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4-16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师大附中分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卷
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
1.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3.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CaO + H2O = Ca(OH)2 B.C + H2OCO + H2
C.NaOH + HCl = NaCl + H2O D.2Mg + CO22MgO + C
4.在某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A的浓度在15 s内从3.0 mol/L变成1.5 mol/L,在这15 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1.5 mol/(L·s) B.1.5 mol/L C.0.1 mol/(L·s) D.0.1 mol/L
5.在2 L容器中发生3A+B===2C的反应,最初加入的A、B都是4 mol,A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s),10 s后容器内的总物质的量为 ( )
A.1.6 mol B.2.8 mol C.6.4 mol D.3.6 mol
6.当增大压强时,下列化学反应速率不会变大的是 ( )
A.碘蒸气和氢气化合生成碘化氢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D.氨的催化氧化反应
7.反应2A(g)+B(g) 2C(g) ΔH>0,下列反应条件有利于生成C的是 ( )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8.能充分说明可逆反应N2(g)+O2(g) 2NO(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O2的消耗速率等于NO的消耗速率 B.容器内始终有N2、O2和NO共存
C.容器内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 D.V正(N2)=V逆(N2)
9.实验室用锌与盐酸制取氢气,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能使该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 )
A.降低温度 B.用铁代替锌 C.增大盐酸浓度 D.用锌粒代替锌粉
10.实验室进行中和热的测定的实验时除需要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外,其余所用的仪器和试剂均正确的一组是 ( )
A.0.50 mol/L盐酸,0.50 mol/L NaOH溶液,100 mL量筒1个
B.0.50 mol/L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100 mL量筒2个
C.0.50 mol/L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50 mL量筒1个
D.0.50 mol/L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50 mL量筒2个
11.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O2(g)===H2O(g) ΔH=a kJ/mol
H2(g)+O2(g)===H2O(l) ΔH=b kJ/mol
2H2(g)+O2(g)===2H2O(l) ΔH=c kJ/mol 下列关于它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a,b和c均为正值 C.a=b D.2b=c
12.氢气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得:CO(g)+H2O(g)CO2(g)+H2(g) △H<0,为了提高氢气在平衡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减小压强 B.降低温度 C.更换催化剂 D.减小CO的浓度
13.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
A.SO2氧化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2SO2(g)+O2(g)2SO3(g)
B.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氮N2(g)+ 3H2 (g)2NH3(g) △H<0
C.H2、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H2(g)+ I2(g)2HI(g)
D.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l2+H2OH++Cl-+HClO
14.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
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 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1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 N(g) R(g)+2L
R%
t
T1、P2
T1、P1
T2、P2
此反应符合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 ,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 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 ,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 ,L是固体或液体
16.25℃、1.01×105 Pa时,下列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能表示乙炔的燃烧热 ( )
A.2C2H2(g)+5O2(g)===4CO2(g)+2H2O(g) B.C2H2(g)+O2(g)===2CO2(g)+H2O(l)
C.C2H2(g)+O2(g)===2CO(g)+H2O(g) D.C2H2(g)+O2(g)===2CO(g)+H2O(l)
17.对任何一个平衡体系,采取下列措施一定引起平衡移动的是 ( )
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加体系的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18.在密闭容器中,给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气体混合物加热,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CO(g)+H2O(g) H2(g)+CO2(g)。在500 ℃时,平衡常数K=9。若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2 mol/L,则在此条件下CO的转化率为 ( )
A.25% B.50% C.75% D.80%
二.填空题(共46分)
19.(8分)
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表明:①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且反应物能量 生成物能量(填“大于”、“小于”、”等于”);
(2)②实验中,在烧杯中加入盐酸,再放入用打磨过的铝条,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可用如图中的 (填“A”或“B”)表示.
20.(9分)
(1)下列ΔH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__________;表示物质中和热的是__________(填“ΔH1”、“ΔH2”、“ΔH3”等)。
A.2H2(g)+O2(g)===2H2O(l) ΔH1
B.C(s)+1/2O2(g)===CO(g) ΔH2
C.CH4(g)+2O2(g)===CO2(g)+2H2O(g) ΔH3
D.C(s)+O2(g)===CO2(g) ΔH4
E.C6H12O6+6O2(g)===6CO2(g)+6H2O(l) ΔH5
F.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6
G.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ΔH7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8
(2)根据2.00 g 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气体,放出99.6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1.(9分)
800 ℃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维持恒温,发生反应
CO(g)+H2O(g)H2(g)+C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2
4
6
n(CO)/mol
1.20
0.90
0.80
n(H2O)/mol
0.60
0.20
(1)反应在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O)=________。
(2)800 ℃时,化学平衡常数K的值为________。
(3)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2.(10分)
(1)把0.2mol X气体和0.4mol Y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末生成0.3mol W。若测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mol 。计算:
①前2min内用Y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②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 。
(2)在一定温度下,将4mol SO2与2mol O2放入4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SO2+O22SO3。10min 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容器内压强比反应前减少20%,计算SO2的转化率为 。
(3)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A、B、C
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l)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相同时间内消耗2n mol A同时生成4nmol C
C、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23.(10分)
将N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其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的3.6倍,取出0.5 mol该混合气体充入密闭容器里,使之发生反应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已知反应达平衡后容器内压强是相同条件下反应前的0.76倍,试求:
(1)反应前混合气体中N2和H2的体积比为 。
(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物质的量为 mol。
(3)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 。
化学答案
1D 2C 3B 4C 5C
6B 7C 8D 9C 10D
11D 12B 13D 14D15D
16B 17C 18 C
19(8分)(每空2分)(1)吸热,小于; (2)放热, A.
20(9分)(每空3分)
(1)ΔH4、ΔH5 ;ΔH6
(2)C2H2(g)+O2(g)===2CO2(g)+H2O(l) ΔH=-1294.8 kJ/mol
21(9分)(每空3分)(1)0.075 mol·L-1·min-1 (2)1(3)增大
22(10分) (每空2分)(1)①0.0625 ②4(2)60%(3)①A+3B2C ②AD
23 (10分) (1)1∶4 (3分)(2)0.12 mol (3分)(3)6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