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 MB
- 2021-04-16 发布
2019学年高二学考模拟考试试题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日照图中(图中箭头表示太阳光线),能正确反映春分日日照状况的是:( )
2.图2为“亚洲东部某季节季风分布示意图”,
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季节及东亚的风向分别
为:( )
A.冬季 西南风
B.冬季 西北风
C.夏季 东南风
D.夏季 西南风
图2
3.图3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沈阳市2013年12月4日~7日的天气预报。图示连续4天内,影响该城市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为:( )
图3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 8 -
4.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图4四大洲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图4
5.图5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洋流①为暖流
D.洋流②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图5
6.图6为示意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在不同历史 时期与海平面的垂直升降变化。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图6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海浪的侵蚀作用
7.图7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
- 8 -
图7
A B C D
8.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秋景秋色差异甚大。图8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策划的寻访秋天的两条路线。沿线路I自然带的依次更迭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图8
9.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6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造成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 B.自然环境 C.经济因素 D.自然灾害
10.图9为“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示意图”,加拿大的炼铝工业属于:( )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图9
- 8 -
图10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图10
1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B.①——工业区 ②——商业区 ③——住宅区
C.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D.①——住宅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12.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 )
A.交通拥堵 B.大气污染 C.失业率增高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图11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图11
13.①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热量 B.水源 C.光照 D.政策
14.②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乳畜业
15.2010年3月17日,沈阳至丹东客运专线正式开工建设。全长207.3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预计4年后建成通车,届时沈阳到丹东坐高铁只需一小时。影响沈丹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 8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国防因素 D.科技因素
16.灰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2014年1月16日上午,辽宁省气象局发布霾、大雾预警:沈阳、大连等地再次遭遇严重灰霾。造成我国灰霾天气越来越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机动车辆的增多 ②高耗能工业比重大
③冬季燃煤取暖 ④无风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表,回答17~18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h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7.从表中材料可知,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水热充足 C.市场广阔 D.人均耕地多
18.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商品率低 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在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中,“煤变油”工程是将煤炭加工转化为汽油和柴油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1吨煤至少需要加2.5吨的水和其他催化剂。据此回答19~20题
19.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该区域内:
A.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B.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科技力量强大 D.输油管道密集
20.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图12为“亚欧大陆轮廓图”,其中A、B、C三城市分别为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和中国北京;图13为三城市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 8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2 图13
(1)图中A、B、C三地都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________带。(2分)
(2)B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夏季的降水特点是__________,
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A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关村原是规划建设的文化教育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以北大、清华、中科院和“电子街”为核心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材料二:北京城市发展进程示意图
图14
(1)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北京城市化的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材料二图④中,沿AB一线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除此之外,还具备哪些优势区位条件?(6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8 -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图15为“西辽河流域地理位置分布图”。
图15 图16
材料二:图16为“1995年~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值正值为增加,负值为减少)
(1)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监测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2分)
(3)1995年~2005年,西辽河流域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___;数量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请你为西辽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提出2点即可)
- 8 -
地理试卷答案
1.C 2.B 3.A 4.C 5.D 6.B 7.D 8.A 9.C 10.D 11.C 12.B 13.B 14.A 15.B 16.A 17.D 18.D 19.B 20.C
21.(14分)
(1)北温(2分)
(2)地中海(2分);干燥少雨(降水少)(2分);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分)
(3)乳畜业(2分);市场(2分);饲料(饲草)(2分)
22.(12分)
(1)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3分)
(2)从城市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或由低→高→低)(3分)
(3)科技(人才)(2分);①交通便捷 ②政策支持 ③市场广阔 ④气候适宜
(4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3.(14分)
(1) 防风固沙(2分)
(2)遥感(RS)(2分)
(3)耕地(2分); 草地(2分); 土地荒漠化(或水土流失)(2分)
(4)①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加强科技投入,保护耕地;
④对草地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围栏放牧等。(4分)
(开放性试题,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