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MB
- 2021-04-16 发布
长效热点(四) 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
(
一
)
国家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热点解读
1
.
中国
(1)
古代先秦宗法制、分封制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
①中国古代制约权力的措施
制约皇权的措施:相权的牵制和谏议制度。
制约相权的措施:分割相权;中央的控制;监察和监督。
②制约地方的措施
分割地方权力;加强监督监察;特务机构,负责秘密监察地方官吏。
(2)
从近代康梁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学习欧美民主共和政治。
(3)
近代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向苏联学习,反侵略求民主,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
(4)
现代中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
.
西方
(1)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
①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直接民主。
②
罗马法体现的原则:公平公正、法律至上、重视证据、注重程序、倡导理性。
(2)
近代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
特点:议会立法、分权与制衡、政党政治。
②
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③
近代西方制约权力的措施: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中央与地方。
(3)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演变历程。
(
二
)
民生改善
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
“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十九大全面阐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领域的教育、收入和医疗等问题的深刻关切。消除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现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群众活的有尊严更体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
.
中国古代的
“
民本
”
思想
(1)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
孟子:提出
“
民贵君轻
”
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
荀子:提出
“
君舟民水
”
,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4)
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
“
兼爱
”“
非攻
”
。
2
.
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
太平天国颁布
《
天朝田亩制度
》
,提出
“
耕者有其田
”“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
“
节制资本
”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
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3
.
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
(1)
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
“
以工代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
福利国家
”
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社会主义苏联
①“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②
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
苏联模式
”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4
.
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
“
失位
”
或
“
错位
”
的地方要赶紧
“
补位
”
或
“
正位
”
,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25
分
)
(2016
·
全国卷
Ⅲ)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
仁政
”
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
“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
摘编自邓云特
《
中国救荒史
》
等
典例印证
[
典例
]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
,
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
,
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
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
年
,
新济贫法规定
,
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
贫民习艺所
”
,
才能得到救济
,
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
摘编自陈晓律
《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
分
)
【
解析
】
(1)
第一小问目的
,
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
,
根据材料一
“
收孤苦无靠者
”“
收养流浪贫民
”
和材料二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送入教养院
”
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
“
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
可知救济弱势群体
,
尤其是流浪者
,
能够维护社会稳定
,
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
第二小问异同
,
相同之处
,
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
,
根据材料一
“
依赖于政府财政
”
和材料二
“
英国颁布济贫法
”
得出政府主导
,
根据材料一
“
明初设养济院
”“
设栖流所
”
和材料二
“
教养院
”“
贫民习艺所
”
得出设置救济机构
,
根据材料一
“
明律规定
”“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
”
和材料二
“
1601
年
,
英国颁布济贫法
”“
1834
年
,
新济贫法规定
”
得出立法保障
,
根据材料一
“
主要有灾荒救济
……
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
和材料二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在家接受救济
……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
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
,
根据材料一
“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
仁政
’
的重要内容
”
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
2)
结合
“
福利国家
”
相关知识
,
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
,
覆盖面广
,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
答案
】
(1)
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
分
)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
分
)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
分
)
(2)
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