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50 KB
- 2021-04-16 发布
限时规范训练7 大气环流与气候
时间:40分钟 分值: 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甲、乙气压带成因及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 A )
A.甲:动力原因 上升 B.乙:动力原因 上升
C.甲:热力原因 下沉 D.乙:热力原因 下沉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和气压带的分布可知,甲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而轻的气流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冷而重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一个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较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原因,A正确,C错误;高空中来自赤道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不断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属于动力原因,B、D错误。
2.从气候角度考虑,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最适宜种植( D )
A.甘蔗 B.葡萄
C.香蕉 D.牧草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和风带的分布可知,该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该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D正确;甘蔗和香蕉属于热带、亚热带作物,A、C错误;葡萄属于温带作物,但喜光,B错误。
(2019·福州模拟)如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①为动力上升
B.②为高空西风
C.③为热力下沉
D.④为东南信风
解析: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其中①为热力上升过程、②为高空西风、③为动力下沉过程、④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
4.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
B.潘帕斯草原绿草如茵
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解析:③形成的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半球夏季由于陆地升温形成低压而被切断,高压中心只停留在海洋上,即切断时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此时北半球大陆为高温区,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大陆为低温区,等温线向低纬度(北方)凸出。
(2019·大庆月考)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A )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解析:①为盛行西北风,是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且从海洋吹向陆地,故性质为暖湿。故A项正确。
6.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B )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解析:盛行风①是北半球东北信风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同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与海陆轮廓无关。故B项正确。
(2019·北京测试)读某地气候统计图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为该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据左图该地最冷月气温大于0 ℃,最热月气温小于20 ℃,有降水集中在冬季,可以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右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信风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为盛行西风带,故选D。
8.与该气候类型成因类似的是( B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成因。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选项中只有热带草原气候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与地中海气候类似,故选B。
(2019·湖南衡阳调研)北京时间2017年11月6日8:00,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位妈妈望着窗外的纷纷落叶,给正在国外留学的女儿思琪打电话,以下是部分电话内容。
“妈妈:生日快乐!
思琪:妈,您记错了,我的生日是6号,明天才是
……
妈妈:冷吗?
思琪:不冷,只是阴雨天气多起来了,不像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阳光明媚……”
据此完成下题。
9.思琪和妈妈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
A.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材料可知,妈妈所在地位于我国东部,窗外有树木落叶,说明该地自然景观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为温带季风气候,据此排除B、D;思琪所在地不冷且多雨,符合“夏干冬雨”的特征,可判断为地中海气候。C错误,故选A。
(2019·河南许昌调研)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甲~丁气候类型中,某季节气候特征的成因,相同的是( A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气候判断方法知,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为温带季风气候,丁为热带草原气候。甲、乙气候的冬季均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11.图示各气候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
二、综合题(46分)
12.(2019·河南许昌质检)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26分)
(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4分)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6分)
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和7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8分)
答案:1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7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8分)
答案: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解析:第(1)题,图中120°E自南向北穿过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沙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和地形阻挡有关。第(3)题,1月份南半球为夏季,陆地上气温高,形成低压,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低纬海洋,气候湿润。7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高压,澳大利亚西北部多来自陆地上的东南信风影响,气候干燥。第(4)题,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于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季风气候不如上海明显。
13.(2019·福建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如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6分)
答案:
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4分)
答案: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区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答案: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16 09:35:544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6 02:24:494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19:53:155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14 17:58:5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4 17:22:00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4-13 22:14:4212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3 19:47:2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