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2021-04-15 发布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基础巩固
1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钅柔(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
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说的冶炼技术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答案:C
2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
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解析: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铁质的,故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金技术的
进步,C 项正确。
答案:C
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
五,搏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从题干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搏埴都有
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由此可知当时官营手工业具有“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的特点;A、B、D 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未能体现,故选 C 项。
答案:C
4 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 )
A.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B.邢窑白瓷生产规模较大
C.邢窑制瓷技术已推广至全国
D.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邢窑白瓷为天下“通用”,这明显反映出当时邢窑的生
产规模非常大。
答案:B
5 据《颜氏家训》记载,我国古代农家“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出现这种现象的
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相当发达
B.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C.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D.小农经济是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解析:在小农经济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很少对外交换。
答案:C
6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
解析:“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大意是自己织得很辛苦,可是却穿得很不好,“舞罢复
裁新,岂思劳者苦”大意是上层阶级奢侈腐化,衣服穿一次可能就不要了,根本不知道
劳动者的辛苦。这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生活艰辛。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朝
邝璠的《剪制》一诗反映了诗中产品的用途是( )
A.出售
B.自我消费
C.向政府交纳赋税
D.捐赠礼品
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裁剪做衣裳是为了自我消费。
答案:B
8 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
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解析:明清时期,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
具和鱼缸等,这说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A、
C、D 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9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
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
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
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
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
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
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
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
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
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能力提升
1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 人,内作使绫匠 83 人,掖庭绫
匠 150 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 700 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
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 C 项正确;坊
市界限被打破发生在宋朝,故 A 项错误;B、D 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C
2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
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地区的主要作物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这说明棉花
成为松江地区的主要作物,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棉花种植多,
不能说明其是纺织业中心,故 A 项不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棉花种
植情况,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不能代表整个明代的现象,故 B、C 两项不正确。
答案:D
3 清朝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
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骛。……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
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解析:由材料“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骛”“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
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
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
剑。……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百神临观,
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
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
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材料一讲述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记载有何特征?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手工业有了什么进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
种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1)现象:春秋时期,吴国已掌握了冶铁技术,能够铸造铁剑。特征:具有神话
色彩。
(2)楚国的冶铁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楚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并对秦国构成威胁;冶
铁技术的高低与军队战斗力息息相关。
(3)进步: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影响: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诸侯国的实力;促
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炼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 三省(河北、重庆、广东)新高考联盟校2021-04-15 15:28:5724页
-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第一单2021-04-15 15:28:3516页
- 【政治】湖北省荆州市2020届高三上2021-04-15 15:27:126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2021-04-15 15:26:534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阶段检测卷四正文2021-04-15 15:25:383页
- 天津市和平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4-15 15:25:028页
- 【物理】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1-04-15 15:24:5111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2021-04-15 15:24:4317页
-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2021-04-15 15:22:3213页
-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2021-04-15 15:17: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