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 MB
- 2021-04-16 发布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
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
五星红旗
为国旗、
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国歌,
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内容: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一)、西藏问题:
1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唐朝
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关系。
元朝
时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清朝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1951
年
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意义: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______________
首席代表
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
阿沛·阿旺晋美
1951年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
2
)建国以后西藏的发展:
1
、设置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
20
世纪
60
年代初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 建农奴制。
3
、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藏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
、抽调大批干部支援西藏建设(孔繁森)
5
、中央政府册封十一世班禅。
6
、修建通往西藏的公路和开通至拉萨的青藏铁路。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近年来,“藏独”势力日益猖獗,严重破坏了民族大团结良好局面。
(
3
)反思历史,总结教训
拉萨
3·14
暴力事件
达赖的分裂,
谈自己的认识:
达赖喇嘛在国外从事分裂祖国、谋求西藏独立的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其结果是必然失败。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畅所欲言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
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
内战
爆发
参战原因:
战斗英雄:
黄继光
邱少云
经过:
美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
美军越过“
三八线
”,把战火一直烧到
鸭绿江
江边,轰炸扫射我国
东北
边境城镇,同时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
台湾
海峡,严重威胁了我国安全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1950
年
6
月,
彭德怀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五战五捷,
将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1953年7
月,美国被迫在
停战协定
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3课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公布
原因:
时间:
内容:
实施:
结果: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发展,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
意义: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单元内容是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期间有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探索经验。比如“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探索,在“文革‘中仍起作用,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错误惨痛的经验教训,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条件: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原因:工业落后
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
执行时间:
1953年——1957年
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工业:三个第一、鞍钢
交通运输业:三条通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工业基地:东北形成、沿海加强、华北西北新建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原因:土改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时间:
1953年——1956年
形式: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性质: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
1953
年开始,
1955
年高潮,
1956
年结束
二、公私合营
含义:先共同经营,后通过
赎买政策
过度为完全公有制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1954年~1956年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结果、评价
1、1956年底完成改造
2、实现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后期过急、过粗、过快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1956年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意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建设成就
1、大庆油田
2、电子工业
3、原子能工业
4、航天工业
四、模范人物
1、王进喜
2、邓稼先
3
、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动乱和灾难
起因:毛泽东的错误判断,林彪、四人帮的利用
时间:
1966年开始
表现:
停课、停工闹革命
党政机关受冲击
干部、知识分子遭迫害
抗争受压制——二月逆流
二、粉碎林彪和江清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原因:阴谋夺权,策动政变
时间:1971年
结果:粉碎政变,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2、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
原因:阴谋夺权
时间:1976年
结果:果断措施,一举粉碎,结束内乱,举国欢腾
1、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基本国情是( )
①
农业生产落后
②工业生产水平底
③国家贫穷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④ D 、
①
②③④
2、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1951
年
B、1952
年
C、1953
年
D 、1954
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③④ D、
①
②④
4、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 )
A、1951
年
B、1952
年
C、1953
年
D、1954
年
D
C
C
D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 )
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④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④
D、
①
②③④
6、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
A、1952
年底
B、1953
年底
C、1954
年底
D、1956
年底
7、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土地革命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镇压反革命
D、
开展“文化大革命”
8、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
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
①
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③④ D、
①
②④
D
B
C
A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好干部”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指的是( )
A、1946~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6~1986
年
11、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 )
A、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1967
年“二月逆流”
C、1968
年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D、
邓小平被诬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12、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四人是 ( )
①
江青
②张春桥 ③林彪 ④姚文元
⑤
王洪文
A、
①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
②④⑤ D、
①
③④⑤
C
C
C
C
看图回答问题(课文25页
)
(1)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
请你谈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
“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他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凡事应遵照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浮夸害人、害己、害国
。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伟大决策——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大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意义: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平反冤假错案
颁布一系列法律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措施: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
2)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
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内容:吸引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提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南巡讲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的是 ( )
A、
邓小平
B、
叶剑英
C、
胡耀邦
D、
陈云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76
年
B 、1977
年
C、 1978
年
D 、1979
年
3、建国以来,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三大”
4、下列选项中,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是( )
A、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
C、
提出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历史冤案平反
D、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
C
C
B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
6、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
A、
国有企业
B、
农村
C、
机关
D、
学校
7、我国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A、
珠海
B、
深圳
C、
汕头
D、
厦门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D
B
B
A
9、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
①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个体经济 ④私营经济 ⑤中外合资企业
A、
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
①
②③④⑤
10、
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广州 ④上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
①
④
11、
按照党的“十三大”部署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到21世纪
中叶,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
A、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B、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
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
A
C
1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3、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四大
14、建国以来的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规定的一个中心是( )
A、
经济建设
B、
坚持对内改革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对外开放
D
D
D
A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区域自治
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自治: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民族共同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西藏
——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自治旗——国家商品粮基地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
——
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少数民族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
——
带动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大发展
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提出者
——
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
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月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澳门回归
二、但悲不见九州同:统一
问题的由来
香港沦为
_________
殖民地。
香港由三部分形成:
香港:
⑴
1842
年英国通过
《
南京条约
》
割占
香港岛
。
⑵
1860
年通过
《
北京条约
》
割占
九龙
。
⑶
1898
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又强租
新界(
《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
英国
澳门:
1553
年明朝时,葡萄牙殖民者利用欺骗的方式占领澳门。
1949
年
,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两岸长期处于军事
对峙
状态,台湾问题形成。
(内政问题)
台湾:
三、紫荆花开满园春:“一国
两制”的成功实践
归纳总结:香港、澳门是如何回到祖国怀的?
1
、
香港回归
① 中英会谈:(前提)主权问题不可以讨论
②联合声明签署:
1984
年底
③胜利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
2
、澳门回归
1
、
1987
年
4
月,
《
中葡联合声明
》
的签署。
2
、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四、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3、台湾问题:
(
1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
2
)元朝时,设澎湖设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
,
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
3
)
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
4
)
1684
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
,
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维护了祖国东南沿海的安全。
(
1
)、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
思考、讨论:
根据课外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三次分离
:
1.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895
年日本通过
《
马关条约
》
割台湾给日本。
3.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对立。
两次回归:
1.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2.1945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4
)台湾问题解决方针:
1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2
、邓小平在“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3
、江泽民对两岸关系提出了八项主张。
4
、胡锦涛提出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四点意见”。
5
、
2005
年祖国大陆通过了
《
反分裂国家法
》
,从法律上遏制“台独”。
(
5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
1
、
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原则”,海峡两岸同胞近
38
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2
、
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
1991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并于
1992
年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3
、
1993
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4
、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
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
、
2005
年台湾国民党、亲民党领袖连战、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近年来两岸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
海峡两岸的交往
台胞来大陆探亲人数增多
两岸经贸联系加强
海峡两岸经济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
6
)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2005
年
4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次握手,是时隔
60
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
7
)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企图搞“台独”的势力终将招致失败的命运。
(
7
)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因素是: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人民海军
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
新建海军
北海舰队
东海舰队
南海舰队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70年代装备了我国自造的核潜艇
海军多兵种: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人民空军
在陆军基础上建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装备了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装备加强
导弹部队
1957年开始组建导弹战略部队
20世纪60年代以后,装备了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和导弹核武器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
提出: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
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目的:为了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部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敌对:20世纪70年代前,中美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转机: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国际形势的变化
③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
历程
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
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时间:1971年10月25日
地点: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意义:中国外交的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2001年10月21日
地点: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加者:江泽民、布什。普京等19位领导人
结果:通过《上海共识》
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多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
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
运载火箭技术已能承揽为外国发射卫星的能力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
航天技术
发明者:水稻专家袁隆平
时间:1973年
贡献: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荣誉: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籼型杂交水稻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863计划
经过:
背景: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
1、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提出建议
2、1986年3月,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
3、《863计划纲要》的形成
领域:8个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信息化时代
2、网络的重要性
3、网络的安全问题(慎对网络,健康上网)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承担1/3的863计划
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1/3
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校科技成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色
“文革”后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色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文学的繁荣
艺术的发展
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
很有成就的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衣”的变化——
“食”的变化——
“住”的变化——
“行”的变化——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
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成功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就业制度的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
衣食住行的变迁
14.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 ( )
A.
香港问题
B.
澳门问题
C.
台湾问题
D.
中美关系
15.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③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 (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平等互惠
D.
互不侵犯
A
A
C
17.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
APEC
会议
D.
上海合作组织
18.获得“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是 ( )
A.
华罗庚
B.
李四光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19.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
A.
扫盲阶段
B.
小学六年级阶段
C.
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级教育
D.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
C
C
D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 )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③持岗上任,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21.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D
B
22、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民族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D、
先汉族,后少数民族的制度
23、1979年,中国与下面哪一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
A
、
苏联
B
、
英国
C、
美国
D
、
法国
24、
1984
年,为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夺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 )
A
、
许海锋
B
、
李宁
C
、
容国团
D
、
郑凤荣
25
、下列关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的重点
B
、
80
年代
“
两弹一星
”
研制的成功,大加强了国防力量
C
、
努力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D
、
人民解放军已有能力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成为捍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B
A
C
B
由于台湾分裂势力坚持
“
两国论
”
,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海峡局势存在着严峻的危机,对此,中国政府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强调指出:
“
中国政府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势力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
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为解决台湾问题,谁提出了具体的构想?这个构想具体是什么?
(2)运用这一构想,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哪两个地区的问题?
(3)结合材料和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
请回答:
(
1)
“
跨过鸭绿江
”
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的战士被中国人民称为什么?
(2)
“
打败美国野心狼
”
的标志是什么?
(
3
)上述部队还涌现出什么英雄人物?他们的战斗有何意义?
(4)你准备如何
“
保和平,为祖国
”
?
八下历史复习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
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
五星红旗
为国旗、
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国歌,
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1951年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阿沛·阿旺晋美
首席代表
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
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参战原因:
战斗英雄:
黄继光
邱少云
经过:
美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
美军越过“
三八线
”,把战火一直烧到
鸭绿江
江边,轰炸扫射我国
东北
边境城镇,同时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
台湾
海峡,严重威胁了我国安全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1950
年
6
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五战五捷,
将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1953年7
月,美国被迫在
停战协定
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第3课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发展,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时间:
1950
年
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施:
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
结果:
1952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单元内容是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期间有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探索经验。比如“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探索,在“文革‘中仍起作用,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错误惨痛的经验教训,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条件: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原因:工业落后
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
执行时间:
1953年——1957年
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工业:三个第一、鞍钢
交通运输业:三条通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工业基地:东北形成、沿海加强、华北西北新建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原因:土改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时间:
1953年——1956年
形式: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性质: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
1953
年开始,
1955
年高潮,
1956
年结束
二、公私合营
含义:先共同经营,后通过
赎买政策
过度为完全公有制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1954年~1956年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结果、评价
1、1956年底完成改造
2、实现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后期过急、过粗、过快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1956年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意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建设成就
1、大庆油田
2、电子工业
3、原子能工业
4、航天工业
四、模范人物
1、王进喜
2、邓稼先
3
、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动乱和灾难
起因:毛泽东的错误判断,林彪、四人帮的利用
时间:
1966年开始
表现:
停课、停工闹革命
党政机关受冲击
干部、知识分子遭迫害
抗争受压制——二月逆流
二、粉碎林彪和江清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原因:阴谋夺权,策动政变
时间:1971年
结果:粉碎政变,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2、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
原因:阴谋夺权
时间:1976年
结果:果断措施,一举粉碎,结束内乱,举国欢腾
1、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基本国情是( )
①
农业生产落后
②工业生产水平底
③国家贫穷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④ D 、
①
②③④
2、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1951
年
B、1952
年
C、1953
年
D 、1954
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③④ D、
①
②④
4、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 )
A、1951
年
B、1952
年
C、1953
年
D、1954
年
D
C
C
D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 )
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④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④
D、
①
②③④
6、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
A、1952
年底
B、1953
年底
C、1954
年底
D、1956
年底
7、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土地革命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镇压反革命
D、
开展“文化大革命”
8、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
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
①
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
②③④ D、
①
②④
D
B
C
A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好干部”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指的是( )
A、1946~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6~1986
年
11、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 )
A、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1967
年“二月逆流”
C、1968
年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D、
邓小平被诬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12、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四人是 ( )
①
江青
②张春桥 ③林彪 ④姚文元
⑤
王洪文
A、
①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
②④⑤ D、
①
③④⑤
C
C
C
C
看图回答问题(课文25页
)
(1)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
请你谈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
“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他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凡事应遵照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浮夸害人、害己、害国
。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伟大决策——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大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意义: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平反冤假错案
颁布一系列法律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措施: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
2)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
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内容:吸引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提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南巡讲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的是 ( )
A、
邓小平
B、
叶剑英
C、
胡耀邦
D、
陈云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76
年
B 、1977
年
C、 1978
年
D 、1979
年
3、建国以来,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三大”
4、下列选项中,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是( )
A、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
C、
提出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历史冤案平反
D、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
C
C
B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
6、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
A、
国有企业
B、
农村
C、
机关
D、
学校
7、我国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A、
珠海
B、
深圳
C、
汕头
D、
厦门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D
B
B
A
9、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
①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个体经济 ④私营经济 ⑤中外合资企业
A、
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
①
②③④⑤
10、
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广州 ④上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
①
④
11、
按照党的“十三大”部署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到21世纪
中叶,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
A、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B、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
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
A
C
1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3、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四大
14、建国以来的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规定的一个中心是( )
A、
经济建设
B、
坚持对内改革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对外开放
D
D
D
A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区域自治
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自治: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民族共同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西藏
——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自治旗——国家商品粮基地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
——
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少数民族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
——
带动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大发展
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提出者
——
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
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月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澳门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1995年——江泽民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两岸关系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的交往
台胞来大陆探亲人数增多
两岸经贸联系加强
海峡两岸经济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人民海军
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
新建海军
北海舰队
东海舰队
南海舰队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70年代装备了我国自造的核潜艇
海军多兵种: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人民空军
在陆军基础上建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装备了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装备加强
导弹部队
1957年开始组建导弹战略部队
20世纪60年代以后,装备了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和导弹核武器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
提出: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
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目的:为了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部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敌对:20世纪70年代前,中美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转机: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国际形势的变化
③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
历程
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
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时间:1971年10月25日
地点: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意义:中国外交的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2001年10月21日
地点: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加者:江泽民、布什。普京等19位领导人
结果:通过《上海共识》
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多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
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
运载火箭技术已能承揽为外国发射卫星的能力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
航天技术
发明者:水稻专家袁隆平
时间:1973年
贡献: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荣誉: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籼型杂交水稻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863计划
经过:
背景: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
1、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提出建议
2、1986年3月,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
3、《863计划纲要》的形成
领域:8个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信息化时代
2、网络的重要性
3、网络的安全问题(慎对网络,健康上网)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承担1/3的863计划
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1/3
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校科技成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色
“文革”后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色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文学的繁荣
艺术的发展
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
很有成就的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衣”的变化——
“食”的变化——
“住”的变化——
“行”的变化——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
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成功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就业制度的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
衣食住行的变迁
14.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 ( )
A.
香港问题
B.
澳门问题
C.
台湾问题
D.
中美关系
15.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③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 (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平等互惠
D.
互不侵犯
A
A
C
17.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
APEC
会议
D.
上海合作组织
18.获得“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是 ( )
A.
华罗庚
B.
李四光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19.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
A.
扫盲阶段
B.
小学六年级阶段
C.
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级教育
D.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
C
C
D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 )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③持岗上任,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21.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D
B
22、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民族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D、
先汉族,后少数民族的制度
23、1979年,中国与下面哪一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
A
、
苏联
B
、
英国
C、
美国
D
、
法国
24、
1984
年,为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夺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 )
A
、
许海锋
B
、
李宁
C
、
容国团
D
、
郑凤荣
25
、下列关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的重点
B
、
80
年代
“
两弹一星
”
研制的成功,大加强了国防力量
C
、
努力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D
、
人民解放军已有能力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成为捍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B
A
C
B
由于台湾分裂势力坚持
“
两国论
”
,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海峡局势存在着严峻的危机,对此,中国政府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强调指出:
“
中国政府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势力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
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为解决台湾问题,谁提出了具体的构想?这个构想具体是什么?
(2)运用这一构想,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哪两个地区的问题?
(3)结合材料和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
请回答:
(
1)
“
跨过鸭绿江
”
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的战士被中国人民称为什么?
(2)
“
打败美国野心狼
”
的标志是什么?
(
3
)上述部队还涌现出什么英雄人物?他们的战斗有何意义?
(4)你准备如何
“
保和平,为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