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16 发布
青冈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史书上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实行了禅让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2、春秋时期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的局面,这说明
a周王室权威至高无上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c大国已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d大国开展争夺霸权的斗争
3、宗祠,又称宗庙、祖祠 、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祠实际上和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5、中国古代从汉朝到明清,历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中朝、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a重用人才 b削弱相权,
c加强君权, d关注军事
6、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7、’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材料主张建立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内外朝制, d监察制
8、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
a监察制度, b科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9、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70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取代三省制
1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1,自2008年1月1日起,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1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封建社会制度,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3,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4,颁布推恩令的是
a, 秦始皇 ,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5、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16,“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等待朝廷察举 b投笔从戎戍边
c依靠门第做官 d参加科举考试
18,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19、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乾隆帝
20、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
21,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2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23,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25、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材料表明当时
a,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枢密院掌管军政
26,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
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 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
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27,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五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官僚政治的推行,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贵族政治的盛行
28,西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决策失误,
c限制皇权, d加强中央集权
29,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b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质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
30,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31、《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不再拥有实际权力, b内阁权力受到太监牵制
c明朝后期恢复宰相制度 d明朝后期皇权严重削弱
32、《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王位世袭制
33、西周时期,同一宗族内部的庶子,即使政治地位高于宗子,也只能参与宗族祭祀,不能成为主祭人,这一现象
a符合分封制的分封原则 b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密切
c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d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
34、自西周至唐,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数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35,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王族 d功臣
3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3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家天下
c君权神授 d皇帝独尊
3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39,汉代的察举制,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后来便被钻了空子,察举对人才所要求的才干和品德逐渐成为一个幌子,而家族的声望成为最主要的标准,这就背离了察举的原意,成为政治统治的分赃。这段话主要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弊端日益突出
c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40、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41、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古代宰相制度下
a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4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43,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封建统治腐朽
c内地兵力空虚 d皇帝不问政事
44、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践结果,从本质上反映出
a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集权 b创新和有为是西汉政治的基本特点
c分封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d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
45.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46题15分。)
4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九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用太尉的官职,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近40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600年……大体上说,1400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能,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2分)
青冈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5 ADBDC 6--10 CDBBB 11--15 ABCBB
16--20 BDACD 21--25 BDCAD 26--30 ABBAC
31--35 BADAC 36--40 DDCBC 41--45 ACAC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15 分)
46、(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便于皇帝直接掌握军权,加强皇权。(8分)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制约,互为补充。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5分)
(3)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