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50 KB
- 2021-04-16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知土地兼并加剧了贫富分化,体现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落后性和土地私有的合理性均没有在题意中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C、D项。
2.战国时期,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重要影响是
A. 免除了农民徭役负担
B. 实现了“平均地权”
C. 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除井田,民得买卖”,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农民仍旧要承担徭役。土地私有之下不能可实现了“平均地权”。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ABC三项。
3.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9/10,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A.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反映了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业劳动力较充盈,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是说明土地兼并,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艰辛,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两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答案】A
【解析】
左图是司母戊鼎,右图是四羊方尊,均是商周时代的,商周时代也被称为青铜时代,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时代的而非秦汉、两汉以及魏晋的,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 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 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 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 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小农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皇帝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根本利益不一致,排除B;历代帝王大多信奉等级思想,排除C;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原因
6.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 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 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 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唐朝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突出特点是
A. 白瓷烧制技术取得突破
B. 形成了南青北白制瓷格局
C.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D. 出现闻名中外的珐琅彩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制瓷业发展到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制两大系统。故B正确。A是在南北朝,C是在元代,D为清朝康熙年间出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中国古代丝织品、瓷器大多为皇族、贵族的奢侈品而非商品,棉纺织品因为是农村自然经济产物而不具备商品性质,只有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中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8.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生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可知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带来新的风俗习惯,并促进南北文化融合,故②④正确;①③材料没体现。所以B项正确。
点睛:“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9.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
B. 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
C. 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南北文化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中原人口南迁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故选C。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排除B;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排除D。
10.下列是某电视剧描绘汉代手工业状况的几组镜头,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丝织品大量远销罗马
B. 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
C. 人们用煤炭冶炼铁器
D. 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的“匠户”制度是从元代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为D项;汉代的丝织水平高超,丝绸远销海外。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在冶铸业方面,人们用煤炭冶炼铁器。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明隆庆、万历年间,出现了与市场相联系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种劳动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这种与市场相联系的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没有体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排除;明清时期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的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从中分析资本主义萌芽。
1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C.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D.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分析、认知,这些都说明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在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
13.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 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被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指的是宋代商业发展实现了某种突破。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A项正确;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是农业方面的成就,故B项不符合题意;江南的青瓷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故C项不符合题意;长安在唐代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这直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 大力推行“海禁”政策
C. 加紧控制广大人民
D. 保护远洋渔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有……出海者……俱发边卫戍军”可得出清朝大力推行“海禁”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针对出海者,并不能说明针对广大人民。清朝的做法不是为了保护远洋渔业,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ACD三项。
15.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帮是从明朝开始出现,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的群体;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就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他们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6.下列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市”分开,“市”定时开启
B. 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 宋朝“坊”“市”界限打破,但商业活动依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 明清时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城市的管理政策是坊市制,对市场交易实行严格的控制,“坊”“市”分开,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宋以前实行坊市分离制度,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且政府不再设置机构和官员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故C项错误,所以选C。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尤以江南地区为盛,故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抓住设问 “叙述错误”要求,紧扣关键信息“坊市与城镇”,运用城市发展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7.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 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 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 “商帮”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正确;A属于货币;C属于海外贸易;D属于国内商业。
18.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 加剧内忧外患 B. 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 激化中日矛盾 D. 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朝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朝以来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沿海商人铤而走险,即体现由“商”到“寇”,而在由“商”到“寇”这一过程中,无疑就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而且国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国力逐渐衰落。分析比较选项,可知,只有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不正确,说法绝对;C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D项表述不是题干作者所要强调的。综上,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9.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据此史观判断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应该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的殖民扩张
C. 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向整体,符合材料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观点,A正确;殖民扩张和英国成为殖民霸主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B和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错误。
20.汤姆同学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A. 地理形势相同
B. 文化传统相同
C. 关系世代友好
D. 殖民活动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新西兰”的命名者是一位荷兰航海家,他到海外进行殖民活动,发现新西兰与荷兰的西兰省十分类似,便用“西兰”命名这座岛屿;“新奥尔良”曾是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用法国本土的“奥尔良”为这座城市命名。类似的还有英国用约克郡命名的“新约克”(纽约)等。这些城市都是西方列强海外殖民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欧洲与美国地理形势不同,A项表述有误,排除。BC两项“相同”“友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1.据《青年博览》(2008年11月)载: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哥伦布日”高声赞美哥伦布时,当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此段材料说明哥伦布对美洲的影响有:
①开创了在美洲新大陆开发的新纪元,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
②促使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给美洲和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③促使不同的文明在美洲交汇、融合,使美洲被迫纳入世界市场
④促进了美洲的国际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原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与史实相符;④美洲的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说法不正确,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排除ACD。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对美洲所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所说的“双重性”标准,即建设性和破坏性,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22.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掠夺来的巨额财富主要用于
A. 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B.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 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享乐
D. 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掠夺来的巨额财富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是用于奢侈享乐,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此时葡萄牙、西班牙仍为封建王国,故C项错误。
23.图示为近代黑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
C. 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D. 加速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三角贸易形成,选项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B项,三角贸易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选项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侵略方式,与材料三角贸易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三角贸易是殖民扩张的形式之-,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24.在殖民争霸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 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 西班牙、荷兰、法国
C. 西班牙、荷兰、美国
D. 荷兰、德国、法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依据所学可知,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丧失殖民霸权地位;17世纪,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又打败荷兰,使荷兰丧失殖民霸权没地位;在于法国的殖民争霸中,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25.下表所列数字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世界格局
B. 密切了国际交流
C. 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英国动力织布机台数不断增加,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世界的影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化,C错误。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新航路已经开辟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各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正确。A、B项,均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排除。D
项,新航路开辟后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
27.“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 大企业时代到来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设立专业的实验室用于研究工业技术并实现技术革新,从而使科学发明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D,材料重在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非技术革新潮流,排除。
28.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B. 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可以看出耕织分离,原来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A;B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D项说法错误。
29.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可能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引进外国技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期的代表企业.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可以知道,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引进外国技术均是其产生的原因,故①②④正确,选A;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的原因,故③错误,排除BCD。
30.民族工业发展中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庇护根本原因
A. 民族资本薄弱
B. 封建势力强大
C. 资本主义的强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从产生开始就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依赖性较强,D符合题意;ABC均是原因,但与根本原因的要求不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命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资本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
31.2018年,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的近代军事企业入选。该企业是
A. 安庆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天津机器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安庆军械所是1861年由曾国藩创建,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新式兵工厂,但不是规模最大,排除A;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故选B;福州船政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但不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排除C;1867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是清政府创办的以生产弹药为主的北方最大的兵工厂,但不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排除,排除D。
3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统治,①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创新的体现,②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是守旧的,③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否定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②③,B选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3.“自1869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0多个,资本共有500余万元。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以下属于这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是
A. 轮船招商局
B. 发昌机器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汉阳铁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办企业”是指私人投资创办的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故答案为B项。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均属于洋务企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34.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甲午战争后
C. 一战期间
D. 国民党统治后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指的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项正确;A项是兴起,属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排除。C项是指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排除;D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
35.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经历了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解体
B. 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
C. 清朝奖励实业政策推动
D. 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客观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D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衰败和解体、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和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属于内部原因,故ABD项排除。
36.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这说明
A.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走向萎缩
D.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英美”、“香港殖民当局”等均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这些势力对民族资本的压迫是民族资本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D项是正确的;ABC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因为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37.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38.以下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史实的是
①美国商品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挤压民族工业
③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④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严重挤压国货的销售市场,故①正确;这一时期的管理资本利用手中掌握权力,实现统购统销,专卖制度等方式,严重挤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加上战争因素,国统区的经济陷入崩溃,最终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故②③正确;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发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题干设置时间不相符合,排除④。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项。
39.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 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C.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决裂,具有革命的色彩,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故C项错误;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D项错误。
40.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和修建了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粤汉铁路
D. 京张铁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故答案为D项。淞沪铁路是外国商人在中国擅自修筑的,排除A项;唐胥铁路和 粤汉铁路均由外国人设计,排除B、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分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单位。③精耕细作。④领先世界。
(2)关系:雇佣关系。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特点:重农抑商
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生活方式: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得出“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领先世界等。
(2)关系:根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得出雇佣关系。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特点:根据“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得出重农抑商;
作用:联系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影响可从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消极影响可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分析。
42.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设立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奖励航海事业,积极筹划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他企图攫取香料贸易,他渴望传播基督教福音”。由于“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
——摘编自黄顺利《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 在1500年左右,地中海仍然是西欧最发达的贸易区.但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1501年,葡萄牙把第一批香料运到安特卫普,从此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场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与明政府对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至17世纪“空间革命”的意义。
【答案】(1)背景: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重视;航海技术的进步;传播基督教的驱动;欧洲对东方香料的需求;传统东西方航路的阻隔。
(2)变化: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影响:促进了大西洋沿岸国家经济的发展;导致意大利的衰落;加速了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对海洋霸权的争夺。
(3)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往;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详解】(1)从“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设立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奖励航海事业,积极筹划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他企图攫取香料贸易”可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他渴望传播基督教福音”可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传播基督教;从“由于‘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可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埃及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产生了“商业危机”需要寻找新航路走出困境。
(2)从“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可知变化之一为威尼斯逐步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从“1501年,葡萄牙把第一批香料运到安特卫普,从此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可知变化之二为香料在西北欧分散。欧洲贸易发生的变化促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由材料“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结合所学,在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下,世界各地文明的交往密切,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