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 MB
- 2021-04-16 发布
(地理)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是两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读图,完成下列1--2题。
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C.甲、乙两省以河流为界 D.丙、丁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2.对在甲、乙两省旅行常见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B.地表平坦,一望无际
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D.平原为主,丘陵间杂
读下图,完成下面3--5题。
3.甲图中A处为我国的“雨极”所在地,这里多雨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位于沿海,受台风影响,多台风雨
C.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D.常年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多对流雨
4.甲图中B处是台湾著名的海盐生产基地,该地制盐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沿海地形平坦,滩涂广阔,利于开辟盐田 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
③气温高,蒸发旺盛,十分有利于晒盐 ④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乙图中C、D两地的年平均气温差值范围为
A.3~8℃ B.4~7℃ C.4~8℃ D.3~7℃
据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28日上午,来自西藏各界的13280名代表身着节日盛装,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隆重纪念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读西藏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图,回答下面6--7题。
6.关于西藏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02—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持续增加
B.西藏在2002—2007年间,2007年工业增长速度最快
C.2004—2005年工业产值出现负增长
D.2002—2007年西藏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7.关于西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以高寒为主,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B.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
C.青藏铁路的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D.第二产业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
读下图,完成8--9题。
8.图中地区其地形地势具有的特征是 ( )
A.山河相间 B.中部高、四周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地势低、河网稠密
9.图示地区的地形属于 ( )
A.地堑山地 B.褶皱山地 C.冲积平原 D.地垒谷地
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相关资料”,回答10--12题。
面积
26万平方千米
最冷月均温
5℃~8℃
最热月均温
16℃~29℃
年均温
16℃~18℃
降水量
1000毫米~1300毫米
无霜期
250天~350天
年日照时数
900小时~1300小时
10.下列属于该地形区的是 ( )
A.30°N,105°E B.23.5°N, 105°E C.40°N, 120°E D.45°N,125°E
11.该地形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以上,主要原因是该地形区 (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12.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
A.冬季气温低 B.土壤贫瘠 C.热量不足 D.光照不足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13--15题。
径流带
降水量(mm)
径流深度(mm)
蒸发量(mm)
径流系数(%)
A
<200
<10
<200
<10
B
过渡带
C
D
>1600
>900
>700
>60
13.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利用 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 海浪作用
14.与表中B、C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荒漠 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针叶林
C.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5.表中B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治土地荒漠化 B.保育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C.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D.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瓜果棉等特色产业
下图表示我国110°E以东地区月降水量变化情况,如果以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为这一地区处于雨季的标志,请完成16--18题。
16.最早进入雨季的地区是 ( )
A.华南 B.江南 C.黄河中下游 D.辽河中下游
17.图中M地降水较少的原因是 ( )
A.M地处于冷锋之前 B.M地受气旋控制 C.M地受副高控制 D.M地处暖锋之前
18.华南地区9-10月降水量明显多于江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雨季长 B.受锋面雨带的影响 C.受台风影响大 D.进入雨季晚
读图,完成19--21题。
19..图中山脉M为( )
A.雪峰山 B.武夷山 C.巫山 D.贺兰山
20..图中P、Q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②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③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④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在图中P处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首位目标是( )
A.灌溉 B.发电 C.航运 D.防洪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22--23题。
22.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 B.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C.中小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广
23.右图大致为甲图从A至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多少米?
A.1800 B.700 C.200 D.500
图5、图6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大豆、油菜、甘蔗、棉花)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24--25题。
图5 图6
24.下列经济作物的排序与图中主要分布区一致的是( )
A.①油菜②大豆③棉花④甘蔗 B.①大豆②油菜③甘蔗④棉花
C.①甘蔗②大豆③棉花④油菜 D.①棉花②大豆③油菜④甘蔗
25.读图判断,既有棉花又有油菜分布的省区是( )
A.新、川、豫、贵 B.湘、鄂、皖、赣
C.冀、鲁、豫、晋 D.黑、吉、辽、内蒙古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完成26--28题。
26.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是
A. 冬小麦和高粱 B. 春小麦和玉米 C. 油菜籽和甜菜 D. 水稻和花生
27.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A. 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 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 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28.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 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 “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B.地处迎风坡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30.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我国局部地区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发展优质番茄种植和加工业。试分析该地区能生产优质番茄的最主要自然原因和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带来的生态问题。(4分)
(2)试评价甲盆地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条件。(4分)
(3)图中河流上游从兰州到河口段径流量如何变化?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4分)
32.图为“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该地区部分河流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2分)
(2)写出限制图示山脉南北两侧地区农业发展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2分)
(3)弱水注入甲、乙两湖,目前甲湖面积缩小,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干涸,试分析这一现象
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当地环境的影响(4分)
(4) 甘南、陇南拥有矿产、生物、水力和旅游四大资源,简要分析武威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4分)
3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16分)
材料一 图1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2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6分)
(2) 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6分)
(3)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意义。(4分)
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C C D A C A C A B A C D B C A B C B C C D C B D B B C D A B
二. 综合题
31.(1)自然原因:夏季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
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
(2)甲地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不易到达,阴雨天气少,太阳能充足;
甲地人口较稀少,用电需求量较小;甲地经济力量较薄弱,太阳能开发技术较低
(3)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支流少,注入量少,沿岸生活、生产用水量大。
32.(1)冬季(2分) 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2分)
(2)南侧:热量(2分) 北侧:水源(2分)
(3)河流中上游人类过度引水(2分),导致入湖水量减少(2分),因此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小,湖盆裸露荒漠化加重
(4)附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甘肃能源充足;工业基础好;装备制造业对冶金产品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铁路交通便利。(答对四点给4分)
33.(1)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2)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人才丰富;接近市场;政策支持。
(3)发挥各自优势,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