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 MB
- 2021-04-15 发布
地 理
人 教 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必 修 一
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4
复习练案
考 点 突 破
知 识 梳 理
1
.
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地转偏向力。
2
.
分布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1)
写出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环流名称:
①
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
。
(2)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
气压带:
A
、
______________C
、
__________________
E
、
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
。
②
风带:
B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
、
F____________
。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3
.
季节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拨:
风带风向的确定方法
首先由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按照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所得的风向即为风带的风向。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核 心 研 析
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
“
三抓
”
:
1
.
抓
“
偏转
”
——
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
.
抓
“
分布
”
——
突破位置判断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判断
——
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
抓
“
移动
”
——
突破季节影响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
〔
针对训练
1
〕
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
)
A
.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B
.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
.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
.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
解析
]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北印度洋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该半岛夏季,风从非洲大陆吹向此地,其性质干热,受其影响,该半岛夏季气候干热。
D
知 识 梳 理
1
.
南半球:
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北半球:
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__________
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考点二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陆地
时间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产生的影响
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海洋
7
月
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
高压中心
1
月
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__________
低压中心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3
.
独特的大气环流
——
季风环流
1
月
7
月
东亚季风
A_______
风
C_______
风
南亚季风
B_______
风
D_______
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核 心 研 析
1
.
季风的形成原理
2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
亚欧大陆内部
)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特别提示: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
1
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
山东高考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
8
时至次日
8
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据此回答
(1)
~
(2)
题。
〔
针对训练
2
〕
(1)
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降雪量
B
.温度
C
.光照
D
.地形
(2)
图中
M
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
A
.农田
B
.林地
C
.城区
D
.乡村
[
解析
]
第
(1)
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东部距海近,冬季温度较西部高,因此积雪深度东部小于西部。第
(2)
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中
M
处积雪深度较周边明显偏小,说明其温度较周边明显偏高,因此最可能是选项中的城区。
B
C
知 识 梳 理
影响气候的形成
考点三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类型
气压带与风带
气候类型
单一控制
_______________
热带雨林气候
__________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
______________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
_____________
赤道低气压带
西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核 心 研 析
1
.
图示法掌握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
(
以北半球为例
)
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
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受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气温在时间范围内、空间范围内发生了规律性的分布。本考法非常重要,考查频率高,主要通过等温线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或变式图考查气温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或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分布规律
应用
纬度因素
(
太阳辐射
)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等温线定半球
海陆分布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七月向北凸
等温线定季节
洋流
(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等温线定洋流
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分布规律
应用
地
形
海拔
(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
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等温线确定地形
坡向
(
太阳辐射、焚风效应
)
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等温线判断坡向
阻挡作用
(
结合大气环流
)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的地区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大气环流
(
冬季风降温
)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人类活动
(
城市热岛效应
)
城市
(
工业区
)
出现闭合等温线
等温线判读
城市功能区
3
.
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该考法考查频率很高,新课标全国卷及各省市试题近几年均出现过,难度适中。通常会结合区域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或直角坐标系考查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降水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
(1)
降水的形成条件
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首先需要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
①
水汽、
②
凝结核、
③
气流运动。
(
上升气流或水平方向由低纬运动至高纬的气流使其降温,水汽的多少,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决定,沿海地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气流的运动状况主要与当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有关,而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其复杂化。故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因素。
(2)
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作用
表现
大气环流
决定性因素
决定了降水的空间分布
(
大尺度上
)
及季节分布
海陆位置
使降水从沿海
向内陆渐少
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与其深居内陆有关
②
同一气候类型区,年降水量随距海远近渐变
地形
使降水小范围
内发生突变
①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窄
②
信风受地形的抬升变湿润;如
10°
~
20°
大陆东岸的热带雨林
洋流
辅助增强作用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人类活动
城市雨岛效应
(3)
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判读
①
若两地纬度位置差别较大,位于不同的区域,则两地降水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是大气环流。即两地因气候类型不同而降水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环流。
②
若两地纬度相当,距海远近不同
(
两地之间无高大山地的阻隔
)
,且降水季节分布相同,但降水量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为海陆位置。
③
若两地纬度相当,经度差别也不大,小范围内两地降水差异明显,则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④
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
(
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
)
,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或风带
关键信息点
对降水的影响
典例
气压带
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
低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赤道低气压带
高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带
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
西风影响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信风影响的大部分地区
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
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
西风带
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
信风带
〔
针对训练
3
〕
图示
5
个城市中
(
)
A
.有
4
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
B
.有
4
个城市受台风
(
飓风
)
影响
C
.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
D
.有
3
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
解析
]
巴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两城市冬季均受盛行西风影响,
C
选项正确;巴黎和洛杉矶不受季风和台风影响,
A
、
B
选项错误;东京、香港和奥兰多均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因而只有
1
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C
图 表 精 析
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因气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关性,成为高考综合考查中的重要图形之一,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如下图为常考等温线图。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
.
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
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高;反之,数值低
(
如图
1
中
a
地等温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气温值高于两侧
)
。即
“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
。
(2)
闭合状况:
“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
(
如图
2
中
①
地气温大于
24
℃
)
。
2
.
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度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
如图
3
中
22
℃
、
23
℃
、
24
℃
等温线
)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
(
如图
2
中
③
地附近等温线走向
)
等温线闭合
山峰
(
低温
)
、盆地
(
高温
)
、城市热岛效应
(
高温
)
3
.
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1)
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
(
月
)
陆
(
向
)
南
(
弯曲
)
,七
(
月
)
陆
(
向
)
北
(
弯曲
)
。
(2)
地形: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3)
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
(
向高纬
)
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
(
向低纬
)
凸出的为寒流。
4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
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
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
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
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气温差别大。
(5)
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
(
如图
2
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
。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
(1)
~
(2)
题。
〔
针对训练
4
〕
(1)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2)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C
A
[
解析
]
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岛。台风主要影响天气特征,对年均温影响不大,故
A
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图中等值线并非与海岸线平行,故
B
项错误;受地形因素影响,年均温在台湾山脉呈环状分布,故
C
项正确;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对气温影响较小,故
D
项错误。第
(2)
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我国台湾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②、
③、④地均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①地处于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夏季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故
A
项正确。
课 堂 达 标
复 习 练 案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19:53:155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14 17:58:5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4 17:22:00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4-13 22:14:4212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3 19:47:281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4-12 14:22:4665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