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5 KB
- 2021-04-16 发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
1.“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 )
A.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
C.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D.儒学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2.孟子主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人格精神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C.强调不分等级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新原则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B.法律实施受儒家思想影响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法律效力已高于儒家经义
4.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其原因主要在于( )
A.理学影响加强 B.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
C.商品经济发展 D.三教合流现象的冲击
5.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
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传统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6.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适应建立君主立宪的时代需要
C.体现百姓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D.全面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南宋的数学著作《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意如下: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由此可见,南宋(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传统科技高度发达
C.已有近代经营管理萌芽 D.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8.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京剧的艺术魅力得到了百姓肯定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戏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9.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 B.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
C.对真理的执著不懈追求 D.开启了理性主义先河
10.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那里。”恩格斯强调的是,古希腊( )
A.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B.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
C.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D.形成了人文主义传统
11.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
A.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主张摆脱神的束缚 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12.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叙述到:“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 ,一本是维萨留斯所署《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这两本著作反映出当时思想和科学领域( )
A.开始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B.侧重研究人体生理结构
C.否定教会干预世俗生活 D.试图冲破封建神学束缚
13.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14.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还有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反映出( )
A.他们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B.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D.宗教改革符合各阶层的利益
15.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
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 )
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庭的迷信 D.挑战了教会所宣扬的创世说
16.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C.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17.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的作品长期受到英国工业文明研究者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其作品( )
A.弘扬了个人奋斗的时代精神 B.真实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全貌
C.描述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 D.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18.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美国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儿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新政使社会重新走向繁荣
C.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D.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19.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斗争的需要 B.改良思想的传播
C.近代海军的发展 D.甲午战争的失败
20.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旨在( )
A.顺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推动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维护天朝上国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21.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封建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共和是社会发展潮流
2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3.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致力于( )
A.借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B.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保卫和巩固红色的抗日根据地 D.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24.19世纪末,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不久,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两场风暴,与这两场风暴相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 )
A.相对论与量子论 B.量子论与光电效应
C.经典力学体系与相对论 D.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25.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胁要使用原子弹。1954年,赫鲁晓夫表示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到核武器研制也不够用。这说明影响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国际
因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加强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C.美苏对原于弹的垄断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6.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是1988年的5倍。1999-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这说明( )
A.高等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 B.高等教育已经普及
C.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D.中国成为教育强国
27.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确立( )
A.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热情
C.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使中国的文艺领域领先世界
28.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 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29.汉代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治理黄河的工程,其原因不包括( )
A.长期战乱,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B. 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C.国家统一,政府组织能力提高 D. 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需要
30.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关于井田制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这一叙述分析正确的是( )
A.真实再现井田制下的劳作情况 B. 是儒家理想经济形态的投射
C.是根据甲骨文的记载而阐述的 D. 表现出对土地私有制的不满
31.清人陶煦指出:“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认识表明当时( )
A. 自然灾害影响财富观念变化 B. 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C. 土地兼并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 抑商政策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32.东汉时期,田庄形式生产盛行,田庄里不但有农、林、牧、渔各业,还有手工业,甚至从事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这种现象说明( )
A. 田庄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B. 田庄经济具有封闭性
C. 东汉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D. 中央政府统治力量薄弱
33.据史料记载,南宋临安城的酒馆(即使是南方本地人所开)多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这反映出( )
A. 南迁北人对故土的怀念 B. 南方人更易接受新事物
C. 北方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D. 北民南迁促进文化融合
34. 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代松江府地区,全部垦田面积中超过50%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已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以下与此无关的是( )
A.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 促进农产品的商业化
C. 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 D. 农业形成专业化格局
35.“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文中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战国邯郸 B.西汉长安 C. 唐朝洛阳 D. 北宋东京
36.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由此可知南宋
A.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 财政仰赖外贸收入
C.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注重发展对外关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3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
简 介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
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事安排
活字印刷术
平民毕昇11世纪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
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材料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点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对科学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
3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
材料二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1)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8分)
3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19世纪中外文学作品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6世纪
吴承恩《西游记》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为代表的喜剧
17世纪
汤显祖 《牡丹亭》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悲
冯梦龙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蒲松龄《聊斋志异》
剧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世纪
孔尚任 《桃花扇》:以明末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南明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曹雪芹 《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伏尔泰 《哲学通信》: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
《老实人》: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
19世纪
龚自珍 《己亥杂诗》
黄遵宪等开展“诗界革命”,代表作有《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
拜伦 《唐璜》
狄更斯 《双城记》
雨果 《悲惨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以“文学与时代”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合理。)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模块 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D
B
A
C
A
C
D
A
B
B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B
C
D
C
A
D
A
C
B
A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
C
B
C[来源:学#科#网
A
B
D
B
D
A
D
A
二.非选择题
37.(1)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广泛);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上:农耕经济发达,奠定物质基础。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政权保证。文化上: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良好基础。 对外:中外联系加强
(2) 新认识:科学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科学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38.(1)材料一中的民族主义强调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动政策,建立汉族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中的民族主义明确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发动国民(工农群众)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实现民族独立。
(2)帝国主义不断破坏中国革命,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不断失利与反思;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