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 MB
- 2021-04-15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2019年元月24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2016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提议,发射纳米行器到达离我们的星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如果获得成功,科学家将可以推断该星系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资料中“我们的星系”指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和我们的星系同属(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资料中“我们的星系”指的是太阳系,故选B。
【2题详解】
该星系在太阳系以外,和太阳系都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故B错,C对。地月系比太阳系的级别低,包括地球和月球,A错;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没有包含太阳系,可排除D。故选C。
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观测到日面上出现两道极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远远超过光球背景,明亮的白光仅维持几分钟就很快消失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记录该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 )
A. 黑子 B. 耀斑 C. 磁暴 D. 极光
4. 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 全球许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C.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 引起对流层大气的电磁扰动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不会出现白光;耀斑是太阳色球爆发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亮度上升迅速,时间短;磁暴和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是影响导航系统,极光吸在极夜地区可见 ;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耀斑。
【4题详解】
耀斑爆发时,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磁场和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并不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电磁扰动不发生在对流层大气;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并不会引起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选C正确。
读下图“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 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 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6. 联系图中四大圈层,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热力环流 C. 水循环 D. 海陆变迁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对;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与岩石圈上部,B错;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是对流层,平流层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故C错;岩石圈厚薄不一,大陆厚,海洋薄,D错。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故选C。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赛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8. 地震的能量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能 B. 生物转化而成的化学能
C. 地球重力能 D.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9. 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7. A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深度是33千米,而九寨沟的震源深度是20千米,故在地壳,A对。地球内部可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故BCD均在地壳以下,可排除。故选A。
【8题详解】
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D对,其余选项排除。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地理事物进行监测,全球定位系统主要起定位导航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处理。故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应用的是地理信息技术,C对。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可排除D。故选C。
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D.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11. 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 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 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2. 飞机在平流层底部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流强烈,热量充足 B. 氧气含量高,便于呼吸
C. 大气稳定,云雨少见 D. 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
【答案】10. A 11. D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对;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是高层大气,C错;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D错。故选A。
【11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D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12题详解】
平流层大气稳定,云雨少见,故有利于高空飞行,C对。对流强烈,热量充足,是对流层大气特点,A错;氧气含量高,便于呼吸,是对流层大气特点,B错;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是高层大气特点,D错。故选C。
游客被困图甲所示的山区(等高线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灾害。读图并根据所学,完成下列各题。
13. 图中C 处陡崖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390 米 B. 420 米
C. 220 米 D. 180 米
14. 救护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 处,被困游客位于A,B,C,D
中某一位置,则救护人员能直接观测到的点是( )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点
15. 图乙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 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3. A 14. B 15. 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相对高度的计算、视野问题以及泥石流发生的逃跑路线选择,需要结合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3题详解】
读图,图中等高距是100米,图中C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高差公式(n-1)*d≦H﹤(n+1)*d,陡崖高差范围是200-400米之间,选项中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390米,A对,B、C、D错。
【14题详解】
连接H到ABCD各点,H与A之间有一小山丘阻挡,看不到,A错误;与B之间是山谷地形,没有阻挡,可以直接观测到,B正确;与C之间有陡崖阻挡,看不到,C错误;与D之间有一凸坡阻挡视线,D错误。
【15题详解】
泥石流顺着山谷而下,故应垂直于泥石流方向沿山坡向上跑,即②线正确。结合选项,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齐民要术》:“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回答下列各题。
16.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
A. 雨天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D.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17.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其原因是( )
①烟尘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降低不至于过低
②放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③放火作煴,说明夜晚保温与大气逆辐射无关
④放火作煴,说明夜晚的热量直接来自于放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故夜晚气温低,B对。雨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ACD排除。故选B。
【17题详解】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原因是①烟尘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降低不至于过低,②放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当洞内空气的温度低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读“某地溶洞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 B.
C. D.
19. 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 温差较小 B. 气温较低 C. 风速较大 D. 气压较高
20. 该溶洞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海浪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所以选D。
【19题详解】
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所以选A。
【20题详解】
该溶洞多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其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风力侵蚀多位于气候干旱地区,海浪侵蚀位于沿海岸线地区,流水堆积多形成堆积地貌。
潍坊某校园停车坪的地面原先铺设普通水泥砖,改造后地面铺设草坪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改造前,该停车坪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较高,原因是普通水泥砖( )
A. 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B. 释放的长波辐射较少
C. 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 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22. 改造后,该停车坪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A. 增加了地表径流 B. 增加了雨水下渗
C. 增加了大气降水 D. 减少了地下径流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下垫面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差异的,改造前下垫面为普通水泥砖,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释放的地面辐射也较多,故A项正确,D项错误;释放的长波辐射较多,故B项错误;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故C项错误。
【22题详解】
据材料,改造后地面铺设草坪砖,降水时下渗量会增加,地下径流会增加,地表径流会减小,故A、D项错误,B项正确;大气降水的变化较小,故C项错误。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
23.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 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4. 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植被 B. 植被、土壤
C. 土壤、地形 D. 岩石、水文
【答案】23. A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24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故D正确;与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关系小,可排除ABC。
在极干早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四种地貌类型中,为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是( )
A. B.
C. D.
26. 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湖泊沉积地层 ②流水侵蚀 ③冰川搬运堆积 ④风力侵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调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沟槽和垄脊,符合图中条件的是B。A是冰川侵蚀地貌,C是风力侵蚀地貌。D是火山爆发,ACD可排除。
【26题详解】
新疆罗布泊位于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罗布泊以前是湖泊,该地远离冰川,C对;故②③错,可排除。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在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轻微地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7. 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轻微地震 C. 连续降雨 D. 岩层破碎
28. 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
B. 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 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 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答案】27. B 28. A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引发泥石流的自然原因是地形陡峻、土质疏松、大量降水等,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轻微的地震是触发因素。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直接诱因应该是泥石流产生前的轻微地震是促使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动因。故选B。
【28题详解】
莱特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较多,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应保证当地植被覆盖率以加强水土保持能力,A对。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不能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C错。该地泥石流发生与地震关系不大,D错。故选A。
考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措施
2016年2月20日,超强飓风“温斯顿”横扫南太平洋岛国斐济。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温斯顿”给斐济造成巨大危害,主要是由于( )
A. 狂风暴雨 B. 高温多雨 C. 晴朗干燥 D. 寒冷干燥
30. 下列关于台风来临时,采取的避灾方式中可以有效减少当地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是( )
A. 在大树下躲避 B. 开车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C. 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 D. 向低平地区疏散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台风的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故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30题详解】
台风的破坏力惊人,由于台风经过岛屿和海岸时破坏力最大,所以要尽可能远离海洋,B错;台风可以连根把大树拔掉,故A错;在海边和河口低洼地区旅游时,应尽可能到远离海岸的坚固宾馆及台风庇护站躲避,C对。地平地区容易积水,危险性大,D错。
二、综合题(共3题,40分)
31.读图“我国到达地面的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很大,请简述其原因。
(3)请列举两种在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实例。
【答案】(1)年太阳辐射总量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温室生产等
【解析】
【详解】(1)整体上来看,在我国西部地区由南向北,由青藏高原丰富区向北到新疆中北部地区较丰富区过渡,体现了由于太阳高度的大小关系,太阳年辐射总量由低纬向较高纬度递减规律,东部地区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可利用区向较丰富区和丰富区过渡,这种和经度地带类似的变化过程,由于距海远近降水多少或者说气候气象条件影响的结果;而几乎在同一纬度地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髙,空气稀薄。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两地太阳能的分布差异,可从天气、地形等因素分析。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温室生产等方面分析。
32.读图甲“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图乙“北京城市热岛环流模式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多选)
A.城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 B.城区的降水量多
C.郊区空气中的尘埃多 D.郊区绿地多
(2)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大气运动特点,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乙中①、②、③三地中的 (填序号)地。植树造林对北京市环境治理的最主要作用是 。
A.美化环境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涵养水源
(3)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乙的①、②、③三地中的 地。并简述其理由。
【答案】(1)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降低,AD(2)②, B (3)③ 利: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弊: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污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以及城市热岛环流对人类获得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由图观察得知,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农村,即为城市热岛效应。故答案选C项。
(2)林地处在城市热岛环流之中,清新空气可以通过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读图分析可知,在②处造林能改善吹向城市的大气质量。此处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体现对吹向城市的大气的改善。故答案选B项。
(3)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城郊环流下沉距离之外。读图,③位于城市环流之外,可以布局有污染的企业;这样布局主要考虑减少污染企业对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但是对③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
点睛:城市热岛的成因以及影响:
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所组成的水循环是 循环,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2)甲处地貌的名称是 ,该地貌的突出特征有 。
A.地势低平,河汊纵横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石林、峰林广布 D.高山深谷,河流众多
(3)火山、地震成灾的直接危害有 (多选)。
A.破坏建筑,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B.山洪暴发,危及人员财产安全
C.改变地表,阻断交通 D.狂风暴雨,造成城市内涝
(4)列举2个地震发生时有效的避灾方法。
(5)环节③的形成与大气成分密切相关。该大气成分主要有 (多选)。
A.水汽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杂质
(6)举两例说明水循环中④环节的地理意义。
【答案】(1)海陆间 ④
(2)河口三角洲 A
(3)AC
(4)室内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方;快速跑到厕所、厨房等空间较小的地方;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5)AD
(6)塑造地表形态,发展航运,开发水电,提供灌溉水源。
【解析】
【详解】(1)由图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四个环节所组成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④。
(2)甲处处于河流入海口,地形名称是河口三角洲。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3)火山、地震成灾的直接危害有破坏建筑,造成人员财产损失,A对;山洪暴发,危及人员财产安全,多是暴雨造成;改变地表,阻断交通,C对;狂风暴雨,造成城市内涝,多是台风造成,D错。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地震发生时有效的避灾方法。如室内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方;快速跑到厕所、厨房等空间较小的地方;商店等公共场所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寻找三角区域等。
(5)成云致雨重要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故AD对。
(6)塑造地表形态如对黄土高原的冲刷侵蚀,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发展航运,开发水电,提供灌溉水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