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2021-04-15 发布
第
3
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1
.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方向旋转。
2
.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
点上。
西
东
逆时针
焦
图中
A
点处于
点位置,每年
月初经过;
图中
B
点处于
点位置,每年
月初经过。
3
.
周期:
地球由
A
点出发经
B
点再回到
A
点所用时间:
。
4
.
速度:
点较快,远日点
。
远日
7
近日
1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近日
较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
即黄道平面
)
同
赤道平面
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
。
23°26′
2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一般状况
(
以北半球为例
)
①
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
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2)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
北半球
夏至日
昼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出现
极昼现象
北半球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
北半球各地
北极圈及其
以内
全球昼夜平分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
(2)
季节变化。
降低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及其
以北各纬度
各
纬度
冬至日
及其
以南各纬度
各
纬度
二分日
赤道
—
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3.
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形成原因:
和
的时空变化,导致
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白昼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
3,4,5
回归线
热带
【
巧学活用
】
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六个点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
1
月初,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左右;远日点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左右。
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
及时练习
】
读
“
地球公转示意图
”
,
完成
1
~
2
题。
1
.当地球公转由
D
向
A
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
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荡秋千,踏青插柳
C
.放鞭炮,守岁迎春
D
.望双星,鹊桥相会
2
.在地球公转由
B
向
C
运动的过程中
(
)
A
.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
.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
.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
.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
解析
】
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判断,
A
为北半球夏至日,
C
为北半球冬至日,
B
为北半球秋分日,
D
为北半球春分日。当地球公转由
D
向
A
运动时,为
3
月
21
日到
6
月
22
日,
“
荡秋千,踏青插柳
”
为端午节,符合题意。当地球公转由
B
向
C
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
【
答案
】
1.B
2.B
【
巧学活用
】
在黄赤交角平面示意图中,掌握
“
一轴两面三角度
”
,理解三组等量关系:
“
一轴两面三角度
”
即
“
一轴
”
指地轴;
“
两面
”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
三角度
”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90°
。
“
三组等量关系
”
即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当黄赤交角变化时,会引起一系列变化
【
及时练习
】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
回答
3
~
4
题。
3
.阳光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
)
A
.
a
→
b
→
c
→
d
B
.
b
→
a
→
c
→
d
C
.
c
→
a
→
b
→
d D
.
d
→
c
→
b
→
a
4
.若阳光直射的最大纬度值为
β
,则晨昏线
①
、
②
、
③
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
)
A
.
β
/2
B
.
β
C
.
2β
D
.
3β
【
解析
】
第
3
题,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再到春分。第
4
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阳光直射最大纬度的
2
倍。
【
答案
】
3.A
4.C
读某日
①
~
④
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
5
~
6
题。
5
.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
)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6
.
②
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
③
地
(
)
A
.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
.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D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
解析
】
第
5
题,依据同一纬度值的南北半球两地,昼长相加等于
24
小时,则两地昼弧长度相加为
360°
,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
①③
两地纬度值相等。第
6
题,图中显示
②
地该日昼长达
18
小时,一定位于回归线与极点之间,则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图中
③
地该日昼长大于
12
小时,说明
②③
两地位于同一半球;同一半球的两地昼长最大值都是当地夏至日,故
A
项正确。
【
答案
】
5.A
6.A
[
考点精析
]
判断和比较昼夜长短,直观地要比较昼弧、夜弧的长度,根本上要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作出和明确某点的昼
(
夜
)
弧及其长短,是解题的关键一步,其要领口诀是:昼弧夜弧判断,过点画出纬线,晨线昏线分割,昼昼夜夜两段。也就是说,晨线和昏线将过该点的纬线分割成两段弧,在昼半球的一段就是昼弧,在夜半球的一段就是夜弧。
1
.昼夜长短状况
——
“
静态分布
”
看
“
位置
”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
.昼夜长短变化
——
“
动态变化
”
看
“
移动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3
.昼夜长短计算
——
“
选择思路
”
看
“
条件
”
(1)(
在光照图中
)
,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进行计算,关键是确定完整的昼弧或夜弧长度,使昼弧和夜弧长度之和为
360°
。依据昼
(
夜
)
长时数=昼
(
夜
)
弧度数
/15°
。
(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时,应该先看给定的时间是地方时还是其他标准下的时间,然后选择正确的计算公式或计算方法。
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0
时
(
或
24
时
)
把一天的黑夜平分成相等的两段
(
如下图
)
如果选择下列公式计算,日出、日落时间必须是当地地方时:
昼长时数=
(12
-日出时间
)
×
2
=
(
日落时间-
12)
×
2
夜长时数=
(
日出时间-
0)
×
2
=
(24
-日落时间
)
×
2
如果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则日出、日落时间不必一定是地方时:
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时数=
24
-昼长时数
(3)
根据纬度与昼夜长短对应关系进行计算时,要明确纬度分布关系
①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
夜长
)
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
昼长
)
相等。例如,
40
°
N
的昼长等于
40°S
的夜长。
[
技法点拨
]
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纬度高低
1
.
在同一半球的两点比较:
(1)
若为夏半年,则白昼越长,纬度越高;
(2)
若为东半球,则黑夜越长,纬度越高;
(3)
昼夜长短变化较大的地点,则纬度较高。
2
.
不在同一半球的两点比较:
将各点昼长减去
12(
小时
)
,绝对值较大的,纬度较高;绝对值较小的,纬度较低。
[
对点练习
]
读下图
(
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夜长
)
,
完成
1
~
2
题。
1
.四地中纬度位于南半球的是
(
)
A
.
a
地
B
.
b
地
C
.
c
地
D
.
d
地
2
.四地纬度按由北到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
a
、
b
、
c
、
d B
.
b
、
a
、
d
、
c
C
.
c
、
a
、
b
、
d D
.
b
、
c
、
a
、
d
【
解析
】
第
1
题,
c
在
12
月时,昼大于夜,表明
c
在南半球;
a
、
b
在
12
月时,昼小于夜,表明
a
、
b
在北半球;
d
在一年中昼夜永远等长,表明在赤道上。第
2
题,
b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且各为一天,说明
b
位于北极圈上;因此四地由北到南的顺序是
b
、
a
、
d
、
c
。
【
答案
】
1.C
2.B
下图中弧
a
为北极圈,
b
为晨昏线的一部分,
P
点是晨线与昏线的交点。
M
、
N
为晨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且
M
、
N
两点的经度差为
90°
。据图回答
3
~
4
题。
3
.若图示时刻
P
点地方时是
0
:
00
,那么
(
)
A
.
M
点此日昼长
14
小时
B
.
N
地此日夜长
6
小时
C
.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D
.印度南部此时盛行西南风
4
.若
a
为昼弧,且
P
点的纬度为
75°N
,此时
M
点的日落时间及可能的月份分别为
(
)
A
.
9
时
2
月
B
.
15
时
5
月
C
.
19
时
8
月
D
.
15
时
11
月
【
解析
】
第
3
题,若图示时刻
P
点地方时是
0
:
00
,表明此时虚线弧
MN
为夜弧,且
MN
两点的经度差为
90°
,时间相差
6
小时,
N
地夜长为
6
小时。第
4
题,若
a
为昼弧,且
P
点的纬度为
75°N
,说明
75°N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P
地地方时为
12
时,
M
地位于
P
地东南,且经度差为
45°
,所以
M
地的地方时为
15
时。
【
答案
】
3.B
4.D
[
考点精析
]
1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要明确两个纬度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点的纬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该地和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
2
.
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
23°26′
,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
23°26′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地区为
46°52′
。
3
.应用
(1)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
(2)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
“
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
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5)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最小间隔
L
为:
L
=
h cot H
,
(
南楼高度为
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
(6)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α
+
h
=
90°(
如下图
)
。
(7)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
技法点拨
]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的几个等量关系
(1)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与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线就相差多少度。
(2)
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3)
出现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4)
若某一纬线圈上刚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
2
倍。
[
对点练习
]
(2013·
福建文综
)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
据此回答
5
~
6
题。
5
.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
)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
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6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
①
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
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
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
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解析
】
第
5
题,福建教室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内全部极昼,所以
D
项正确。第
6
题,济南比福建纬度高,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更小一些,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会使得同一天照进室内的阳光面积更大一些,所以需要加长遮阳板或降低安装高度。
【
答案
】
5.D
6.A
7
.
(2012·
浙江文综
)
地表点
Q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
α
,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H
。若
H
等于
α
,则
Q
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
A
.
21.5
°
至
68.5° B
.
11.5°
至
68.5°
C
.
21.5
°
至
78.5° D
.
11.5°
至
45°
【
解析
】
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
=
90°
-
|φ±δ|(φ
,代表点
Q
的纬度;
δ
,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
±
,
φ
、
δ
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
。地表点
Q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
α
,若
H
等于
α
,则
H
=
90°
-
|φ±δ|
=
90°
-
α
,得
α
=
45°
=
|φ±δ|
。
δ
纬度范围大致在南北纬
23.5°
之间,则推导出
φ
纬度范围大致介于
21.5°
至
68.5°
之间。
【
答案
】
A
“
三三法
”
判读光照图
光照图的类型较多,掌握判读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我们采取
“
三三
”
判读法,来熟练掌握其判读要领,
“
三三
”
判读法即
“
三分
”
、
“
三联
”
、
“
三动
”
。
“三分
”
⇒
无论是哪一类光照图
(
如下图
)
,我们把它分析为三个部分:一点
(
太阳直射点
)
、一线
(
晨昏线
)
和
“
一段
”
。确定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判读的关键,起到引领作用,太阳直射点是地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太阳高度为
90°
,地方时为
12
:
00
。它与晨线和赤道交点,昏线和赤
道交点的经度
差为
90°
。掌握晨昏线的特点及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是判读的核心内容
(
参照上节判读步骤
)
。而
“
一段
”
则要求我们,在掌握完整光照图判读基础上,学会抽取或读取其一部分,如:
“
三联
”
即联系三个图形:地球公转轨道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
纬度
)
示意图。特定的光照图表示一定的日期和时间,而同一日期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处于回归线之间的特定位置,同一日期和时间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呈现相应的分布变化规律,因此把这几个图形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到光照图的认识,如:
“
三动
”
即动手画,动笔算,动脑判;要画好一幅光照图,注意以下步骤:
(1)
先在太阳光直射点处画一个垂直于球面的箭头,表示直射光线。以夏至日图为例说明直射光线的画法:用直尺对好圆心与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垂直于晨昏线,在圆的外侧画一条线段,即直射光线。
(2)
用若干个彼此平行、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太阳光线。
(3)
任何节气的日照图,晨昏线与太阳光线都是垂直的。
(4)
冬、夏至日的日照图上,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5)
在冬、夏至日图上画黄道面
(
要用一条直线表示,不必用平行四边形表示
)
,将太阳光线延长即可。黄道面要经过的三个重要的点是: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圆心、南回归线的另一个端点。
(6)
地球的地轴和黄道面可以延长到圆的外边,其他的线
(
经纬线、晨昏线
)
都不要画出圆外。
(7)
画冬、夏至日日照图时,如果地轴是倾斜的,太阳光线应画水平,如下图所示:
“
动笔算
”
涉及到的计算,主要是区时、地方时,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
(1)
区时、地方时计算:明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18
时;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出相应的区时和地方时。
(2)
昼夜长短计算,在光照图中,主要采用昼长时间=昼弧度数
/15°
,夜长时间=夜弧度数
/15°
来计算。
“
动脑判
”
主要判断内容是日期,节气
(
季节
)
,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1)
由光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
(
季节
)
,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日期
→
节气
(
季节
)
。
(2)
日出、日落方位
a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
(
除极点外
)
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b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
(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c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
(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d
.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的那一条纬线上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
90°
,其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那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因此除直射点所在纬线外,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纬线有两条。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
90°
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之差。
【
判读应用
】
1
.
(2013·
浙江文综
)
晨昏圈上有
5
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
12
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
A
.同时出现日落
B
.经过太阳直射点
C
.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
.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
解析
】
晨昏圈上地方时为
12
时的点就是
极夜切点
(
晨昏圈不经过极点时
)
,即晨昏圈与
刚好发生极夜现象的纬线的切点,其他四个等
分点分布如图,甲、丙和乙、丁分别位于同一
条纬线,乙、丁所在纬线的纬度值大于甲、丙所在纬线;
不相邻两点的组合总计有:甲和丁等五组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必定位于晨昏圈
(
晨昏圈为地球大圆
)
上,即同时出现日落,则
A
选项正确。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心,也就是图中圆心处,不可能位于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上;由于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必定位于晨昏圈上,而晨昏圈上任意一段弧的纬度值都不是固定的;只有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或平行时
(
晨线地方时为
6
时、昏线地方时为
18
时
)
晨昏圈上的一段弧才可能作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即晨昏圈上不存在地方时为
12
时的点,也可排除
D
选项。
【
答案
】
A
(2012·
福建文综
)
下图中
N
为北极点,
A
、
M
、
B
位于地球表面,
NP
为经线,
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 553
千米。
读图完成
2
~
3
题。
2
.若
AM
为昏线,则此时节
(
)
A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
.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
.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3
.若在
M
地垂直立竿,则下图中
MM′
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解析
】
第
2
题,结合图示及题意分析可知,
M
点的纬度=
90°
-
(2 553/111)°
=
67°N
;若
AM
为昏线,则
67°N
纬线圈内为极夜,说明北半球为冬季。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为北半球秋季、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为北半球春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为当地冬季
(
北半球夏季
)
、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为北半球冬季。故选
D
。第
3
题,夏至日,
M
地为极昼,所以
0
时太阳位于正北,竿影朝向正南,故
A
错误;
5
月
1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出时竿影朝向西南,故
B
错误;
10
月
1
日,正午时竿影朝向正北,故
C
错误;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12
时正午时太阳直射点位于正南方向,所以影子竿影朝向正北,故
D
正确。
【
答案
】
2.D
3.D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5 10:43:2085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4-14 12:12:402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4-14 10:13:298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4-13 23:07:584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3 13:08:465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3 12:04:253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4-12 20:18:416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4-12 12:16:263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2-26 22:29:487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2-26 20:30:5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