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2.50 KB
- 2021-02-26 发布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业达标]
1.1928 年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不协调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男士主
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并为社会所肯定。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服饰特点是( )
A.传统风格仍占据主流 B.古典与现代完全融合
C.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 D.已经全部实现西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
基本成定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现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的现象,故 C 项正
确。A 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 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2.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
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
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 B 项。
3.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
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
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风气”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社
会风俗的改变,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A 项;
材料看不出封建制度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1912 年 3 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
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
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
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
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
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剪辫象征着
革除满清旧俗,具有革命意义,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现,故选 C 项。
5.20 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
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
《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没有普及,所以成为普遍时尚有夸大的
成分,故 A 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 B 项;材料
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以及对旧俗的
抨击,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
6.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
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
现
答案 A
解析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故 A 项正确。
20 世纪 20 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
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
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故 D 项错误。
7.1859 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
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
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体现出西方文
明对中国生活习俗的影响,B 项正确。
8.下图所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
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
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
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妇女的着装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故选 C 项。
9.社会风尚往往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是( )
①最可爱的人 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 ④阅读苏
联小说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于 1958 年,而电视普及、
港台电视连续剧引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③,B 项正确。
10.《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火遍神州大地,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②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 ③促进了各
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④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均为电视娱乐节
目,承载的是一种娱乐功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一度引领了社会
生活,促进了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但没有涉及社会本质的剖析。故①②③
正确,④错误。故选 A 项。
[等级提升]
11.男子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长袍马褂,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
人的基本装束和体态。然而这一情况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
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
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它是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
的发展有关,这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
动上。故选 A 项。
12.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
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出中山装,并对其构成赋予了时代精神,如前面五个纽扣
代表的是“五权宪法”,四个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由此可
知( )
①中山装体现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②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忘
中国传统文化 ③服饰的变迁反映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人们对服装
的审美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时结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①正确;纽扣和口袋的
含义表明②正确;③④是透过服饰变迁的现象得出的认识,正确。故选 D 项。
13.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
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
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
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答案 C
解析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
岸和大城市,故 A、B 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
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 C 项正确;
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西餐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 D 项错误。
14.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
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请从历史的角度判断,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地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
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
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
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不可能出现,无袖旗袍是民国时期出现的;②是错误的,地铁是新
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③也是错误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表现,当时
中苏关系已经不好;④高考恢复是 1977 年,当时深圳还没有成为经济特区,不
是人们打工的目的地。故选 A 项。
15.据统计,2002 年中国农村新建住房面积 7.42 亿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
房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房屋内部也开始注重装修。“50 年代
住草房,70 年代住瓦房,80 年代住楼房,90 年代住洋房”正是农村民居改变的
生动写照。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村民居装修水平已超越城市
B.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
C.农村间的地区差异趋向于缩小
D.农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50 年代住草房,70 年代住瓦房,80 年代住楼房,90
年代住洋房”可以看出,农村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
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
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
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
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
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答案 (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
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
纷。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
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
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主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目的结合所学概括。第(2)问,趋
势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原因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总结。第(3)问,紧扣材料主旨回
答,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达标2021-02-27 09:11:396页
-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2021-02-27 09:11:1018页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20届高中新课标高2021-02-27 09:11:0921页
- 2020-2021学年初二物理上册考点单2021-02-27 09:11:049页
-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卷试52021-02-27 09:11:026页
- 四川省成都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2021-02-27 09:10:575页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检2021-02-27 09:10:505页
-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3-2014学年2021-02-27 09:10:487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2-27 09:10:481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2021-02-27 09:10: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