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0 KB
- 2021-04-16 发布
芜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模块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制度保证是
A. 郡县制的形成
B. 郡国制的推行
C. 三公九卿制的实施
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案】D
3.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答案】A
4.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一结果说明科举制
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
D. 增强了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A
5.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 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
B. 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
C. 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D. 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答案】C
6.“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独立自治
C. 人民主权
D. 轮番而治
【答案】B
7.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是
A.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B.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C.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答案】C
8.经过两年的工作,罗马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该成文法的颁布
A. 废除了野蛮法律
B. 保护了平民利益
C. 消除了贵族特权
D. 维护了帝国统治
【答案】B
9.《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法律.
A. 重视证据
B. 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10.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煎巾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对“革命”的准确理解是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11.美国在1789年通过了1O条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没有被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利,或者并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这款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的
A. 两党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共和制
【答案】B
12.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说明法国
A. 革命缺少先进理论
B. 教会势力异常强大
C. 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D. 外国武装干涉频繁
【答案】C
13.“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 军国主义色彩
B. 专制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民主主义色彩
【答案】A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开透明
D.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答案】D
1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1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答案】D
17.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这一评价主要是强调
A. 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 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 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D. 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答案】D
18.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A.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 领导南昌起义
C.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 领导北伐战争
【答案】C
19.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A.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B. 提高了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威望
C. 是一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D. 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唯一原因
【答案】A
20.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B
21.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 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 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答案】A
22.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 推翻沙皇专制主义统治.
C.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23.“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要对百姓负责。”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D
24.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D. 《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答案】B
25.如下图,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中外建交高潮。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
A. 社会主义国家
B. 新兴独立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中国周边国家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次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填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近代西方主要政体形式,如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及作用。
(2)分别列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
(3)上述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今天有何启示。
【答案】(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的建立。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7.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答案】(1)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
②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竞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谋求中国的发展。
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