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00 KB
- 2021-04-15 发布
高台一中2020年春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出现学术下移现象 B.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C.官办学校逐渐消失 D.思想控制日趋加强
2. 春秋时期,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3.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包括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4.两汉时期的谶纬学说(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统治了中国近千年,一直到唐宋时期都遗存着这类思想。随着宋朝儒学的复兴,学术平民化的深入,科举制度的普及,士大夫精神的觉醒,这种思想自然退出历史舞台。这反映出.
A.儒学发展趋于理性 B.科举制成为儒学专利
C.唐宋儒学复兴成功 D.唐宋儒学地位独尊
5.有人形象地将古代中国两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不同进行这样的比喻:面对敌人飞机的轰炸,甲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并了解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乙则会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据此可推知:乙最有可能是
A.韩愈 B.程颢 C.陆九渊 D.朱熹
6.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①处填写正确的是
A.“反省内心”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7.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这说明戏曲
A.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
C.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8.“帕特农建筑家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和感触出发,灌注生机于冰冷的大理石中。”该评价反映出帕特农神庙
A.建筑艺术高超 B.彰显民主理念 C.凸显美学价值 D.蕴含人文精神
9. 在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是指
A.解除人的精神枷锁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大力张扬人的个性 D.构建民主法制社会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奠定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社会契约学说 C.生物进化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
11.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的著作是
A.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D.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2. 某物理学理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这一物理学理论是
A. 量子论 B.相对论 C.经典力学理论 D.电磁感应理论
13. 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鲁迅具有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 B. 外国资本主义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结合
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14. 1900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又积数千年之沉疴,合四百兆之痼疾,盘踞膏肓,命在旦夕者也。非去其病:则一切调摄滋补荣卫之术,皆无所用。故破坏之药,遂成为今日第一要件。”这反映出梁启超
A.仍对清廷保有幻想 B.启迪民众民族意识
C.推崇君主立宪政体 D.呈现革命反清倾向
15. 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的思想文化、文学革命运动是
A. 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6.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贯穿其中的主题是
A.思想启蒙 B.救亡图存 C.民主自强 D.变法图强
17.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些文章和观点
A.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为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C.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 D.促使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賦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我党
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解放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C.正确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D.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
A.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 D.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20.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学上创作出“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以及《暴风骤雨》等一批精品长篇小说;艺术上涌现出电影《红色娘子军》、话剧《茶馆》豫剧<朝阳沟》以及油画《开国大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批佳作。这一盛况的出现得益于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矛盾文学奖”的设立
C.邓小平“二为”方向的提出 D.党的文艺政策的保障
2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22.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分封制
23.《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24.“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A.皇权至上 B.皇权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25.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太尉
26.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2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28.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29.如下表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反复无常 B.古代王朝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C.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30.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
C.专制主义的强化 D.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
3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32.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阁臣拥有决策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33.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34.汉武帝时中央出现“内朝”、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明朝产生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官制的演变从本质上反映了
A.权力运行相互制衡 B.决策机构精简高效
C.中央机构变化无常 D.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35.“(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商业贸易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的形成 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3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有一半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起因多是作战失利。为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材料表明( )
A.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是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直接民主影响民主政治的品质 D.雅典民主是公正无私的
37.“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38.“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罗马法中有所体现。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皇帝颁布了新法令。这个“新法令”( )
A.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B.注重调解各民族间的矛盾
C.产生于公元前509年前后 D.一出现便取代了原公民法
39.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40.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得到汉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 )
A.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B.罗马法更强调公平和正义
C.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D.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二、非选择题(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
41.(14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 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8分)
(2) 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立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2) 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8分)
43.(14分)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7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7分)
试卷类型
选择题号
选择答案
单/多选
满分
子科目
漏选得分-单
漏选得分-非单
A
001
A
单选
1.5
0
0
无
A
002
A
单选
1.5
0
0
无
A
003
B
单选
1.5
0
0
无
A
004
A
单选
1.5
0
0
无
A
005
C
单选
1.5
0
0
无
A
006
C
单选
1.5
0
0
无
A
007
D
单选
1.5
0
0
无
A
008
D
单选
1.5
0
0
无
A
009
D
单选
1.5
0
0
无
A
010
A
单选
1.5
0
0
无
A
011
C
单选
1.5
0
0
无
A
012
B
单选
1.5
0
0
无
A
013
D
单选
1.5
0
0
无
A
014
D
单选
1.5
0
0
无
A
015
C
单选
1.5
0
0
无
A
016
B
单选
1.5
0
0
无
A
017
B
单选
1.5
0
0
无
A
018
C
单选
1.5
0
0
无
A
019
C
单选
1.5
0
0
无
A
020
D
单选
1.5
0
0
无
A
021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2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3
C
单选
1.5
0
0
无
A
024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5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6
C
单选
1.5
0
0
无
A
027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8
B
单选
1.5
0
0
无
A
029
C
单选
1.5
0
0
无
A
030
D
单选
1.5
0
0
无
A
031
D
单选
1.5
0
0
无
A
032
C
单选
1.5
0
0
无
A
033
C
单选
1.5
0
0
无
A
034
D
单选
1.5
0
0
无
A
035
D
单选
1.5
0
0
无
A
036
C
单选
1.5
0
0
无
A
037
B
单选
1.5
0
0
无
A
038
A
单选
1.5
0
0
无
A
039
C
单选
1.5
0
0
无
A
040
B
单选
1.5
0
0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