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00 KB
- 2021-04-15 发布
湖南省宁乡五中2020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020.9.11
一.选择题(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O
t
甲
O
t
乙
O
t
丙
O
t
丁
抛物线
A.甲是a—t图象 B.乙是s-t图象 C.丙是s-t图象 D.丁是v—t图象
2.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
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关于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
(B)静止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方向有可能与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
4. 将某种材料的长方体锯成A、B两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紧靠在一起,如图所示,物体A的角度如图中所示.现用水平方向的力F推物体,使A、B保持矩形整体沿力F方向匀速运动,则( )
A.物A在水平方向受两个力作用,合力为零.
B.作用于A的摩擦力不止一个.
C.物B对A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A的摩擦力的大小.
D.物B在水平方向受三个力的作用.
5.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封闭的直角三角形(顶角为直角)。下列4个图中,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 )
A. B. C. D.
6.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方法 ( )
① 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
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
③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
④太空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匀速转动
A.因为火箭还没有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B.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
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为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
D.尽管空间站作匀速转动,但加速度也不为零
O
M
N
7.如图所示,轻绳OA的一端系在质量为m 物体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水平横杆MN上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拉绳上一点,使物体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上升到图中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拉力F、环与横杆的静摩力f和环对杆的压力N,它们的变化情况是 ( )
A.F逐渐增大,f保持不变,N逐渐增大
B.F逐渐增大,f保持增大,N逐渐不变
C.F逐渐减小,f保持减小,N逐渐不变
D.F逐渐减小,f保持增大,N逐渐减小
t/s
v/m/s
0 2 0 4 0 6 0
a
b
10
40
8.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9.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以2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 m处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不计空气阻力)( )
A.1 s B.2 s C.3 s D.(2+)s
10.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V2做匀速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
做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运动,则:( )
(A)甲先到达 (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11.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磨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轻
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
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
B
F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12.202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袅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A.vt B. C.2vt D.不能确定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2大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1)(4分)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示数如图所示,两测脚间狭缝的宽度为__________mm.。
A
B
D
E
O
α
β
(2)(4分)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用A、B两弹簧秤拉橡皮条的结点D,使其位于E处,α+β =90°,然后保持A的读数不变,当角α由图示位置逐渐减小时,欲使结点仍在E处,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大B的读数,减小β角 B、减小B的读数,减小β角
图2
C、减小B的读数,增大β角 D、增大B的读数,增大β角
14.某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3所示。
图3
(1)(6分)本实验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 ,测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3位小数)
(2)(2分)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试举出两条):
; 。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8分)某人骑自行车以v=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s=7m处以v0=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a= 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此人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16.(8分)一个气球以4m/s的速度竖直上升,气球下面系着一个重物,当气球上升到下面的重物离地面217 m时,系重物的绳断了,问这时起:(取g=10 m/s2)
(1)重物经过多长时间落地到地面?
(2)重物着地时速度多大?
17.(10分)如图1所示,用与水平方向成θ=30 º角的斜向下的推力F推一个质量为20kg的木箱,能使木箱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木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0,取g=10m/s2。
(1)求推力F的大小;
(2)如图2所示,若不改变力F的大小,只把力F的方向变为与水平方向成θ=30 º角斜向上的拉力,使木箱由静止开始运动,作用2.0s后撤去拉力,求撤去拉力后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θ
θ
F
F
图1
图2
18.(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木锲倾角为θ角,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 m 的木块放在木锲的斜面上时,正好能够匀速下滑.如果用沿与斜面成角的拉力 F 拉着木块匀速上升,木锲在上述过程始终保持静止.试求:
(1) 拉力 F 的最小值.
(2) 拉力F最小时,水平面对木锲的摩擦力大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4=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ABD
B
C
BD
B
C
ACD
A
C
B
13、(1) 0.15 ;(4分)
(2) B 。(4分)
14、(1);(3分) 8.673 ;(3分)
(2)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2分)
二、实验题:(16分)
三、计算题(3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解析〗设汽车经过t1后停止,则有: (2分)
汽车的位移: (1分)
自行车的位移:<(25+7),所以当汽车停止时,人还没有追上汽车。(2分)
自行车追上汽车还需要t2的时间: (2分)
所以,人追上汽车的时间为: (1分)
16.〖解析〗绳未断时,重物随气球以4 m/s的速度匀速上升,绳断后,由于惯性,物体将在离地面217 m处,以初速度=4 m/s作竖直上抛运动.如图所示.
解法1 分段法:
上升阶段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
上升到最高点时间
下降阶段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故从绳断开始到重物着地面时
重物着地时的速度
解法2 整体法: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取向上为上方向
因 此处 (3分)
解得 (舍去) (2分)
又 (2分)
“-”表示着地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1分)
17.(1)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为f1,对木箱的支持力为N1
(2分)
(1分)
得:F=1.2×10 2N(120 N) (1分)
(2)木箱先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过程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为f,对木箱的支持力为N。撤去拉力后木箱以加速度a′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此过程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为f ′,对木箱的支持力为N ′。
(2分)
(1分)
(1分)
(1分)
(1分)
由以上各式解得:s=2.9m (2.88m)
18.由题意可知:mgsinθ=mgcosθ,即= tanθ. (1分)
(1) 因向上匀速,则有:
Fcos= mgsinθ+ FN (1分)
Fsin+ FN =mgcos, (1分)
所以解得 F = == ,(2分)
则当=θ时,F有最小值,即Fmin = mgsin2θ. (1分)
(2) 以木块和木锲整体为研究对象,地面给木锲的摩擦力:
f = Fcos(θ+)= Fcos2θ = mgcos2θsin2θ.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