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 MB
- 2021-04-16 发布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1.
认识区域
:
读甘肃省干湿区域分布示意图
,
回答下列问题。
(1)
区域概念
: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
按一定
_____
和
_____
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如通过
_______
与蒸
发量的对比关系
,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指标
方法
降水量
(2)
区域特征。
①区位特征
: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整体性
:
内部
_________
相对一致。
③层次性
:
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
,
又可划分为下一
级。
特定性质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读下图
,
回答下列问题。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
区域
要素
A:___________
B:_________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
_______
的平原地区
不同点
位置
北纬
30°
附近
,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
43°
~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季风区
区域
要素
A:___________
B:_________
不同点
土地
水稻土为主
,
耕地多为水田
,
人均耕地面积少
_____
为主
,
耕地多为旱
地
,
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_____
等矿产丰富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黑土
石油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类型
_____
耕作业、
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
_______
主要作物
_____
、油菜、棉花
玉米、
_______
、
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_________
水田
畜牧业
水稻
春小麦
一年一熟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工业
_______
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综合性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卤虫生存于
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
❶
,
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
,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
,
美国大盐湖
(
下图
)
属
内陆盐湖
❷
,
卤虫资源丰富。
20
世纪
50
~
70
年代
,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
,
产品
需低温运输
❸
,
主要用于
喂养观赏鱼类
❹
。
80
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
推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1)
属于内陆盐湖
,
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
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
运输成本高
(
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
市场需求小。
(3)
原因
: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
;
市场需求增大
;
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影响
: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
(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
。
(4)
赞同。理由
:
卤虫资源丰富
,
市场需求大
,
经济价值高
,
技术成熟
,
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
:
让卤虫自然生长
,
维护生物链的稳定
,
保护湿地
,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
知识详解
】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
应从区位入手
,
从整体上把握
,
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
【
拓展提升
】
区域位置特征的描述
位置特征
纬度位置
高中低纬度、寒温热带
(
位于
××
纬度、或
××
带
)
海陆位置
沿海内陆、大陆
(
大洋
)
东西两岸
(
距海较远
(
近
);
位于
××
大陆
××
部、
××
大洋
××
岸
)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
位于
××
半球
)
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山河位置等
(
位于
××
区域内、与
××
区域相邻
,
位于
××
山脉以
×)
【
跟踪检测
】
(2017
·
长沙模拟
)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
,
喜温暖湿润环境
,
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
(Ⅲ)
、次适宜区
(Ⅱ)
、不适宜区
(Ⅰ)
区划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
D.
水源
2.Ⅰ
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
光照弱
B.
降水少
C.
多大风
D.
低温冻害
【
解析
】
1
选
A,2
选
D
。第
1
题
,
依据材料可知
,
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
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
2
题
,
荔枝生长过程中
,
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
而图中
Ⅰ
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
,
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7
·
湖北联考
)
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
,
回答
3
~
5
题。
3.
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耕地面积
:
农牧结合区
>
草甸草原区
>
荒漠草原区
B.
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C.
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
,
对环境破坏小
,
环境质量好
D.
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
,
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4.
有关该地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
A.
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B.
冬冷夏热
,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C.
河流众多
,
含沙量小
D.
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5.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
A.
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
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
B.
扩大耕地面积
,
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
C.
以市场为导向
,
依托资源优势
,
加大科技投入
,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D.
适度退耕还林还草
,
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
解析
】
3
选
A,4
选
C,5
选
B
。第
3
题
,
由图可知
,
该地以草地为主
,
水土流失不严重
,
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
;
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
,
最易出现生态问题
,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
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第
4
题
,
以草原景观为主的地区
,
一般降水较少
,
河流数量不会很多
,
故
C
项不可信。第
5
题
,
草原区降水较少
,
过度开垦易出现荒漠化现象
,
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
不宜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种植业。
【
加固训练
】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
演变至今
,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
,
回答
(1)
、
(2)
题。
(1)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
,
正确的是
(
)
A.
甲区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山珍海味
”
(2)
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
,
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
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
,
新鲜蔬菜少
,
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
,
光热条件好
,
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解析
】
(1)
选
D,(2)
选
D
。第
(1)
题
,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
,
河网稠密
,
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
南地区
,
故饮食为“饭稻羹鱼”
;
图示该区域临海
,
又因
区域界线为山地
,
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由于甲地
为多条河流的源头
,
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
植
;
乙位于河流中下游
,
地势低平应发展水稻种植。第
(2)
题
,
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
,
而物产会影响
饮食习惯。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土中钙含量高有关
,
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缓慢
天然水道
破碎
粮食
规模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2016·
重庆模拟
)
下图为
我国
珠江三角洲
❶
某地近三
十年来
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
❷
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
该乡镇企业最先可能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
A.
家具制造
B.
丝绸纺织
C.
奶酪生产
D.
甘蔗制糖
(2)
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
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
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
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1)
B
,(2)
B
。
【
知识详解
】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
,
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
,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科技水平的提高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
,
表现如下
:
①
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
,
土壤肥沃
,
科技的进步
,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
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
,
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
;
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
,
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
拓展提升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
从时间上看
,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2)
从空间上看
,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
从产业结构上看
,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
,
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
,
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
从人地关系上看
,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到明显不协调
,
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
,
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
跟踪检测
】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
1990
~
2009
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读图完成
1
、
2
题。
1.②③④⑤
地区从一般余粮区变为重要余粮区的原因是
(
)
①
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农业科技投入增加
③农田水利设施完善
④农业人口数量增加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
导致南部区域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城市化进程快
②网络化水平高
③区域化分工好
④工业化水平高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解析
】
1
选
A,2
选
B
。第
1
题
,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主
要有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
,
该省
(
江苏省
)
农业历史悠久
,
适宜农耕的土地早已被开垦
,
因而耕地面积不会大量增
加
,
影响上述区域从一般余粮区变为重要余粮区的主要
原因为粮食单产的提高
,
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和农田水利
设施完善有利于单产的提高。第
2
题
,
对比两图可知该
省南部区域人均粮食产量下降
,
这是因为该区域地处
“长三角”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大量耕地
,
导
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
加固训练
】
(2017
·
江苏百校联考
)Gi
*
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
,
若
Gi
*
值为正
,
表明
Gi
*
地区周围的值较高
,
属于热点地区
;
反之则为冷点地区。读图回答
(1)
、
(2)
题。
(1)
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
B.
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
C.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
D.
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
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
1998
年和
2009
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
)
A.
国家政策
B.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
地理位置
D.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解析
】
(1)
选
D,(2)
选
A
。第
(1)
题
,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
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
,
如江西省
;
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
增长态势
,
如海南省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Gi
*
值与中西部
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
,
但东部沿海地区的
Gi
*
值整体上
仍大于中西部地区
,
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
显著。第
(2)
题
,
读图可知
,
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
,
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
;
而甲省区在
2009
年
成为热点地区
,
与
2003
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的政策有关
,
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
规范答题系列六 区域差异比较的答题规范
【
典题升华
】
(2014
·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
(
附
)
影响河流泥
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
物量
,
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
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
,
冻土发育
,
河流众多
,
沼泽广布。
(1)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
,
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2)
通常
,
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
,
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
信息解读
】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的影响
(1)
地形
:
鄂毕河主要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
,
地势低平
,
河流流速慢
,
河流侵蚀作用相对较小
,
河流沉积作用明显。勒拿河主要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
,
地势起伏大
,
河流落差大
,
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
,
沉积作用相对较弱。
(2)
沼泽地
:
鄂毕河流经地区沼泽广布
,
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
,
河口位置营养盐类相对较少。
(3)
纬度信息
:
鄂毕河河口位于北极圈附近
,
纬度高
,
气温低
,
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
【
规范解答
】
(1)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
原
,(
河床比降大
)
流速快
,
侵蚀强
,
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
,
流速慢
,
泥沙沉积
,
含沙量小。
(2)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
,
水温低
,
鱼类生长慢。结冰期
长
,
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
,
营养物质被植
物吸收
,
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
,
不利于浮游生物生
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
模板构建
】
1.
自然要素差异答题模板
:
2.
人文要素差异答题模板
:
【
迁移应用
】
(2017·
浙江联考
)
结合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吉林省略图。下表为
2014
年松原市和白山市的产业结构比较表。
产业结构
(
单位
:%)
支柱工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松原市
16.1
47.5
36.4
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
白山市
8.8
59.4
31.8
铁矿开采、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等
(1)
比较长白山地与黄土高原两地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
说出与白山市相比松原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差异
,
并从资源角度分析两市支柱工业差异的原因。
【
解析
】
第
(1)
题
,
泥石流发生的自然条件是有丰富的
地表疏松物作为物质来源
,
崎岖的地表条件
,
短时间内
汇集大量的水。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
这两个区域
,
地表
都很崎岖
,
并且夏季降水多
,
暴雨集中。不同点在于
,
黄
土高原地区是土质疏松
,
而长白山区断层发育多岩石碎
屑物
,
并且东北地区春季多积雪融水。第
(2)
题
,
通过分
析表格可知
,
松原市第一、三产业比重较大
;
第二产业
比重较小。松原市石油资源丰富
,
以发展石油开采、石
化工业为主
;
白山市地处山区
,
铁矿资源、林木资源、
中药材资源丰富
,
以发展铁矿开采、木材加工和医药制
造业为主。
答案
:
(1)
同
:
地形起伏大
,
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
异
: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
长白山断层发育
,
岩石破碎
,
且春季多积雪融水。
(2)
差异
:
松原市第一、三产业比重较大
;
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原因
:
松原市石油资源丰富以发展石油开采、石化工业为主
;
白山市地处山区
,
铁矿资源、林木资源、中药材资源丰富
,
以发展铁矿开采、木材加工和医药制造业为主。
【
加固训练
】
下图中
A
、
B
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说明
A
、
B
高原地形的差异。
(2)A
、
B
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
,
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
并简述差异的形成原因。
(3)
简述
A
、
B
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
解析
】
第
(1)
题
,A
为德干高原
,
久经侵蚀
,
地表和缓
;B
为云贵高原
,
地表崎岖不平。第
(2)
题
,
德干高原属于南
亚地区
,
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
云贵高原
,
夏季受西南
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
;
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
带的季节移动
,
东南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
(3)
题
,A
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
,
利于发展钢铁工
业、机械工业
;B
高原有色金属、煤、磷、水能丰富
,
利
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
答案
:
(1)A(
德干
)
高原海拔较低
,
起伏和缓。
B(
云贵
)
高
原海拔较高
,
地形崎岖。
(2)A
、
B
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
,
并带来丰沛的降水。
B
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
,
还受东南季风影响
;
西南季
风对
A
高原的影响大于
B
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
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
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
资源差异
:A
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
,
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
;B
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
,
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工业部门差异
:A
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
;B
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0:00: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4-16 19:26:134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6 18:25:0129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6 15:54:2512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16 09:35:544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6 02:24:494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19:53: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