
。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且
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
应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并进行有关计算。
2.强弱规律
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跟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还原
产物和氧化性较弱的氧化产物。
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
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也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
原性的强弱。
3.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
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
还原性
;元素处于
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一种性质。物质中若含有多
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
4.转化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
间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及电子转移情况。
5.难易规律
越易失去电子的物质,失去后就越难得到电子;越易得到电子的物质,得到
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与还原性最
强的优先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同时与多种氧化剂相遇时,与氧化性
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如向FeBr
2
溶液中通入Cl
2
时,发生离子反应的先后顺
序为2Fe
2+
+Cl
2
2Fe
3+
+2Cl
-
、2Br
-
+Cl
2
Br
2
+2Cl
-
。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考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相关计算
1.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
(1)一标:标出反应前后变价元素的①
化合价
;
(2)二等:使升价和降价②
总数相等
;
(3)三定:确定含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4)四平:用观察法确定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5)五查:检查反应前后③
原子
、④
得失电子
、⑤
电荷
是否守恒。
2.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依据
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时,应分析化合价变化,以得失电子守恒为切入点,计算公式如下:氧化剂的物质的量
×
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
×
化合价的变化值=还原剂的物质的量
×
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
×
化合价的变化值。
变化观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判断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
2.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
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如:
知能拓展
②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如: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4.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
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
例如:2Fe+3Cl
2
2FeCl
3
、Fe+S
FeS,可以判断氧化性:Cl
2
>S。
5.根据反应所需条件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
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例如:
16HCl(浓)+2KMnO
4
2KCl+2MnCl
2
+8H
2
O+5Cl
2
↑
①
4HCl(浓)+MnO
2
MnCl
2
+2H
2
O+Cl
2
↑
②
4HCl(浓)+O
2
2H
2
O+2Cl
2
③
上述三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浓盐酸,氧化产物都是Cl
2
,而氧化剂分别是
KMnO
4
、MnO
2
、O
2
。①式中KMnO
4
常温时可把浓盐酸中的Cl氧化;②式
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完成;③式不仅需要加热,而且还需要CuCl
2
作催化
剂才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性:KMnO
4
>MnO
2
>O
2
。
6.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其
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弱。如氧化性:HNO
3
(浓)>HNO
3
(稀);MnO
2
能被浓盐酸
还原,却不能被稀盐酸还原。
7.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①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极,
正极是电子流入的极,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
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例1 (2018皖中名校联盟联考,11)现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①2B
-
+Z
2
B
2
+2Z
-
、②2A
2+
+B
2
2A
3+
+2B
-
、③2X
+10Z
-
+16H
+
2X
2+
+5Z
2
+8H
2
O。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要除去含有 A
2+
、Z
-
和B
-
混合溶液中的A
2+
,而不氧化Z
-
和B
-
,应加入B
2
B.氧化性强弱顺序为X
>Z
2
>A
3+
>B
2
C.X
2+
是 X
的氧化产物,B
2
是 B
-
的还原产物
D.在溶液中不可能发生反应:X
+5A
2+
+8H
+
X
2+
+5A
3+
+4H
2
O
解题导引 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
剂混合先跟还原性强的反应等规律,直接判断得出结论。
解析 由①可得,氧化性:Z
2
>B
2
;由②可得,氧化性:B
2
>A
3+
;由③可得,氧化性:
X
>Z
2
,所以氧化性:X
>Z
2
>B
2
>A
3+
,故B错误。要除去含有A
2+
、Z
-
和B
-
混
合溶液中的A
2+
,而不氧化Z
-
和B
-
,应加入B
2
,故A正确。B
2
是B
-
的氧化产物,X
2+
是X
的还原产物,故C错误。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X
+5A
2+
+8H
+
X
2+
+5A
3+
+4H
2
O,故D错误。
答案 A
守恒观
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3步法
第1步: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难易规律确定氧化性最强的为氧化剂,还原性
最强的为还原剂;根据题给信息和已知元素化合物性质确定相应的还原产
物、氧化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规律确定氧化剂、还原剂、还原
产物、氧化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第2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在反应方程式中添加H
+
或OH
-
使方程式两
端电荷守恒。
第3步:根据原子守恒,通过在反应方程式中添加H
2
O(或其他小分子)使方程
式两端原子守恒。
2.配平的基本技巧
(1)全变从左边配: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一般从左边反
应物着手配平。
(2)自变从右边配: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一般从右边着手配
平。
(3)缺项配平法:先使得失电子数相等,再观察两边电荷。若反应物一边缺
正电荷,一般加H
+
,生成物一边加H
2
O;若反应物一边缺负电荷,一般加OH
-
,
生成物一边加H
2
O。
例2 与Cl
2
相比较,ClO
2
处理水时被还原成Cl
-
,不生成有机氯代物等有害物
质。工业上以亚氯酸钠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ClO
2
,反应如下:
NaClO
2
+HCl
ClO
2
↑+
(没有配平)
(1)上述方程式中,缺项物质是
;在下面方框内补全反应物的
化学计量数。
NaClO
2
+HCl
ClO
2
↑+
(没有配平)
(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生成0.2 mol ClO
2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ClO
2
对污水中的Fe
2+
、Mn
2+
、S
2-
和CN
-
等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某污水中
含
a
mg·L
-1
CN
-
,现用ClO
2
将CN
-
氧化,只生成两种无毒气体。处理100 m
3
这
种污水,至少需要ClO
2
mol。
解题导引 先根据元素守恒确定产物,再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规律确
定化学计量数。
解析 (1)根据转化规律可知,NaClO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盐酸只提供
酸性环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2)由上分析可知当有4 mol ClO
2
生成时,转移4 mol电子,所以当有0.2 mol
ClO
2
生成时,转移0.2 mol电子。
(3)设至少需要ClO
2
的物质的量为
x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
×
(2
+3)=5
x
,解得:
x
=
mol。
答案 (1)NaCl、H
2
O 5 4
(2)1∶4 0.2
(3)
利用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规律,通过对照实验收集证据,推理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注意变量控制,可进行平行对照或先后对照。
实践探究
例题 通过卤素间的反应实验,可以比较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强弱。实验如
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Cl
4
起到萃取、富集I
2
的作用
B.a中下层变无色,说明I
2
转化为I
-
C.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
2
+2I
-
I
2
+2Br
-
D.依据a、b中现象,可以证明Cl
2
的氧化性比Br
2
强
解析 利用两种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控制氯水和溴水变化,观察碘
的褪色情况,寻找证据做出判断。实验中CCl
4
起到萃取、富集I
2
的作用。a
中下层变无色,说明碘单质被氯水氧化为碘酸根离子而不是降价产物碘离
子。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
2
+2I
-
I
2
+2Br
-
。依据a、b中现象,
溴单质不能氧化碘单质,可以证明Cl
2
的氧化性比Br
2
强。
答案 B
题目价值 简练明确地说明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进行证据
推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化学知识的有用性。
1.明确微粒种类、厘清反应关系
在一个反应现象背后未必是两种微粒在反应,假如有三种微粒,则反应个数
可能是四个,而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若增加
微粒数,则思维难度自然剧增,所以分析问题遇到障碍可能是有些微粒被忽
视,一些反应或者反应间的竞争被漠视。
例1 (2019北京朝阳一模,12)探究铝片与Na
2
CO
3
溶液的反应。
创新思维
无明显现象
铝片表面产生细小气泡
出现白色浑浊,产生大量气泡
(经检验为H
2
和CO
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
2
CO
3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
+H
2
O
HC
+OH
-
B.对比Ⅰ、Ⅲ,说明Na
2
CO
3
溶液能破坏铝表面的保护膜
C.推测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Al
+HC
+H
2
O
Al(OH)
3
↓+C
D.加热和H
2
逸出对C
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
解析 结合实验现象可分析出实验Ⅲ、Ⅳ存在的微粒有Al
、HC
、H
2
O、
C
、OH
-
、Al等,碳酸钠溶液因为水解显碱性,氢气是铝单质与氢氧根离子和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铝片表面有氧化膜,说明在碳酸钠溶液中氧化膜被破坏;白色浑浊应该是少量的Al
与HC
反应所致;氢气逸出时铝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促进了碳酸根的水解,水解本身是吸热反应,所以加热也有利于碳酸根离子的水解。故选项D错误。
答案 D
2.寻找竞争反应、评价并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高阶思维测查一般情境中识别已学知识体系并应用、批判反思既有实验方案及其实验现象、创新设计实验方案深入研究实际化学问题。许多情境问题往往隐含竞争反应,使表面的主反应产物消失或反应根本没机会发生,需要考生想到并设计实验证明其存在,这是测查高阶思维的最佳时机,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巧妙运用。
例2 (2019北京海淀一模,28)某小组同学对FeCl
3
与KI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1)证明实验Ⅰ中有I
2
生成,加入的试剂为
。
(2)写出实验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证明Fe
3+
与I
-
发生可逆反应,原因是
。
【深入探究】20 min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Ⅰ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Ⅱ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Ⅰ
取5 mL 0.1 mol·L
-1
KI溶液,滴加
0.1 mol·L
-1
FeCl
3
溶液5~6滴(混
合溶液pH=5)
溶液变为
棕黄色
实验Ⅱ
取2 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
加2滴0.1 mol·L
-1
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溶液红色变浅。
(4)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
-
可被空气氧化为I
2
,故甲同学提出假设:该反
应条件下空气将I
-
氧化为I
2
,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甲同学设计实
验:
,20 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
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两条)
。
(5)乙同学查阅资料可知:FeCl
3
与KI的反应体系中还存在I
-
+I
2
,
呈棕
褐色。依据资料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Ⅱ中20 min后溶液红色变浅的
原因:
。
(6)丙同学针对20 min后的实验现象继续提出假设:FeCl
3
与KI的反应、I
-
与I
2
的反应达到平衡需要一段时间,有可能20 min之前并未达到平衡。为验证
该假设,丙同学用4支试管进行实验,得到了颜色由浅到深的四个红色溶液
体系,具体实验方案为
。
解析 (4)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
-
可被空气氧化为I
2
,故甲同学假设在该反
应条件下空气将I
-
氧化为I
2
,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甲同学设计实
验:向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
-1
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
结果20 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此条件下I
-
不可被空气氧化为I
2
,导致溶液不
变蓝的因素可能是
c
(I
-
)低、
c
(H
+
)低等。(5)乙同学查阅资料可知隐藏反应I
-
+I
2
,依据资料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Ⅱ中20 min后溶液红色变浅
的原因是三价铁把碘离子氧化后,碘单质又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由于在
I
-
+I
2
平衡中,
c
(I
2
)、
c
(I
-
)均减小,但I
-
大大地过量,所以“
c
(I
2
)减小”为
主要因素(变化更显著),以此判断后续平衡的移动。(6)丙同学针对20 min
后的实验现象提出时间变量问题,为验证平衡需要时间,丙同学用4支试管
进行实验,得到了颜色由浅到深的四个红色溶液体系,具体实验方案为向1
支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L
-1
KI溶液,再滴加0.1 mol·L
-1
FeCl
3
溶液2~3滴,
滴加2滴0.1 mol·L
-1
KSCN溶液,之后每间隔5 min另取1支试管重复上述实
验,观察4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案 (1)淀粉溶液或CCl
4
(2)2Fe
3+
+2I
-
2Fe
2+
+I
2
(3)实验Ⅱ通过检验KI过量(或Fe
3+
不足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有Fe
3+
,说明正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4)向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
-1
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
c
(I
-
)低、
c
(H
+
)低(填氧气浓度小等,给分;若填反应慢、未生成碘单质等,不
给分)
(5)由于存在I
-
+I
2
,
c
(I
2
)减小,使2Fe
3+
+2I
-
2Fe
2+
+I
2
正向移动,
c
(Fe
3+
)
减小,Fe
3+
+3SCN
-
Fe(SCN)
3
逆向移动,红色变浅
(6)向1支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L
-1
KI溶液,再滴加0.1 mol·L
-1
FeCl
3
溶液
2~3滴,滴加2滴0.1 mol·L
-1
KSCN溶液,之后每间隔5 min另取1支试管重复上
述实验,观察4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相关文档
- 2020高考化学刷题冲刺(含最新模拟题2021-04-16 19:45:3416页
-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四 氧2021-04-16 18:28:2110页
- 2019届二轮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学案(全2021-04-16 18:21:2117页
- 全国版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5讲2021-04-16 15:45:2065页
- 2019届二轮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学案(全2021-04-16 15:07:3221页
- 2020届二轮复习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2021-04-16 14:46:4611页
- 年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练析第2讲《2021-04-16 14:42:4113页
- 备考高考化学150天全方案之排查补2021-04-16 14:36:169页
-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测试题及答案2021-04-16 13:45:32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从海水2021-04-16 12:59: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