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 MB
- 2021-04-16 发布
第
1
课时 力学图象问题
第一部分 专题
七 物理图象问题
高考命题轨迹
高考命题点
命题轨迹
情境图
运动学图象问题
2016
1
卷
21,3
卷
23
16(3)23
题
16(1)21
题
运动学图象问题
2017
2
卷
22
17(2)22
题
运动学图象问题
2018
2
卷
19,3
卷
18
、
19
18(3)19
题
18(2)19
题
18(3)18
题
动力学图象问题
2017
3
卷
20
2018
1
卷
15
18(1)15
题
17(3)20
题
其他图象问题
2015
2
卷
17
15(2)17
题
图象信息提取问题
2015
1
卷
20
、
25
2019
2
卷
18
15(1)20
题
15(1)25
题
19(2)18
题
高考题型
1
运动学
图象问题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高考题型
2
动力学
图象问题
高考题型
3
其他
图象问题
高考题型
4
图象
信息提取问题
运动学图象问题
题型:选择题:
5
年
5
考
高考题型
1
1
.
v
-
t
图象的应用技巧
(1)
图象意义:在
v
-
t
图象中,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
(2)
注意:加速度沿正方向不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做加速运动
.
2
.
x
-
t
图象的应用技巧
(1)
图象意义:在
x
-
t
图象上,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
(2)
注意:在
x
-
t
图象中,斜率绝对值的变化反映加速度的方向
.
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则物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
例
1
(
2019·
广西桂林市、贺州市、崇左市
3
月联合调研
)
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在
t
=
0
时刻两车正好相遇,在之后一段时间
0
~
t
2
内两车速度
—
时间图象
(
v
-
t
图象
)
如图
1
所示,则在
0
~
t
2
这段时间内有关两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甲、乙两辆车运动方向相反
B.
在
t
1
时刻甲、乙两车再次相遇
C.
乙车在
0
~
t
2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
D.
在
t
1
~
t
2
时间内乙车在甲车前
方
图
1
√
解析
由题图可知,二者速度均为正值,即二者均向正方向运动,故甲、乙两辆车运动方向相同,选项
A
错误;
由题图可知,在
0
~
t
1
时间内,二者位移不相等,即在
t
1
时刻甲乙两车没有相遇,在该时刻二者速度相等,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最大的,故选项
B
错误;
由于甲的初速度大于乙的初速度,所以开始时甲车在乙车前面,由
v
-
t
图象与
t
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可知在
0
~
t
2
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故整个过程中甲车一直在乙车前面,故选项
D
错误
.
拓展训练
1
(
2019·
云南昆明市
4
月质检
)
汽车在限速为
40 km/h
的道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斑马线上有行人,于是减速礼让,汽车到达斑马线处时行人已通过斑马线,驾驶员便加速前进,监控系统绘制出该汽车的速度
v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减速前该车已超速
B.
汽车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3 m/s
2
C.
驾驶员开始减速时距斑马线
18 m
D.
汽车在加速阶段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
不变
√
图
2
解析
由题图可知,汽车减速前的行驶速度为
v
0
=
10 m/s
=
36 km/h<40 km/h
,未超速,故
A
错误
;
由题图可知,汽车减速过程不是做匀减速运动,因此由速度-时间图象不能精确求解汽车开始减速时距斑马线的距离,故
C
错误
;
由
题图可知汽车在加速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
F
-
F
f
=
ma
知,牵引力
F
恒定,速度增加,据
P
=
F
v
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P
增加,故
D
错误
.
例
2
(2019·
湖北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等八校第一次联考
)
A
、
B
两质点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置
—
时间图象如图
3
所示,其中甲是顶点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乙是过点
(0,3)
的一条直线,两图象相交于坐标为
(3,9)
的
P
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质点
A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2 m/s
2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质点
B
以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前
3 s
内,质点
A
比
B
向前多前进了
9 m
D.
在
3 s
前某时刻质点
A
、
B
速度
相等
图
3
√
解析
质点
A
的运动方程为
x
=
at
2
,则初速度为零,加速度
a
=
2 m/s
2
,故
A
正确;
在前
3 s
内,质点
B
的位移为
6 m
,质点
A
的位移为
9 m
,质点
A
比
B
向前多前进了
3 m
,故
C
错误
;
t
=
1 s
时刻,质点
A
的速度为
2 m/s
,且质点
B
以
v
=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D
正确
.
拓展训练
2
(
多选
)(2019·
吉林省名校第一次联合模拟
)
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
(
抛物线
)
如图
4
所示,
P
(2,12)
为图线上的一点
.
PQ
为过
P
点的切线,与
x
轴交于点
Q
(0,4).
已知
t
=
0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
8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2 s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
6 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2 m/s
2
D.0
~
1 s
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
4
m
图
4
√
√
2 s
时的瞬时速度
为
v
=
v
0
+
at
=
8 m/s
-
2×2 m/s
=
4 m/s
,故
B
错误
;
由
位移公式可得
1 s
内的位移
x
1
=
8×1 m
-
1
2
m
=
7 m
,故
D
错误
.
动力学
图象问题
题型:选择题:
5
年
2
考
高考题型
2
1.
基本思路
(1)
解读图象的坐标轴,理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坐标点的意义
.
(2)
解读图象的形状、斜率、截距和面积信息
.
2
.
解题技巧
(1)
可以采用解析法和排除法分析
a
-
t
图象和
F
-
t
图象
.
(2)
要树立图象的函数思想,即图象反映的是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应用物理规律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
例
3
(
多选
)(2019·
河南驻马店市第一学期期末
)
如图
5
甲所示,一质量
m
=
1 kg
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外力
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
F
随时间
t
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v
随时间
t
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
(4 s
后的图线没有画出
).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物体在第
3 s
末的加速度大小是
2 m/s
2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4
C.
物体在前
6 s
内的位移为
10 m
D.
物体在前
6 s
内的位移为
12
m
图
5
√
√
解析
由题图丙可知,物体在前
4 s
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第
3 s
末的加速度
a
1
等于前
4 s
内的加速度,
在
0
~
4 s
内,
F
1
-
μmg
=
ma
1
,
解出:
μ
=
0.4
,选项
B
正确;
设
4 s
后物体运动时的加速度为
a
2
,则:
F
2
-
μmg
=
ma
2
,
解得,
a
2
=-
2 m/s
2
;
物体在
4 s
末时的速度为
v
′
=
4 m/s
,
设物体从
4 s
末运动时间
t
2
速度减为
0
,
则:
0
=
v
′
+
a
2
t
2
,解得:
t
2
=
2 s
;
所以物体在
6 s
末速度恰好减为
0.
解得,
x
2
=
4 m
;
所以
物体在前
6 s
内的位移
x
=
x
1
+
x
2
=
8 m
+
4 m
=
12 m
,选项
C
错误,
D
正确
.
拓展训练
3
(2019·
河北张家口市上学期期末
)
如图
6
所示,一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顺时针转动
.
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左端,则物体速度大小
v
、加速度大小
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F
f
以及位移大小
x
随时间
t
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图
6
√
解析
在前
t
1
内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
F
f
恒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v
=
at
,
v
-
t
图象是倾斜的直线;
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后,不受摩擦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摩擦力
F
f
为
0
,加速度为
0.
故
A
正确,
B
、
C
、
D
错误
.
拓展训练
4
(
多选
)(2019·
山东淄博市
3
月模拟
)
如图
7
所示,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
一质量为
m
的小球,从距离弹簧上端高
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继续向下运动
.
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小球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小球的速度
v
、加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图
7
√
√
解析
在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未接触弹簧阶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
g
;
接触
弹簧后,刚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加速度方向向下,随着小球的不断下降,弹力逐渐变大,故小球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小球所受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加速度为零,此时速度最大
;
小球
继续下落时,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变为向上,且加速度逐渐变大,直到速度减小到零,到达最低点,由对称知识可知,到达最低点的加速度大于
g
,故
A
、
D
正确
.
其他图象问题
题型:选择题:
5
年
1
考
高考题型
3
1
.
x
-
v
图象的应用技巧
2.
解题技巧
对于图象问题要注意应用解析法和排除法,两者结合提高选择题图象类题型的解题准确率和速度
.
例
4
(2019·
福建三明市期末质量检测
)
如图
8
所示四幅图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甲图中,物体在
0
~
t
0
这段时间内的
位移
小于
B.
乙图中,物体的加速度为
2 m/s
2
C.
丙图中,阴影面积表示
t
1
~
t
2
时间内
物体
的
加速度变化量
D.
丁图中,
t
=
3 s
时物体的速度为
25
m/s
图
8
√
题图丙中,根据
Δ
v
=
at
可知,阴影面积表示
t
1
~
t
2
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选项
C
错误;
则
a
=
10
m/s
2
;
v
0
=-
5 m/s
,
则
t
=
3 s
时物体的速度为
v
3
=
v
0
+
at
3
=
25 m/s
,选项
D
正确
.
拓展训练
5
(
2019·
辽宁省重点协作体模拟
)
从
t
=
0
时刻开始,物块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
x
轴做直线运动,如图
9
所示为其位移和速率二次方的关系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t
=
0
时刻物块位于
x
=
0
处
B.
物块运动的加速度
a
=
2 m/s
2
C.
t
=
4 s
时物块位于
x
=
2 m
处
D.
由图可知物体做往复
运动
图
9
√
则
t
=
4 s
时物块的位置
坐标
x
=
Δ
x
+
x
0
=
2 m
,故
C
正确
.
拓展训练
6
(2019·
山西五地联考上学期期末
)
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行驶,它们运动
的
-
t
图象如图
10
所示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
4 s
末以前,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大
B.
在
4 s
末以后,乙车的加速度比甲车的大
C.
在
4 s
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D.
在前
4 s
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图
10
√
可得甲的加速度为
a
甲
=
1 m/s
2
,初速度为
v
0
甲
=
1 m/s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乙的加速度为
a
乙
=-
1
m
/s
2
,初速度为
v
0
乙
=
5 m/s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
故
B
错误;
当
t
=
4 s
时,甲的速度为
v
甲
=
v
0
甲
+
a
甲
t
=
1 m/s
+
1×4 m/s
=
5 m/s.
乙的速度为
v
乙
=
v
0
乙
+
a
乙
t
=
5 m/s
-
1×4 m/s
=
1 m/s
,
可知,在
4 s
末以前,乙车的速度先比甲车的大,后比甲车的小,故
A
错误
.
由题意可知,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则在
4 s
末,甲、乙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
C
错误
.
在
前
4 s
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
D
正确
.
图象信息提取问题
题型:选择或者计算题:
5
年
2
考
高考题型
4
1.
题型特点
此类题目的解题信息或者重要的条件往往在图象中呈现,因此根据图象的变化分析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特点是解题的突破口
.
2
.
解读题目信息的两种方法
(1)
分析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与坐标轴交点等特殊点和这些特殊点前后两段图线
.
(2)
分析图象的形状变化、斜率变化、相关性等
.
例
5
(
多选
)(2019·
全国卷
Ⅱ
·18)
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
E
总
等于动能
E
k
与重力势能
E
p
之和
.
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
E
总
和
E
p
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
h
的变化如图
11
所示
.
重力加速度取
10 m/s
2
.
由图中数据可得
A.
物体的质量为
2 kg
B.
h
=
0
时,物体的速率为
20 m/s
C.
h
=
2 m
时,物体的动能
E
k
=
40 J
D.
从地面至
h
=
4 m
,物体的动能减少
100 J
图
11
√
√
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
h
=
4 m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
mgh
=
80 J
,解得物体质量
m
=
2 kg
,抛出时物体的动能为
E
k0
=
100 J
,由公式
E
k0
=
m
v
2
可知,
h
=
0
时物体的速率为
v
=
10 m/s
,选项
A
正确,
B
错误;
由功能关系可知
F
f
h
=
|
Δ
E
总
|
=
20 J
,解得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
F
f
=
5 N
,从物体开始抛出至上升到
h
=
2 m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mgh
-
F
f
h
=
E
k
-
100 J
,解得
E
k
=
50 J
,选项
C
错误
;
由
题图可知,物体上升到
h
=
4 m
时,机械能为
80 J
,重力势能为
80 J
,动能为零,即从地面上升到
h
=
4 m
,物体动能减少
100 J
,选项
D
正确
.
拓展训练
7
(2018·
陕西榆林市第三次模拟
)
二十一世纪新能源环保汽车在设计阶段要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在某次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试中,图
12
甲显示的是传感器传回的牵引力的实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但由于机械故障,速度传感器只传回了第
20 s
以后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已知汽车质量为
1 500 kg
,若测试平台是水平的,且汽车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设汽车所受阻力恒定,由分析可
得
A.
由图甲可得汽车所受阻力为
1 000 N
B.
第
20 s
末的汽车的速度为
26 m/s
C.
由图乙可得
20 s
后汽车才开始匀速运动
D.
前
20 s
内汽车的位移为
426
m
图
12
√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在
20 s
后汽车做匀速运动,则由题图甲可知:
F
f
=
1 500 N
,故选项
A
错误;
在
0
~
6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1
-
F
f
=
ma
1
,则:
a
1
=
5 m/s
2
6 s
末车速:
v
1
=
a
1
t
1
=
5×6 m/s
=
30 m/s
,
在
6
~
18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2
-
F
f
=
ma
2
,
由题图知
18 s
后牵引力等于阻力,即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第
20 s
末的车速:
v
=
26 m/s
,故选项
B
正确,
C
错误;
汽车在
18
~
20 s
内的位移:
x
3
=
v
t
3
=
52 m
故汽车在前
20 s
内的位移:
x
=
x
1
+
x
2
+
x
3
=
478 m
,故选项
D
错误
.
拓展训练
8
(2019·
福建龙岩市期末质量检查
)
如图
13
甲所示,一个质量
m
=
1 kg
的物块以初速度
v
0
=
12 m/s
从斜面底端冲上一足够长斜面,经
t
1
=
1.2 s
开始沿斜面返回,
t
2
时刻回到斜面底端
.
物块运动的
v
-
t
图象如图乙所示,斜面倾角
θ
=
37°(sin 37°
=
0.6
,
cos 37°
=
0.8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
2
).
则可
确定
A.
物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5 m/s
2
B.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4
C.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
7.2 m
D.
物块回到斜面底端的时刻为
2.4
s
图
13
√
解析
根据题图乙可以知道,上滑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
=
10 m/s
2
,故
A
错误;
物
块在上滑时:
mg
sin
θ
+
μmg
cos
θ
=
ma
1
解得:
μ
=
0.5
,故
B
错误;
物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a
2
=
g
sin
θ
-
μg
cos
θ
=
2 m/s
2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