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2021-04-15 发布
课时作业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式”
基础巩固
1.假如你生活在 1919 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
A.从事经商活动 B.把粮食捐给前线
C.参加义务劳动 D.参加红军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1919 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
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
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 A 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A
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
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
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
问题,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
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
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
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
策,故 B 正确;A、C、D 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
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
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余粮收集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
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
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对农
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
答案:B
4.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 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
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的
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答案:B
5.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
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
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
体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解析: 本题中 C、D 两项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
建设措施。A 项说法错误。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本题选 B 项。
答案:B
6.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 1927 年到 1933 年间,高等教育招生
(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 3 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
总数 l/4 增加到了 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解析:根据材料“1927 年到 1933 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
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 B
项正确。
答案:B
7.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
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
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
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苏联
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
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
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C
8.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
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
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C.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
D.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可以推断为
斯大林模式,故 A 项错误;材料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而非新经济
政策,故 B 项错误;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的地方,又看到了其
促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走上工业化道路,故 D 项错
误。
答案:C
9.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
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
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主要是指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
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
答案:D
10.《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
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
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 5 位下降到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居世界第 88 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 B.开展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
解析: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长期用牺牲农业和轻工业
的方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人民的
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答案:A
综合创新
11.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
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
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
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
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
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
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 B 项正确。
答案:B
12.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
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
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
建立,故 A 项错误;1918 年夏到 1920 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
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 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
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
故 C 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以后,不符合时
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3.20 世纪 30 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B、C 教材有明确
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 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 则属
列宁时代。
答案:D
14.下面是 1922-1926 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
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
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解析:新经济政策在 1921 年到 1927 年执行,1929 年宣布停止,
故 1922-1926 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
期的典型政策,排除 A。材料反映 1925 年伴随社会主义工业化租让
合同有所下降,但 1922-1926 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苏联并不
排斥外来资本,故排除 B;材料中合同的总数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
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加强对苏联经济封
锁的信息,排除 D。
答案:C
15.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俄)联历史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
(俄)联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
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
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解析: “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追随理想的实验”
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实行工商业国有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在严重的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依据国情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
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实行单一的公
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
答案:A
合作探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
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
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1921 年 4 月 21 日)
材料二: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
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
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
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
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有关论述发表的时代背景。为
此,苏俄和中国政府分别实行了什么政策?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1)时代背景: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
政治危机严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提出过渡
时期总路线。政策: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
(2)打破教条,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在国家
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胆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
为后来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4-15 02:56:5811页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2021-04-15 02:56:193页
-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检测2021-04-15 02:54:066页
-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检测2021-04-15 02:52:338页
- 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2021-04-15 02:52:057页
- 2018高考英语综合能力检测试卷7套(2021-04-15 02:49:5769页
- 四年级下语文期末试题四年级下册语2021-04-15 02:49:328页
-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仓颉中学2017届2021-04-15 02:48:2210页
- 【物理】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下2021-04-15 02:48:0722页
- 【地理】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2021-04-15 02:47:0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