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1-04-15 发布
www.ks5u.com
第三节 城镇化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能够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城市化的利弊。(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了解中国新城镇化发展道路,掌握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
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
3.衡量标志
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4.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5.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6.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
①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②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③交通拥堵问题
④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落后、犯罪率上升等
[特别提醒] 城镇化的标志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图表点拨] 教材第45页图232,该图展示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2)1975年以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20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
(3)从总体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高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40%左右。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显著
国家类型
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出现大城市带,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
2.郊区化、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1)郊区化: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
(2)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特别提醒] 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不是城镇化的衰退,而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当前发展中国家城镇郊区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图表点拨] 1.教材第48页图236,该图展示出:
(1)高度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2)中等城镇化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以及非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3)初步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4)未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洋中的部分岛屿上。2.教材第48页表231,该表展示出: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及发展趋势:(1)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都在上升;(2)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所有地区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南美洲,非洲城镇化率最低。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发展背景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低,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2.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3.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就越发达。 ( )
2.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 )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增长速度快。 ( )
4.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镇化水平较低。 ( )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②城镇人口向郊区转移,城镇人口比重降低 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高于发达国家 ④大城市不断涌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提示:1.× 这种说法太绝对。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明显出现了过度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2.×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3.× 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4.×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使城镇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5.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其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及其过程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 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来形容我国现在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问题1 (区域认知)与1985年相比,2000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到2000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1985年的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问题2 (区域认知)镇江、无锡、杭州自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985年时,镇江只是小城市,而2000年时发展成了大城市;无锡和杭州在1985年时是大城市,到2000年都发展成了特大城市。城市人口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
问题3 (综合思维)“身在城市,心系乡村”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提示: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城市建设落后,使城市的居民向往在乡村居住。
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加强绿化管理等。
问题4 (综合思维)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1)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3)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城镇化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镇化产生的影响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有利于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更新居民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城镇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
表现
原因
整治措施
资源问题
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城镇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城镇人口激增,用水量增加
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
①生活燃煤排放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修建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各种噪音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修建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镇道路建设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镇道路
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住房、种族歧视、社会争端等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另外,对城镇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也是解决当今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重要举措。
1.下图为某城镇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镇发展现象是( )
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C.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镇工业生产水平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镇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城镇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慢
(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项正确。A、B、D项无法从图中直接观察出来。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郊区种植的作物由水稻变为花卉和蔬菜,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城市发展对交通要求高,城镇化不会使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B项错误;城镇的发展使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城镇人口快速增长,C项错误;城镇化使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D项错误。]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材料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对于城镇化可以说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中国的城镇化恰如一个“早熟的儿童”。尽管中国的城镇化战略清晰而坚定,但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时间紧迫和世界局势复杂,中国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这一历史必经阶段的。
材料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说城镇化过程中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
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
提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城镇化水平是和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以说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国家城镇化率虽然接近发达国家,但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城镇“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是一种“超前城镇化”,因此可以说是个“早产的孩子”。
问题2 (综合思维)由材料二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何不同?
提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增长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从197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总量已超过发达国家。
问题3 (综合思维)中国的城镇化有何特点?
提示: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图所示: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或加速阶段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慢
快
发展水平
高,多在70%以上
低(30%~40%)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发展结果
①一些大城镇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②出现大城市带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镇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
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滞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3.中国城镇化特点
[特别提醒] 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市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2.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50~1970年城镇化速度最慢的是英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英美两国
D.美国比英国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
(2)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环境质量 D.资源状况
(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1850~1970年城镇化最慢的是中国,故A错误; 英国先于美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故B项错误;1970年以后,
中国城镇化水平折线斜率远大于英美两国,因此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英美两国,故C项正确;美国比英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故D项错误。第(2)题,英国、美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因此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思维: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逆城镇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些大城市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中小城镇和乡村,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逆城镇化是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再城镇化是由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由郊区或农村向市中心区回流的现象。
下图为城镇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城镇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B.再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城镇化
C.城镇化—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再城镇化
D.郊区城镇化—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2)中心城镇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
A.城镇化 B.郊区化
C.逆城镇化 D.再城镇化
(1)A (2)C [第(1)题,图中显示,第一阶段郊外地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则为城镇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加趋缓,同时郊外地区人口增加较多,
则是郊区城镇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都市圈整体人口减少,则为逆城镇化阶段;最后,中心城镇人口又逐渐增加,为再城镇化阶段。第(2)题,图中中心城镇曲线与0坐标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一个交点是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此时中心城镇人口持续减少,整个都市圈人口还在减少,说明处于逆城镇化阶段。]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城镇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变化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对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等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题组1 城镇化及其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
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镇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郊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镇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第2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区交通拥堵等。]
题组2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联合国人口报告显示,全球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还在不断加速。数据显示,1950年,全球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0%,2014年为54%,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66%。下图示意1990年、2014年和2050年全球各大洲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1990年至2014年,世界各地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环境稳定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社会福利完善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4.下列有关图中各大洲和地区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城镇化速度快,并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
B.北美是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原因是人口总数最少
C.非洲城镇化水平低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地形崎岖
D.拉丁美洲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B 4.A [第3题,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而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故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城镇化速度快,处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A正确;北美是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B错误;非洲城镇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C错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D错误。]
题组3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
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下图示意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差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读图,完成5~6题。
注:半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
5.影响半城镇化率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第二产业比重
C.户籍政策 D.城乡差异
6.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活成本低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环境优美 ④收入水平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D 6.B [第5题,在我国,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乡村相比,城镇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城乡之间差异越大,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就越多,半城镇化率就越高,所以D项正确。第6题,甲地半城镇化率高,说明该地外来人口多,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所以B项正确。]
教材P44问题
提示:2017年和2007年相比,合肥市的城镇用地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有:(1)资源问题,如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2)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3)交通拥堵问题;(4)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等。
教材P47活动
提示:参考P57知识梳理一、6分析
教材P51活动
提示:参考P60探究点2中的归纳提升
教材P52活动
提示:略。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学年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2021-04-15 00:47:0017页
- 精选高中生20XX新学期学习计划2021-04-15 00:46:556页
-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课时作业5含2021-04-15 00:46:407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4单元 内忧外患2021-04-15 00:45:104页
- 高中物理第4章电磁波及其应用4赫兹2021-04-15 00:44:402页
-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测试(2)(2021-04-15 00:42:508页
-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钴鉧潭西小2021-04-15 00:41:114页
- 2020高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优秀的讲2021-04-15 00:40:2611页
- 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中人教版选修12021-04-15 00:40:2310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2021-04-15 00:39:5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