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 MB
- 2021-04-15 发布
第
11
讲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
(
18
世纪
60
年代
~20
世纪
初
)
专题三
世界史
内容索引
通史知识整合
高频考向突破
压轴大题导练
通史知识整合
18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人类历史渐次进入
“
蒸汽时代
”
和
“
电气时代
”
,推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丰富发展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内涵。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政治
近代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发展
(1)
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
美国:
19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
19
世纪
50
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1860
年,成立不久的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3)
德国: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和联邦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4)
法国: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政治
2.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
巴黎公社: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经济
1.
工业革命
(1)
兴起: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
“
珍妮纺纱机
”
,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到
1840
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
标志: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历史进入了
“
蒸汽时代
”
经济
(3)
影响
①
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
“
蒸汽时代
”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②
阶级结构:社会上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美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④
经济结构: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经济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兴起:
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
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信、化学和钢铁工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
“
电气时代
”
来临
(3)
影响
①
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
“
电气时代
”
,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
世界市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化
1.
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1)
成就: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900
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
意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生物学:进化论
(1)
标志: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被后人归纳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
(2)
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对欧洲思想界和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
3.
技术进步: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4.
文学
(1)
浪漫主义文学
①
特点: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②
代表作品: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文化
(2)
现实主义文学
①
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②
代表作品: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的《大卫
·
科波菲尔》、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
·
奥涅金》、列夫
·
托尔斯泰的《安娜
·
卡列尼娜》
5.
美术
(1)
新古典主义美术
①
特点:出现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
代表作品: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
文化
(2)
浪漫主义美术
①
特点:出现于
19
世纪前期,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②
代表作品: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3)
现实主义美术
①
特点: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②
代表作品: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和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
印象画派
①
特点:出现于
19
世纪后半期,重视光和色的作用
②
代表作品:法国莫奈的《日出
·
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文化
6.
音乐
(1)
贝多芬: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2)
约翰
·
施特劳斯: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3)
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4)
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7.
电影: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时段特征
经济上: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
蒸汽时代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
“
电气时代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上: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英国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美国两党交替执政形成并持续至今;德、法先后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民主政治向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文化上:
19
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风格盛行;
19
世纪中叶,现实主
义文学兴起,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涌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美术领域风格多样。鲜明地体现出经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
高频考向突破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8
卷
Ⅰ
,
34
;
18
卷
Ⅲ
,
41
;
17
卷
Ⅰ
,
33
;
16
卷
Ⅱ
,
33
、
40
;
16
卷
Ⅲ
,
33
;
15
卷
Ⅰ
,
41
;
15
卷
Ⅱ
,
32
、
33
;
15
卷
Ⅲ
,
33
;
14
卷
Ⅱ
,
33
;
12
卷,
40
2.
西方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
法、德民主政治
)
18
卷
Ⅰ
,
33
;
17
卷
Ⅰ
,
41
;
16
卷
Ⅲ
,
35
;
13
卷
Ⅰ
,
34
;
13
卷
Ⅱ
,
34
3.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8
卷
Ⅱ
,
34
;
17
卷
Ⅱ
,
42
;
16
卷
Ⅲ
,
34
;
15
卷
Ⅰ
,
41
1.
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其次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认知深化
考向一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以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
。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
“
羊吃人
”
的运动。
2.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
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在观念和实践上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
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
(3)
促使向城镇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
(4)
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
1815
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
1848
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
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3.
自由主义的内涵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曾经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变,流派众多,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
(1)
思想: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
18
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
(2)
政治: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3)
经济: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
。
(4)
艺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则、形式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
。
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
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
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方式,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
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
(4)
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5)
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
1400
~
1700
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
自由主义
”
思潮兴起;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主义思潮兴起;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加剧,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
核心素养感悟
1.
命题点: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
(2017·
课标全国
Ⅰ
,
33)
下表
真题导练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
~
1793
约
1830
~
1835
数额
(
百万英镑
)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
即按
实际购买力
计算的工资,
1851
年为
100
。
)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
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抓题眼
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而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说明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状。
找错点
“
同步增长
”
与题干信息不符;
“
依赖
”
从材料信息中不足以说明;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并非
“
没有改善
”
。
2.
命题点: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
(2018·
课标全国
Ⅰ
,
34)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
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抓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
“
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
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
找错点
材料中的观点都
“
合理
”
;材料反映的是对
“
英国
”
的研究,而非
“
其他国家
”
;历史研究的可信度来自于历史事实而非时间上的先后。
1.
命题点: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2018·
哈尔滨三中高三验收,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
18
世纪后期和
19
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
17
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
”
这反映
出
A.
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B.19
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C.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开展
D.
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里强调的是科技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而非
“
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
中呈现的是
17
世纪到
18
世纪后期多座城市体现科学进步,故无法得出科学革命中心的转移,故
B
项错误
;
材料
呈现的是工业革命后科技的进步,不同于科学进步推动工业革命的爆发,故
D
项错误。
2.
命题点:
19
世纪英国的
“
自由贸易
”
政策
(2018·
滨州高三期中,
12)
到
1860
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一
政策
A.
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有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D.
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所以应该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原始积累,故
A
项错误
;
英国
推行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
B
项正确
;
英国
的贸易政策对落后国家是一种掠夺,不是有利于贸易合作,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中并未涉及南北半球经济发展,故
D
项错误。
1.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统一性、多样性
(1)
统一性
①
一个核心:间接代议民主,实现途径是逐步完善普选制。
②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
(
英、德
)
、民主共和制
(
美、法
)
,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③
三种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④
四个特点: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衡;政党政治。
认知深化
考向二 西方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
法、德民主政治
)
(2)
多样性
①
法、美共和制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权力中心;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权力中心在总统。
②
英、德君主立宪制差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与宰相是权力中心。
2.
法国共和政体的演变
1958
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既不是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也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
~
1940)
、第四共和国
(1946
~
1958)
的议会制共和制,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有人称它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
(1)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
5
年
(2000
年之前是
7
年
)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
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
(
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
)
;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等
。
(3)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
。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1)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快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2)
政治上,与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保守,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最终使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德国的民族崛起严重受挫。
(3)
外交上,德国周围强国林立,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都高度警惕德国的崛起,德国力图突破大国的封锁,开始争夺海外市场
。
(4)
科技上,德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物理学方面成就突出,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5)
文化上,哲学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得到一定发展。
4.
近代英、法、德三国的民族主义
(1)
英国:英国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最初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并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国家。英国在市民阶级和王权结成联盟的情况下初步完成民族统一,建立了君主专制国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王权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它成为构建民族国家统一的象征。而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由封建专制君主国逐渐演变为近代民族国家,从此英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由此诞生了英国民族主义。它的特点就是典型地显示了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形成的统一的市场和共同的经济利益对于民族意识的激发作用,其政治思想表现为鲜明的自由主义特点,强调以财产权为核心的天赋人权,要求自由和
法治。
(2)
法国:在法国,民族主义表现为民主主义形态。法国在
15
世纪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然而,这种专制王权统治下的国家还不是近代民族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君主专制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导致了启蒙运动的出现,法国启蒙思想家把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和争取
“
民主
”“
共和
”
以及爱民族、爱祖国的思想相结合,这成为了在民族主义理论上的突出特点,而卢梭奠定了法国民主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法国大革命通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从而推动近代西欧民族主义的最终确立。
(3)
德国:在德意志,中世纪的分裂和专制造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它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继续分裂;统一在
19
世纪成为主要任务,而反封建任务只能退居其次。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才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由军事国家普鲁士通过武力实现了统一。这使得德意志民族主义带上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性的特点。
时空观念:
17
~
18
世纪英美等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文明的确立、
19
世纪工业革命后法、德等国政治文明的扩展,构成了世界近代史两个基本的时空阶段。
核心素养感悟
3.
命题点: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016·
课标全国
Ⅲ
,
35)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
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改革前议会处于中心地位使政局不稳;改革后总统处于中心地位,有利于革除原来的弊病。
找错点
1875
年宪法早已
“
确立
”
总统地位;
“
议会的主要权力
”
是立法,并未被
“
剥夺
”
;法国是多党制,不是
“
两党制
”
。
4.
命题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2013·
课标全国
Ⅱ
,
34)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德国统一后保留的旧体制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找错点
当时德国已完成统一,非
“
分裂
”
;
“
经济发展
”
有助于推动而非
“
消解
”
政治改革;当时德国无
“
对外战争
”
。
解析
从材料可知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由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和共和制度更符合当时的需要,故
C
项正确。
3.
命题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018·
四川乐山一模,
34)1871
年
8
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
“
1875
年宪法
”
获得通过。
“
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
”
。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
确立
A.
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
妥协
B
.
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
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
精神
D
.
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4.
命题点:
19
世纪晚期德国的政治制度
(2018·
四川资阳二模,
32)
下表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情况统计,据该表信息可知,当时
德国
答案
总选票
社会民主党得票
占总票数百分比
1890
年
7 228 500
1 427 300
19.17
1893
年
7 674 000
1 786 700
23.30
1898
年
7 757 700
2 107 076
27.18
1903
年
9 495 586
3 010 771
31.71
A.
人民已拥有普选权
B
.
议会斗争可使革命成功
C.
代议制民主有所发展
D.
工人政党放弃武装革命
√
解析
材料不涉及选举权问题,故
A
项错误
;
社会民主党
在议会的斗争依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故
B
项错误
;
德国
工人阶级政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比例不断提高,表明德国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把工人阶级的斗争纳入到和平、法制的轨道,故
C
项正确
;
材料
不能表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武装斗争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1.
近代科技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从牛顿力学体系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达尔文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两次工业革命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认知深化
考向三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2.
工业革命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
文学艺术方面
①
文学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②
绘画艺术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和借助工业革命中光学领域的新成就,注重研究
“
光
”
与
“
色
”
色彩变化的印象画派出现。
③
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
(2)
影视艺术方面:
19
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响艺术发展的动力。
19
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艺术;
20
世纪
20
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工业革命不仅为文学艺术提供物质基础,还为文学艺术提供题材。
核心素养感悟
5.
命题点:俄国
19
世纪上半期的文学艺术
(2018·
课标全国
Ⅱ
,
34)1836
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
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
腐败
B
.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
风格
D
.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俄国农奴制下政治的黑暗与腐朽。
找错点
俄国进入
“
资本主义
”
时期是在
1861
年之后;《钦差大臣》属于现实主义创作
“
风格
”
;该作品重在揭露政治黑暗而非
“
拜金主义
”
。
5.
命题点:印象画派
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
是
考向押题
A
B C
D
√
答案
解析
解析
从材料
“
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
”
,可知该画家绘画风格注重光和色彩的变化,与印象画派特征相符,
A
项是浪漫主义风格,故
A
项错误
;
B
项是现实主义风格,故
B
项错误
;
C
项是印象画派作品,故
C
项正确
;
D
项是现代主义美术风格,故
D
项错误。
压轴大题导练
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五道大题:英国曼彻斯特城市的发展
(18
卷
Ⅲ
,
41)
;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17
卷
Ⅰ
,
41)
;近代科技
(
钟表的演变
)(17
卷
Ⅲ
,
42)
;近代以来的人口迁移
(16
卷
Ⅱ
,
40)
;科技的作用
(15
卷
Ⅰ
,
41)
。试题侧重于中西关联,以经济模块的内容为主。
2019
年备考要更多关注本时段西方政治中与中国史内容的关联。
(2018·
湖北襄阳一模,
41)
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因为将多数规则奉为圭臬而忽视对多数权力本身进行制度性的补充、制约与完善,因而屡屡犯错
。
——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25
分大
题导练
材料二
社会的激变往往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阶级间的不平衡来自经济、社会、政治层面的大量不平等
……
几次革命的高潮都是由城乡贫民发起的
……
法国大革命的民众主导必然导致其平等至上的价值取向。自由和平等严重失衡,使大革命的民主制
……
成为多数人暴政的
“
专制民主制
”
的典型
。
——
摘自安然《论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局限及其原因》
材料三
民粹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个同质的对抗性群体
——
即
“
纯洁的人民
”
与
“
腐败的精英
”
,其主张可粗略地概括为反精英、反专制和激进民族主义。
……
民粹主义在欧洲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与民族福利国家社会保护的冲突;另一方面反映了深度参与开放的精英与被边缘化的底层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
在于主流政党在民主绩效上的糟糕表现
——
其所代表利益的局限性,以及兑现竞选承诺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危机的能力愈来愈弱。
——
李凯旋《民粹主义在当代欧洲兴起的根源》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
“
多数人暴政
”
、近代法国大革命
“
专制民主制
”
和当代
“
民粹主义
”
出现的原因。
(12
分
)
指导语
“
多数人暴政
”“
专制民主制
”“
民粹主义
”
其共同点是在所谓
“
民主
”
的旗帜下把多数意志或多数统一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它们的出现深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
“
多数人暴政
”
可结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分析;
“
专制民主制
”
出现原因要充分利用材料二的信息;
“
民粹主义
”
要注意分析材料三中的一个
“
对抗
”
和两种
“
冲突
”
。
答案
答案
雅典
:直接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抽签与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陶片放逐法等忽视参政者的素质导致权力滥用误用;城邦利益至上的观念造成对个体权利的忽视;缺乏对公民大会等多数权力的有效监督;
(
任答
2
点即可
)
法国:政治上法国专制政体极力维护贵族特权,社会上等级身份制的存在使第三等级深受歧视,经济上第三等级深受剥削,导致三个等级之间的不均衡与矛盾;民众追求平等忽略自由;法国革命由民众主导,城乡贫民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当局的妥协退让。
(
任答
2
点即可
)
当代:全球化导致民族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精英腐败,政治腐败,制度衰退;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
任答
2
点即可
)
(2)
综合材料并据所学知识归纳民粹主义的危害,指出规避民粹主义的途径。
(13
分
)
指导语
民粹主义的危害在于对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
规避的途径
”
要从权力的监督与制衡、经济的发展、社会理念的引领、公民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寻找。
答案
答案
危害
:缺乏理性,排斥精英,排斥民主代议制,危及民主制度;损害少数人权利;民族保护主义盛行;推动反全球化思潮的发展。
途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体制;预防消除政治腐败,加强权力监督;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提高公民的个人素质;尊重个体权利
。
知识拓展
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认识
(1)
特点
①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
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
③
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
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否定专制制度,避免少数人独裁,保证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
②
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
③
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④“
专制民主制
”“
民粹主义
”
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脆弱性。
(2015·
课标全国
Ⅰ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
(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
《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2
分
)
(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2
分
大
题
导练
指导语
审题:明确题目说明或论证的观点。本题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如果仅就此基本观点进行论证也不会得高分,必须弄清题目公式中的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
“
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
,例如科学技术推动劳动工具进步和生产管理的高效,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注意,拿捏不准最好不要再提新观点。
论证: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条件和说明,要运用
“
世界近现代史
”
史实,中国史的史实不符合要求;史实选取运用要准确。
答案
答案
论题:科学技术推动劳动工具进步和生产管理的高效
论证: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能推动劳动工具进步和生产管理的高效。牛顿经典力学、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工厂制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电磁学理论、化学理论重大突破基础上发生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电的广泛应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联系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次生产力的飞跃,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它放大了其他生产力要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