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1-04-16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7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答。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历史上有一朝代被称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封建’国家”、“血亲小集团为基础的‘城邦’国家”。这一朝代应该是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元朝
2.《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3.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
A.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
B.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
C.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
D.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
4.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
风霜之吏”。此官职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百官 B. 统帅三军
C.负责治安 D. 审理案件
5.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 B.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D.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7.唐代中央政府中,负责封驳审议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8.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9.明朝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子侄有任科道官者,皆对品改调。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以卑避尊,改调其他衙门。其目的是
A.避免官员徇私舞弊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裁减政府冗余官员 D.瓦解传统宗法体系
10.“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表明军机处
A.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之权 B.关防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11.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该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12.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提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益扩大
13.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罗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律在古罗马所起的作用不大
14.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1%,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15.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
C.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
D.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16. “它引发了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金融家与产业家开始进入贵族行列。”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也变成“符合国家而不是国王个人的利益”。“它”是指
A.光荣革命 B.1832年议会改革
C.内阁制的建立 D.两党制的确立
17.美国1787年宪法很好的使政府通过自身的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同时,又很好的控制了自己。下面最能体现美国政府“控制自己”的措施是
A.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B.联邦制下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C.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D.五个黑人可折合三人计算人口总数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B. 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C. 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D. 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19.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0.“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
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 D.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21. 当代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称,它并非是一次在西方影响下把中国弹射入“近代世界”的尝试,而是对西方到来以前中国内部情势作出的回应,是“一支按照中国主旋律演奏出来的带有西方情调的变奏曲”。该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2.近代西方某国同清政府的谈判集中在四个主要问题上: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以及赔偿。该谈判所签署的条约最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欧洲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曼彻斯特商会声称,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
A.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C.清政府决定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侵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24.太平天国领袖创立拜上帝教,立常以“天父、天兄下凡,附体上身”来发布命令。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体现中外宗教冲突 B.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C.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没有统一组织领导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弥封(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殿试誉录(专人抄写试卷)。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与魏晋时期的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到清代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国家
事件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832年,议会改革,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制度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1861~1865,南北战争
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
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德国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
1870年,对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20世纪初,德国实现城市化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共分30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 贼盜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大明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大明律》是朱元璋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大明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意义。(7分)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答案
1.A 2.A 3.C 4.A 5.B 6.D 7.B 8.C 9.A 10.B 11.D 12.C 13.C 14.D 15.B 16.A 17.A 18.B 19.B 20.B 21.B 22.B 23.A 24.C
25.(25分)
(1)发展:魏晋时期选举注重家世、门第,隋唐以学识、才能为主;魏晋时期选举方式是评议推荐,隋唐以考试选拔为主;魏晋时期选举主要出自世家大族,隋唐选举范围扩大;魏晋时期选举制度封闭、垄断,隋唐相对公平、开放。(1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特征:分科设目,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8分)
作用: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5分,学生须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每一方面答出一点即可)
26.(12分)
示例一:
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2分)
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10分)
示例二:
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2分)
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 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10分)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
27.(15分)
(1)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结构更合理,文字更简明,内容更充实;定罪量刑更加客观;具有时代特色,关注人身地位与经济立法;体现部门法独立性,扩大民法范围;注重礼法结合。(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意义:《大明律》总结和发展了前代法律的经验;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维护与巩固明朝统治,为明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