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00 KB
- 2021-04-15 发布
考点4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近代中国历史证实的结论
“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思考探究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箱”“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2)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三)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
(1)文化自信的来源。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思考探究
有人认为,作家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清醒地捕捉到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2.党应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3)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
考向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中华文化蓬勃生机、迎来全面复兴的光明前景。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坚定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念,极大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我国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
【典例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样做
①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②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③才能彰显中华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
④才能增强文化硬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A.①② B.① 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有利于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①符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②符合题意。③违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属于软实力,④说法错误。
考向二 全面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典例2】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观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答案】D
考向三 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力量
1.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和表现
(1)含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来源(底气):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为什么要增强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典例3】习近平主席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启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
A.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吸收外来文化
C.不断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D.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案】D
考向四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和做法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为什么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2.党怎样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2)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
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把一般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把政治原则问题当作一般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来对待。
【典例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新闻工作者必须
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性化大众化
②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④坚持守土有责,推动多元价值社会实现统一
A.①② B.① 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
.近代以来,面对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反思我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复兴传统文化,即所谓“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观点都
①没有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②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③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④没有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崛起源自文艺复兴,正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将欧洲推向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重新踏上民族复兴之路,也正是从文化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始的。上述事实告诉我们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的变革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为了实现城乡文化同步发展,银川市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培训、送电影的“四送”活动,并积极开展文化志愿者下基层专场演出、“非遗”进农村等文化活动,将城市的优秀文化送到乡村去。银川市这样做是基于
①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财富
③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④文化能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基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②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
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某村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万元户“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但不久后,打牌赔博现象开始抬头,并愈演愈烈。于是,田地荒芜,人们无心经营管理;一些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妻离子散,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没过几年,原本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变成了贫困村。这警示我们必须
A.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B.先发展好精神文明再发展物质文明
C.物质文明是实的,精神文明是虚的
D.精神文明决定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耽的声音。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群众各种文化需求
B.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C.注重社会效益,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社会生活场景
7.《墨子》是墨家递给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上面镌刻着“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适价值,描绘着“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美好愿景。品读《墨子》
A.有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B.将体味到中国人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
C.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D.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
8.2018年5月10日,中宣部部长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责任使命,锐意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这是因为
①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②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神力作。”这告诉我们,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
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牢牢把握文化事业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如果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充斥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甚至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这些负面信息、负面能量把持了屏幕,久而久之,其现实危害可想而知。这警示我们
①要淡化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②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唱响网上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孔子学院创办以来,成就令人瞩目,成为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典范。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这体现出我们
A.对世界文化共同价值的充分尊重
B.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C.对文化塑造人生作用的深刻认识
D.对中华文化优越性的充分肯定
12.“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的时代创新,需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要回到它历史的、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契机。这启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在发展的过程中承袭传统文化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全盘西化”论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属于“守旧主义”。前者没有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后者没有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没有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①②③观点正确,④说法不准确。
2.D【解析】“正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将欧洲推向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重新踏上民族复兴之路,也正是从文化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始的”,都强调思想运动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也说明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③说法不准确。
6.B【解析】“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成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睛的声音”,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轮坤,B项入选。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合理、不合理之分,A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文艺是对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D项说法错误。
7.A【解析】《墨子》是墨家递给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展现了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8.B【解析】①③正确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符合题意。②是对文化自信的解释,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④说法不准确。
9.A【解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10.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负面信息、负面能量把持屏幕的危害,③④是其应有的警示。面对网络空间乌烟疼气、生态恶化,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