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2021-04-16 发布
单元综合测试五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
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
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
舍独循同”。据此可知魏源( C )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B.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C.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 D.批判传统封建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魏源的思想的认识。魏源对西方的政治制
度没有系统的认识,排除 A;材料“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
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说明魏源主张关注西
方的政治制度,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故选 C;材料没有“制夷”的
信息,排除 B;魏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还没有上升到批判传统封建
制度的高度,排除 D。
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
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
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
觉醒”的是( A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最初觉醒”“民族生存……务实地摆脱危机”指的是鸦
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来抵御外侵,故 A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中体西
用”思想已经不是“最初”了,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中的《天朝
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有着脱离实际的空想性,与材料中的“务
实”不符,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展开了“人权与自由的启蒙”,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3.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
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B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 A 项错误;林则徐是清
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
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 B 项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
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 C 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
而不是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
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
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 A )
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
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
解析: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
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
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 A 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美国先进的根源,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源的评价,故 D 项错误。
5.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 14 个省的 20 多个城市共出版了 90
来种报刊”,这些报刊“开中国‘民报勃兴’之先河,林林总总,蔚
为大观”,成为中国报刊出版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下列属于维
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是( B )
解析:维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有《中外纪闻》《强
学会》《时务报》,故本题应选 B 项。
6.“陈独秀等人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的政
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下列能体现陈独秀
上述追求的是( B )
A.维新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陈独秀”“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
的探讨”可知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故本题应选 B 项。
7.“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
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材料中评
价的事件是( C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的信息可知,这与康有为将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的
做法相悖,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是传播革命思想,布新而未
除旧,没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才有了民初的尊孔复古逆流,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
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
废料了”的信息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
所学知识判断,C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题干指的是思想方面而非政治运动,故 D 项错误。
8.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
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
了( C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
入人心,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但在安
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
败,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
的中国人”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 C 项正确;材料中重点
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
现文化融合,故 D 项错误。
9.1920 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
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
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
这表明( B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解析:胡适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 A 项错误;从“1920
年”“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可知新文化
运动后期存在问题,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 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进
步,故 D 项错误。
10.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 D )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看
出五四运动后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新
青年》杂志。故本题应选 D 项。
1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D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是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危机时采取的自救运动,
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维
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民族危机,开展地向西方和日本学
习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主张实行君主
立宪制,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B 项
错误;义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农民阶级反对清王朝的农民
运动,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C 项错
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运
动,甚至有部分思想家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与材料“全部坏掉了,
必须全部换掉”意思相符,故 D 项正确。
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 )
史实 结论
A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多数知识分子冲破“天朝上
国”观念束缚
B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中国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制度,
不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1918 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
批判的重点
D
1919 年《新青年》出版《马克
思研究专号》
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
主流思想
解析: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只是启迪人们思想,故 A 错误;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说明政府腐败,故 B 错误;马克思主义成
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故 D 错误。本题应选 C 项。
13.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
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
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C )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 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解析: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
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不同角度的评价孔子,而
不是片面的,故 A 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
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不仅体现的是批判儒学,还涉及对孔子
个人的评价,故 B 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排除;材料中“即坚
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
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
主专制的儒家思想,又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 C 项正确;从材料
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
认同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
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即使是鲁迅这样一个‘极端的西化
派’,骂儒家骂得很厉害,也说过很多秦始皇的好话。”该学者意在
说明( C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正确性
B.欲行宪政,须先唤醒国民思想觉悟
C.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统
D.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地肯定与否定
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对
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
给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以沉重打击,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是却没有
反对秦制中“法治”思想,故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统,C 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与新文化运
动不符,排除 A;宪政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与新文化运动
不符,排除 B;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思想的绝对肯定和否定,与材料
表述不符,排除 D。
15.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
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
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
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
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B )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18 年”“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
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这应为使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变为现实
的俄国十月革命,故 B 项正确。A 项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
排除;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20 分,
共 4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
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 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
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
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
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
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
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6 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4 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
容进步在哪里?(6 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 分)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不同点:
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
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的观点。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
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
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得出两者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以夷攻夷”“以夷款
夷”、材料二“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概括不同。
第(2)问,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反映的思想及派别名称。第(3)问,根据材料一“师夷
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局限性;根据材料三“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
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说明进步
性。第(4)问,从“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不足之处。
17.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
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
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
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
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
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8 分)
(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
(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
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8
分)
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
夷长技”思想的启迪。
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业科技。
(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
(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
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
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清政府面
临统治危机以及新思想萌发的启迪作用分析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洋
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来组织答案。第(2)问,材料中主要介
绍梁启超兴民权的思想,该思想的影响从对维新变法思想以及思想启
蒙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
术……其次为政治”并结合西方思想传入以及国内尊孔复古逆流角
度说明依据;第二小问,从新文化运动口号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62021-04-16 01:24:53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4-15 18:38:3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52021-04-15 01:13:05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82021-04-14 18:57:1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02021-04-14 14:47:00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02021-04-13 20:13:16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42021-04-12 16:48:37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72021-04-12 16:42:41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42021-04-12 11:15:05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32021-02-27 08:55: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