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00 KB
- 2021-04-16 发布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历史学家布里曾说:“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
力对于任何一个对政治有抱负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并在政治和伦理问题的讨
论中锻炼自己。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由此可见,布里认为智者学派源于( )
A.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公民之间的竞争
C.城邦辩论风气的盛行
D.城邦教育的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古代希腊普通公民的发言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要求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需
求,都是由“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的。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2.古希腊人留下这样的名言:“你可以拿走我们的面包,拿走我们的空气,但你不能拿走我们的奥林匹亚
精神。天之下,地之上,便是我们厮守终生的信念,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使它更快、更高、更
强……”这表明他们( )
A.坚守个人主义 B.崇尚精神追求
C.重视民主信念 D.倡导人类平等
解析“个人主义”“民主信念”“人类平等”在材料中未体现,A、C、D 三项均排除;材料反映了古希腊人
眼中奥林匹亚精神的重要性,“更快、更高、更强”表明古希腊人对强化奥林匹亚精神的追求,故 B 项
正确。
答案 B
3.“对象的认识的真假,决定于认识的主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状况作出的判断,而主体在作出判断
时,依据的是自身的标准。”下列人物的主张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对象的认识的真假,决定于认识的主体”表明认识的主体是人,表明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与智者
学派普罗泰格拉的观点相近,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4.苏格拉底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提出上述观点的根
本目的在于( )
A.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B.实现自我的利益追求
C.提高雅典城邦的社会地位
D.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解析苏格拉底意在通过反思,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解决时弊,以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故选 A
项。
答案 A
5.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
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
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解析柏拉图一方面强调理性思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顾及个人的物质享受,这很明显追求的是一
种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
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 )
A.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发展
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
D.继承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
解析题干中“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
到实践中去”,强调幸福与品德、使用品德及实践品德紧密相关,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故 A 项
正确。
答案 A
7.“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
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全面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他们还没有力量公开向封建教会宣战,因
此,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手段,借助宗教体裁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宣传人文主义。故选 C
项。
答案 C
8.下图所示著作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意大利社会生活的画面。它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虚
无缥缈的“神”。该著作成书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十日谈》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薄伽丘。
答案 B
9.15 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
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解析材料“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说
明此地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仅
是表面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不符,C、D 两项发生在 15 世纪之后,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答案 B
10.下面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
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解析文艺复兴期间,文艺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彰显人性之美,故 A 项正确。B 项只符合《掷铁饼
者》,C 项只符合《蒙娜丽莎》,D 项只符合《米洛斯的维纳斯》,都不属于共同点,故 B、C、D 三项
均可排除。
答案 A
11.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
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 )
A.简化宗教仪式
B.建立民族教会
C.信仰即可得救
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解析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即每个人
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其灵魂都可得救。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主张。
答案 C
12.
右图是 1535 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
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 )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间的冲突激烈
解析材料中“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反映出旧教派对路德教的攻击和诬蔑,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3.马丁·路德说:“我为我的德意志同胞而生:我是要为他们服务的。”而加尔文则说:“我们要维护的
是……把世间全部的人引向上帝,让所有的人崇敬上帝,为他服务。”由此可见,加尔文教广泛传播的
原因在于( )
A.具有普世价值 B.极力尊崇上帝
C.反对天主教会 D.宗教机构健全
解析材料表明,加尔文教具有普世价值,其目的在于为上帝服务,因此,它在促成各国新教教会的联合
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而路德派面对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分裂的新教教派束手无策。
答案 A
14.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
1524 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解析由材料“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可知,其赞成宗教改革,希望每
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 D 项正
确。A、B 两项显然不符合题干材料,可以排除;由材料“自由阅读《圣经》”可知,其依然主张信仰天
主教,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15.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渐成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座右铭,君主们
普遍以“开明”自居。材料中的情形可能出现于( )
A.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希腊 B.文艺复兴熏陶下的英国
C.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 D.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
解析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体现了理性主义。材料反映了 17、18 世纪欧洲理性主义盛
行,由封建君主普遍以“开明”自居,可知启蒙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相符,
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6.下图所示名言中,“枷锁”的本质含义应是( )
A.宗教压迫 B.君主专制
C.法律制度 D.自然理性
解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可
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7.“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民将要害怕这
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
也就不存在了……”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
A.《论法的精神》 B.《权利法案》
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明确主张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以保障人民的自由。法国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这一学说作了系统的论述。故选 A 项。
答案 A
18.“在他看来,天主教会应该为人们的盲目狂热、不宽容,以及加诸以人类的无数的不幸负责。他认
为教会是压迫的始作俑者,并极力呐喊‘踩死败类’。”上述评论针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对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并公开宣战的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故选 A
项。
答案 A
19.康德指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
理智。”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是追求( )
A.人身自由 B.现实幸福
C.思想自由 D.人的美德
解析根据“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可知康德强调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故
选 C 项。
答案 C
20.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
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
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启蒙运动。关键词:理性计划。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这些思想家反对教会的神
创论,崇尚理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 C 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家只是反对宗教的神学世界观,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挑战以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会的权威,进化理论的
倡导者反对神创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理性计划”,故 A、B、D 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20 分,第 22 题 20 分,共 4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
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
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
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
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贵族,甚至一
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
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
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
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
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
一种创新。(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并分析其反封建斗争呈现出的特点。(10 分)
参考答案(1)由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
想。
(2)原因: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
教会的控制。
(3)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宣
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
2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
存在。”他被控犯有渎神罪,被迫逃离雅典。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
母》。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
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
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启蒙运动中,大多数思想家反对各种宗教偏执行为,认为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
的愚昧和宗教狂热。有人甚至主张无神论。
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0 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注意问题解答的角度限制,从人与神的角度
回答。其次,在答案的结构上,第一步要说明各个时期对待人神关系的观点,第二步要回答形成这些观
点的原因,第三步要形成规律性的知识,说明人文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
参考答案材料表明:古希腊人对神十分敬畏与崇拜,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树立人的尊严和权
威。但普罗泰格拉遭到迫害,说明神在雅典人的头脑中仍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基督教神
学仍然统治着意识形态,拉斐尔等人借助神学题材,塑造人的形象,歌颂人的感情,推动了人文主义的
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传播,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对教会进行
激烈批判,甚至否定神的存在,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概括现象,并从人与神的关系角度解释出现
这种现象的原因)
以上内容表明: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上,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在对神的
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西方人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62021-04-16 01:24:53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4-15 18:38:3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52021-04-15 01:13:05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82021-04-14 18:57:1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02021-04-14 14:47:00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02021-04-13 20:13:16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42021-04-12 16:48:37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72021-04-12 16:42:41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42021-04-12 11:15:05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32021-02-27 08:55: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