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2021-04-15 发布
一、选择题
1.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A。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均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2.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 163.4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更是取得显著提升,故B项正确。
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A。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模范”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时间不符,
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材料强调社会主义成分优势地位的加强,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
5.(2020·台州中学模拟)1959年某部门根据新中国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中国已经具备了“超英赶美”的实力
答案:A
6.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解析:选D。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D项。
7.下图为中国某一时期画家创作的一幅宣传漫画。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到了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C.表明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地位
D.注重于表达一个故事内涵
解析:选B。图片信息表明工业化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的倾向,“高指标”“浮夸风”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政治领域的“左”倾错误有关,故选B项。
8.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
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
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程度提高,人民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认识不足,所以才会导致出现避免“充公”的现象,故D项正确。
9.下图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化大革命”发动
解析:选C。国民经济恢复是1949年到1952年,“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与本题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大跃进”是1958年,
国民经济调整是1960年到1965年,故C项正确;“文化大革命”发动是196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 )
年份
基本建设总额
国家预算内投资
国家预算外投资
生产性建设
非生产性建设
1960
384.1亿元
297.1亿元
87亿元
331.9亿元
52.2亿元
1961
123.3亿元
89.8亿元
33.6亿元
105.1亿元
18.3亿元
1962
67.6亿元
56.6亿元
11亿元
58.5亿元
9.1亿元
A.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B.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
C.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解析:选C。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比例失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经济被严重破坏,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基建总额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出现困难,压缩投资意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 )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 000
5 876.0
29.4
1959
17 000
6 740.5
39.7
1960
14 350
5 105.0
35
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
B.中国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牺牲
C.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B。观察图表中数字变化,可知从1958年至196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但国家收购粮食所占比重始终很大,这说明国家牺牲了农民利益,发展工业,故选B。
12.(2020·台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是1953~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时期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他
1953~1957年
7.1
6.4
36.2
50.3
1958~1962年
11.3
6.4
54.0
28.3
1963~1965年
17.6
3.9
45.9
32.6
1966~1970年
10.7
4.4
51.1
33.8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影响
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
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
D.“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
解析:选D。1953~1957年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农业比重少,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需要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8~1962年重工业比重继续增长,轻工业徘徊不前,反映了1958年国家开展“大跃进”,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左”倾错误的结果,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3~1965年重工业比重下滑,农业和其他部门增加,反映了“八字方针”对农轻重的投资比例的调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6~1970年轻工业投资比重有一定增加,并不能说明“文化大革命”对轻工业没有影响,相反,“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了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内地流传的歌谣: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 1978~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当时推行的什么政策或运动有关?为什么二者都出现了“全民”参与的情况?
(2)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信吗?请阐述理由。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歌谣“50年代全民炼钢”可知是“大跃进”运动,依据“80年代全民经商”可知与改革开放有关;第二小问原因,前者从当时国家经济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角度回答,后者从国家政策、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可以判断不可信,理由结合图片中“1958年”,从“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三数轴中“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结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政策:“全民炼钢”与“大跃进”运动有关。“全民经商”与改革开放政策有关。
“全民炼钢”原因: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全民经商”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思想的解放;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
(2)不可信。
理由:“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数据不符合事实。
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农业科技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
14.(2020·嘉兴模拟)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0日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解析:(1)材料一的大致意思就是说,以前想好好发展实业而没有条件,现在民国政府已经成立了,所以要抓住这个时间好好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意思概括核心观点即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还应该考虑到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引起的国人的反应及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2)由材料二中的“(1)”可以看出,我们的建设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由“(2)”可以看出,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在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由材料总体得出,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改造,都是政府主导下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的结果。评价“一五”计划,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成绩,就是使工业化进展迅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要看到不足,就是存在过急、过快的现象,对以后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答案:(1)核心观点:共和政府成立,产业革命正逢其时。
原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
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答出三点即可)
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