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00 KB
- 2021-04-15 发布
第二步 专题线索 把握历史脉络
微专题
4
西方思想与中国民族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成果
1
.
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成果
(1)
拜上帝教的创立: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思想,并与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
(2)
《
资政新篇
》
: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的经历,撰写了向西方学习的
《
资政新篇
》
,是中国近代首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
.
“
新思潮
”
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1)
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
(2)
主张: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将学习西方的重点放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上,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
(3)
作用:对当时的开眼看世界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3
.洋务派的思想
(1)
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侵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2)
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3)
作用: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的救亡思想成果
1
.
维新变法思想
(1)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加深。
(2)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
特点:将儒家经典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减小改革阻力。
(4)
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三民主义
(1)
来源:孙中山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受欧美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主张:
①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③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
评价:
①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促进中华民国建立和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颁布。
②
平均地权有利于抑制贫富分化,但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农民也没有获得土地。
③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命运。
(4)
发展:
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增加了明确的反帝纲领,确立了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的三大政策,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①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
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袁世凯加紧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
内容:
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
评价:
①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空前解放。
②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
对点训练
]
1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
《
劝学篇
》
,提出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
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解析:
根据材料
“
张之洞撰写的
《
劝学篇
》
,提出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
可知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新旧交杂,故选
D
项;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思想主张
“
中体西用
”
,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思想主张
“
中体西用
”
,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
B
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排除
C
项。
答案:
D
2
.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
“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
”
,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
.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
.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
D
.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中曾国藩对儒学的认识,说明当时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有理论依据的,故选
A
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矛盾是对西学的态度,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B
项;当时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
C
项;材料中体现的仍是以中学为根本,不是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排除
D
项。
答案:
A
3
.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
“
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
……
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
”
,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
(
)
A
.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
.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
.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
.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国人对西方文化排斥,故选
C
项;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可知国人反感的是洋教徒不遵从儒家礼教,排除
A
项;
“‘
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
……
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
’
,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
”
未涉及政府纵容传教士,排除
B
项;传统文化对近代化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排除
D
项。
答案:
C
4
.
“
中华民族复兴
”
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
“
民族
”
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
1917
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
“
民族复兴
”
的思想,
“
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
”
。孙中山在
“
新三民主义
”
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
“
不准弱小民族复兴
”
的观念。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
据黄兴涛等
《
民国时期
“
中华民
族复兴
”
观念之历史考察
》
等
材料二
“
中国梦
”
是百年来的
“
现代化
”
梦想
,
包含两个层次
:
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
——
财富
、
名誉
、
地位
;
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
——
大国梦
、
强国梦
。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
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
“
中国梦
”
结合在一起
,
在实现
“
中国梦
”
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
提到
“
中国梦
”
,
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
“
美国梦
”
。
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
,
“
只要努力
,
一切皆有可能
”
,
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
,
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
,
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
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
——
据程美东、张学成
《
当前
“
中国梦
”
研究评述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
“
中华民族复兴
”
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
中国梦
”
与
“
美国梦
”
的异同。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
中国梦
”
提出的意义。
答案:
(1)
背
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
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
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3)
意义: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