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0 KB
- 2021-04-15 发布
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
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所以选 D 项。
答案:D
2.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他在《海国图志》
中明确而系统阐述的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工商皆本”
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
张。
答案:A
3.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
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
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解析:“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
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源的《海国
图志》,因此选 B 项。
答案:B
4.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
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
不相及。”他指出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解析: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
“体”——政治制度。
答案:B
5.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
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
主要著作。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
顽固势力。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
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
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
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
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
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
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
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
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
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
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总结康有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3)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其“高明”在何
处? 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主张: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和制定资本主义法律,认为它是
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3)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
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民族危机加深。
基础巩固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
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
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解析: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先导人物,不可能系统认
识西方政治制度,故 A 项错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故 B
项错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可能变革封建制度,故 C 项错
误;题干中“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
土桃花源’”,这是一种资本主义代议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顽固派在攻击近代某思想家时说:“其谈治术则专主西学,欲
将中国数千年相承大经大法一扫刮绝,事事时时以师法日本为长策。”
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胡适
解析:从材料“主西学、扫清数千年儒家思想以及学习日本”等
信息,可判断为 C。
答案:C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
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
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中“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迁移洋务运动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等内容可推断是洋务运动,故选 A。
答案:A
4.1866 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
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
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
西用”的思想。
答案:A
5.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来宣传维新思想,所以选 D 项。
答案:D
6.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表明他( )
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
D.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反对兴民权,故 A 项错
误;材料张之洞强调“旧学为体”,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故 B 项正
确;材料中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反对政治变革,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故 D 项
错误。
答案:B
7.关于维新变法,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曾这样说:“主
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B.严复《天演论》
C.梁启超《变法通议》 D.魏源《海国图志》
解析: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故 A 项正确;严复《天演论》宣传人类社
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与材料主旨无
关,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 C 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
夷长技以制夷”,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
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解析:题干的主旨在于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所在,故
A 项错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开展的戊戌变法,其
结果是失败了,故 B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该材料表明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不是革命性,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康有为“不
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以及其推出的目的在于“既不惊人,自
可避祸”,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有较大影响,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9.1902 年,梁启超指出权臣于国有利有弊,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
利,以宰相为例,宰相与天子共治天下,而非天子之私人,相权之尊
类似近代之立宪国。梁启超此言旨在( )
A.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否定丞相制度的历史作用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为袁世凯掌握国家权力辩护
解析: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梁将古代宰相类比
君主立宪制的首相,是对丞相制度的肯定,故 B 项错误;梁启超认为
君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故 C 项正确;清末新
政时期袁世凯尚不具备掌握国家权力的实力,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
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
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C.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D.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耶稣教”“以太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谭嗣同也吸收了耶稣教、“以太说”等非中国
因素,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维新思想家意在对传统君主专制进行
改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
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
的仁学”,结合所学,谭嗣同意在发动变法,为变法找到合理的依据,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
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
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
材料二 欲兴民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
会等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
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50—1899 年的 567 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 40%,自然
科学占 30%,历史、地理占 10%,社会科学占 8%,宗教、哲学、文
学和艺术占 3.5%……英美国家著作……占全部译著的 85%,而日本作
品仅占 1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902—1904 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 573 篇著作的 62.2%,
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 10.7%,美国的占 6.1%。在 573 部译著中,社会
科学占 25.5%,历史和地理占 24%,自然科学占 21%,应用科学占
10.5%,哲学占 6.5%,文学占 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病”与“药”的含义,并指出梁启超的核
心思想。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有
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在向外国学习上所发生的变化。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含义:“病”指奴隶性,“药”指自由。核心思想:兴民
权,救亡图存。
(2)宣传了维新变法理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激发了国人的
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变化:学习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哲学等;日本代替
英美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
深,迫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求救国道路;日本明治
维新成功范例吸引中国人向日本学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先进
的中国人的探索。(答对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52021-04-15 01:13:05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82021-04-14 18:57:1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02021-04-14 14:47:00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02021-04-13 20:13:16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42021-04-12 16:48:37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72021-04-12 16:42:41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42021-04-12 11:15:05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32021-02-27 08:55:35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32021-02-26 22:31:00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92021-02-26 21:36:5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