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31 KB
- 2021-04-16 发布
2015 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模拟语文
一、阅读(80 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 分)
伊卡洛斯的翅膀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被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关在他父亲建造的巧妙迷
宫里。为逃出迷宫,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蜜蜡为伊卡洛斯制造了一双翅膀。飞出迷宫时,代达
罗斯嘱咐伊卡洛斯,不可飞得太低,因为翅膀碰到海水会湿透;也不可飞得太高,因为太阳
的热量会把蜡融化。父亲出于谨慎的教诲没能阻止年轻人冒险,伊卡洛斯往高处飞去,太阳
融化了蜜蜡,他从空中栽了下来。
在《论古人的智慧》里,弗兰西斯·培根用这则寓言说明道德领域中间道路的必要性:“美
德之路不偏不倚落在过分与不及之间。伊卡洛 斯年轻气盛,自然而然会成为过分那一端的
牺牲品。”寓言的妙处是可以反复解说,比如伊卡洛斯的翅膀,就可以非常恰当地用来譬喻
文学中的想象力——优秀的写作者必须把想象控制在现实和无稽之间。
马尔克斯讲过自己写《百年孤独》时的一个困难——他虽然已经知道俏姑娘雷梅黛丝必将飞
上天空,却不知怎么让她起飞。直到有一天,“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
绳子上晾床单,怎么也晾不成,床单让风给刮跑了。当时,我茅塞顿开。‘有了。’我想。美
人儿雷梅黛丝有了床单就可以飞上天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床单便是现实提供的一个因素。
二十年前,余华就在《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里提到过马尔克斯这个故事,并表达了自己对
此的看法:“想象应该有着现实的依据,或者说想象应该产生事实,否则就只是臆造和谎言。”
想象力必须通过现实的检验,结合想象和现实的本领,余华称之为洞察力。
文学中的现实,如纳博科夫所说,“包含某些超越视力幻觉和实验室试管的东西。它里面有
多重因素:有诗歌,崇高的情感,精力与努力,同情,骄傲,激情”,是“将许许多多个体
现实混合后的一份标本”,仿佛日常现实的某种全息图像。文学现实的显现,凭靠的是写作
者的洞察力,而不是,或主要不是对日常现实的记述或还原能力。两辆卡车公路相撞,一个
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跳下,这是日常现实。卡车相撞,发出巨大的声响,将公路两旁树木上
的麻雀纷纷震落;从高楼上跳下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牛仔裤都崩裂了——余华说,这才
是文学中的现实:“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崩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
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
活和时间的简单图解。”
对现实的洞察造成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甚至决定着人物性格的塑造。余华由俏姑娘的床单
想到《一千零一夜》里神奇的阿拉伯飞毯,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神奇的飞毯更像是
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黛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就像诗人受到音节和韵脚之类的约束,从而必须比普通人更殚精竭虑地对自己的素材下工夫,
故此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类社会中那些微妙的关系,对现实的洞察牵制了想象力,也同时给想
象力灌注了灵魂。“有灵魂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独特和惊奇的气息,甚至是惊异和骇人的气
息,反过来没有灵魂的想象总是平庸和索然无味。”米塞斯说,“心智正常的人不能想象完全
无拘无束的生活”,世界上也根本就没有完全自由的想象。
尼尔斯·玻尔在回应各种各样业余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胡乱猜测时,说过一句话:“我们
都同意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你和我们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足以有机会正确的程度。”
对文学中的想象来说,这句话或许可以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忘了,那双伊
卡洛斯的翅膀,必须在天空和海洋之间扇动。
1.作者讲述希腊神话故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本文题目是“伊卡洛斯的翅膀”,第一段中的希腊神
话故事是为了让读者理解题目的含义,也是借这则寓言所阐发的道理自然引出本题——文学
中的想象力。
答案:以故事中的伊卡洛斯的翅膀比喻全文议论的话题“文学想象力”,领起全文;讲述故
事使读者清楚地知道题目含义,了解立论的基础。
2.第②段中“无稽”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无稽”的本义为“无可查考”。根据下文中余华
的话语可以推断,文学的想象必须通过现实的检验却并非还原现实,也不是臆造和谎言,而
是比现实疯狂的某种现实。
答案:文学想象中不可考证的臆造和谎言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 分)
①而是出于想象力对现实限制的尊重
②甚至不妨说,把现实给予的限制内化为一种心智的需求
③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光明或辉煌
④是一个优秀写作者的必须。
⑤不是因为想象力的茫无边际
A.③②④⑤①
B.③⑤①②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③④⑤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可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
答案:B
4.根据文意,推断第⑧段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 2 分)
A.我们都同意你的洞察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确凿的程度。
B.我们都同意你的洞察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合理的程度。
C.我们都同意你的想象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现实的程度。
D.我们都同意你的想象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真实的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准确推断。本句在文章结尾位置,并且前面有“对
文学中的想象来说”,后面有“那双伊卡洛斯的翅膀”的提示,因此句中的核心词语应该为
“想象”;文中将“现实”看作“想象”的依据和检验标准,因此答案为 C。
答案:C
5.依据第⑤段中关于“文学中的现实”的阐释,对下面文学作品进行分析。(4 分)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父亲在房间里追逐他,并用苹果袭击:“一个扔得不太用力的苹果
轻轻擦过格里高尔的背,没有带给他什么损害就飞走了。可是紧跟着马上飞来了另一个,正
好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 “格里高尔所受的重创使他有一个月不能行动——那个
苹果还一直留在他的身上,没人敢去取下来,仿佛这是一个公开的纪念品似的。”(卡夫卡《变
形记》)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段落阐释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依据……的阐释”,是依据第五段作者阐
释的观点和阐释的方法(结构层次)来分析如下作品。本段围绕“文学中的现实”认为其为
多个个体的混合,且要凭靠写作者的洞察力。
答案:文学中的现实是个体现实的混合,凭靠写作者的洞察力。如卡夫卡的描写把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腿不再是手,无法够到自己的背,不能取下背上的苹果,只好任苹果陷在身上。
就这样,卡夫卡展现了他衔接想象和现实的洞察力,逐步积累着格里高尔的虫的特征,包括
他的虫的外表所有的可悲的细节。这样的表达,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产生震撼人心
的艺术效果。
6.全文论述了如何控制文学中的“想象”,请对此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要表述文中关于如何控制文
学中的“想象”的观点,并要有一定的阐释分析;既然是探究,就要对如何控制文学中的“想
象”提出补充看法并适当阐发或能得出结论,并且必须是文中并未提到的内容,要基于文本
又要超越文本。
答案:作者认为文学中的想象,凭靠洞察,有现实的依据并能通过现实检验,必须控制在现
实和无稽之间。我认为文学想象创造的世界要有细节的真实。作品中有了这样的细节,想象
就变得合理了,当然它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摹的,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以此为基
础再怎么荒诞的小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这是想象而不是虚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20 分)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
——纪念海子
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连成一片的是燕赵的浩气长虹。雄关巍峨,大海浩瀚,碧波翠岭,
赏心悦目的是华北平原少有的瑰丽风景。以往到秦皇岛,总带着一番由衷的欢喜。但自那年
春天以后,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仿佛都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悲伤。前
年到秦皇岛,赵永红引领我们到了龙家营,找到了那块让人伤感的路桩,那周围依然灿烂地
开满了野花,黄的是野菊,紫的是二月兰,那是海子在迎接我们。记得那天陪我的还有刘希
全,他一路没有说话。
那是一座小小的开满野花的岛,面对着一个小小的湖,湖的对岸是海洋公园。海子生前爱静,
这里避开了喧嚣的市廛,他一定会喜欢的。永红告诉我,这个小岛原先没有名字,是她从海
子的《弥赛亚》中寻到的名字:“太阳,让我把生命铺在你的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
你,这首浸透了阳光和海水的长诗。”岛上立着一块碑石,是“海子石”。这巨石是有情有义
的赵永红和李忠宝从很远的山上找到的,他们用大卡车运到了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永红实现了这个理想,她很惬意,她说,“像一个小女孩,本来只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
一大束。”其实,这小岛就是永红和秦皇岛的朋友们献给海子的永不凋谢的花。每年的春暖
花开时节,诗人们和爱诗的学生们都会聚到岛上,在“海子石”旁献上一束野花,读他的诗,
怀想他并不快活的一生。春天,十个海子一起复活。秦皇岛市文联,特别是海港区的朋友们,
为了纪念海子,他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读诗,研讨,朗诵,写作,已经坚持好几年了。
他们也如海子的母校北大,每年的迎春花开时节,都举行活动,朗诵会,还有评奖。这一切,
为的是继承和发扬海子的诗歌理想。
与海子是在北大相遇的,八十年代吧,他是法律系的学生,由别的同学陪同来看我。记得是
手抄本上他的诗,其中有《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意象新异,与当时流行的不同。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是朦胧诗以后全新的一种写作,也是仅
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写作。可惜的是当年大家都陷在朦胧诗的热潮中出不来,人们尚不认识他
的价值。当年的海子是寂寞的,贫穷,孤独,缺乏知音(陪伴他的只有西川和骆一禾少数的
几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终其一生,他总是落落寡欢。
记得不久前,在德令哈,青海省海西州首府,一个边远的小城,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冒雨举
行了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离北京遥远的德令哈,海子留下了一首诗:《日记》。记的也是
伤心的往事,那年雨中火车停靠在德令哈,海子想念他心中的姐姐——这是姐姐的家。今夜,
我在德令哈,但海子拥有的是一座寂寞而空旷的城。雨是不停地在下,列车停靠的站台也是
雨帘如织。海子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在德令哈的那个夜晚,我想起
诗人内心的索寞,有一种深切的哀痛。
记得也是不久前,一个刊物索要我的字,我苦于没有适当的言辞,匆忙间记起海子的诗:“从
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冥冥中觉得是他在助我。一个诗人,短暂的生命结束了,因为
留下了令人过目不忘的、可以传诵的诗篇,人们便记住了他。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幸运的。
“在春天 ,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
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村庄。”(海 子:《春天,十个海子》)这
是他最后的诗句吗?这是他在向我们诀别吗?
燕园鸣鹤园路边的迎春花,夜雨中的德令哈,早春季节的山海关、龙家营,列车呼啸着奔向
遥远的远方。我们送上一束野花,斜斜地依傍那块巨石,我们深情地纪念着这个短暂而又长
远的生命。
【注释】海子:中国当代诗人,1989 年 3 月 26 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 25 岁。
1.具体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表达技巧在表现作品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划线句的表达手法比较
多样,既有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使用,又有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长短句错落
的语言特点。从文后注释也可获得对具体内容的提示。
答案:画线句的描写(或“排比”、“拟人”、“移情”亦可),既是作者所见的客观景物,又
带有主观的“悲伤”情感。“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由短句到长句,形
成紧凑而舒缓的语势,突现了海子卧轨的地点、时节,更透露出作者为海子哀伤的情绪;使
客观的景物中包含着浓烈的伤感,把读者带入了深切怀念海子的基调中。
2.根据文意,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当代诗人海子的最精当的标志。
B.海子对于改变浮躁现实的渴望。
C.呈现朋友对海子的理解和铭记。
D.表明“海子石”上镌刻的文字。
解析:首先应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没有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纪念海子联系起来,没有从上下文读出其深层含义。
答案:D
3.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用简洁明了的语句
回答即可。
答案:朋友们对海子永远而深切的怀念。
4.自选两个角度,谈谈作者如何表现“海子”这一形象的。(4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文本是回忆性作品,对海子形
象的塑造较多的还是从侧面入手。正面描写集中在对海子诗作的引用上。
答案:运用象征,“野花”这是诗人海子的具象化,蕴含着生机和活力。引用诗句,用海子
四首经典诗作,勾勒出海子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侧面烘托,赵永红和李忠宝等人的行
动,秦皇岛、北大和青海省西州等地的读诗、研讨、朗诵和写作等纪念活动,突出海子的影
响力大。语言诗化,笔尖饱含真情,深切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赞叹缅怀诗人海子。
5.有人说:“海子诗歌中具有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
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结合这一评价,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推想海子的
“诗歌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结合文本就会得出意象新异、率真
质朴、个性鲜明,情感真挚,动人心魄。除此之外就是海子通过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跳出朦胧诗“热潮”的全新创作;意象新异、率真质朴、个性鲜明,情感真挚,动人
心魄;充分表达对内心孤独的煎熬、对生活热情的礼赞、对人生思索的痛苦、对现实抗争的
无奈和对美好期望的热忱等。
6.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最后
一段,关键还在于对最后一段的准确解读,抓住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句作赏析,赏析时不能
脱离了文本。
答案:海子人生经历的三个典型场景以及“巨石”、“野花”与上文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
表达饱满。“燕园”、“德令哈”和“山海关”依次追思海子走过的人生历程;“奔向遥远的远
方”表明海子的追求永不停息,人们对海子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花”和“石”把海子形象
具体化,表达人们对海子深切的缅怀。
默写(6 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生亦我所欲,_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_______________ ?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8)_______________,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解析:本题 8 个小题都考查的是提示性默写,根据后面的题目写出上句或下句,注意不要写
错别字。
答案:(1)悠然见南山 (2)吴宫花草埋幽径 (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5)所欲有甚于生者 (6)断肠人在天涯 (7)何方可化身千亿 (8)苟利国家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8 分)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A.1
B.2
C.3
D.4
解析:本题考查近体诗中对仗的知识。对仗,其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必须放在相对应的位
置上。首联、尾联都不符合要求。近体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对仗。
答案:B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B 项,“异”字应该是指众哲馆的竹子长的猫咪,与三
湘竹的舒朗不同。
答案:B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 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及表现手法。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的“赏析型”,即就事论
事,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做出赏析,明确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什么内容或感情。
答案: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
含失意的惆怅;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尾联展开丰
富的想象,“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
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在写景中寄托了作 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
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 分)
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
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
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
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 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
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
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
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
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
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
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
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张郃绝.其汲道( ) 亮进无所..据( )
平特见崇.显( ) 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
假字、词类活用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答案: 截断 没有(没有什么)
提高(推崇) 因……获罪(犯罪、判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君其.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B.以.谡为参军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C.谡之.未败也 亮大善之.
D.何为.有赐 须十月为.冬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其”:前一个表期望语气∕后一个是代词,他的;
B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解释为“让”;C“之”:前一个是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一个是代词;D“为”: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作为。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分)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
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并翻译。注意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比较灵活
的运用好虚词,注意文言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
能望文生义,这样才能准确翻译。
答案:孙武能够制服敌人,在天下 取胜的原因,是用法严明;因此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
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
敌人呢?
4.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根据文意,作者是通过蒋琬的痛惜(担忧、
质疑、反对)衬托(烘托、侧面描写、反衬)诸葛亮治军严明(坚定),从而使诸葛亮的形
象更加鲜明丰满。
答案:蒋琬以历史故事为例痛惜诸葛亮杀马谡之误,衬托出诸葛亮治军的严明;使诸葛亮形
象鲜明丰满。(或借蒋琬的担忧烘托诸葛亮的坚定,使诸葛亮形象突出。)
5.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能力。应先到文中找到“流涕”的语境,然后再
分析内心的想法。
答案:都是痛苦矛盾的心情;前者主要表达痛失人才的惋惜,对马谡遗孤的歉疚,不听昭烈
之言的自责后悔;后者主要表达虽然舍不得杀,但是为严明军法,又不得不杀的无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2 分)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
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
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
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
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①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
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②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
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
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
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第①②两段”暗示了语
段和全文的关系,主人公是“赵公”,那么写“毛公”会有侧面烘托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
内容作适当阐述。
答案:为引出本“记”的主人赵公;用毛公对他逍遥人生的羡艳,来突出赵公诗作和精神的
恬然自得。(或者通过毛公的赞赏从侧面体现了赵公的怡然自得精神。)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不处理公文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愿意,属
于态度问题,一是不能够,属于能力问题,从文中看,不难发现是属于态度问题,超然于世
的态度让他不愿处理。
答案:A
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______
和__________两方面写赵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概括能力。从文中的提示“萧然如其为人”可以知道其中
一个是有关“为人”,那么前面一个“清新律切,笔迹劲丽”对诗歌风格的概括就不难分析
了。
答案:为诗 为人
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3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记叙角度回答,抓住文中的关
键词“始见”、“中见”和“不见”,说明时间跨度,所以以时间顺序来记叙,或者运用插叙
等方法来说明赵公不变的事实。
答案:从“始见”、“中见”到“不见”赵公的记叙,历时二十多年,呈现了我对赵公的切身
感受及赵公不变的事实;作者巧妙细数时间的流逝,而赵公不改初心,对此发出由衷的赞叹,
使赵公的形象丰满,同时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
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能力。先回答认识了什么,写出具体内容对象,
然后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表述,说明作者这样表述的特点。
答案:人总有不变的本性和志趣,但是往往被世俗的物质追求所淹没,赵公保持了深厚的道
德修养,显示出不同凡俗的人格魅力;对赵公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通过委婉的表达,
展现赵公的深邃,尽管认识了赵公的本色,但只是见到那些呈现在外面的东西,还不能说充
分的认识。
二、写作(70 分)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谈你的感悟或看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
要写成诗歌)。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分析的作文题,。从整体上读懂材料,把握“岛屿”这一主要概念,并
清晰地揭示出几个核心词的寓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岛屿”、“大陆”、
“海水”的寓意是开放的、多元的,正反面都可以思考。
答案:略。
相关文档
-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2021-04-16 13:29:451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11:34:0213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2:47:294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1:23:592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6 00:20:059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6 00:16:491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5 18:20:401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5 18:15:2921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5 15:22:4214页
- 专题07 电路和电流(包含直流和交流2021-04-15 15:16: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