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 MB
- 2021-04-14 发布
模块四
选修模块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8
年课标全国
Ⅰ
汉武帝年号制改革
(
日
)
宫崎市定
《
中国史
》
等
比较类、意义类
(1)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的史学著作
2018
年课标全国
Ⅱ
1977
~
1981
年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
郭德宏等主编
《
中华人
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
2018
年课标全国
Ⅲ
湖南地方治安改革
韩延龙等
《
中国近代警察史
》
原因类、比较类
2017
年课标全国
Ⅰ
20
世纪
80
年代
的工资改革
庄启东等
《
中华人民
共和国工资史稿
》
特点类、作用
(
意义
)
类
(2)
从考查内容看,全是中国史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领域
2017
年课标全国
Ⅱ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梁启超
《
戊戌政变记
》
原因类、启示类
2017
年课标全国
Ⅲ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
隋书
》
特点类、作用
(
意义
)
类
2016
年课标全国
Ⅰ
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
唐长孺
《
魏晋南北朝
隋唐史三论
》
内容类、作用类
2016
年课标全国
Ⅱ
晚清政府编练
新军的改革
《
清史稿
》
特点类、影响类
(3)
从问题设计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2016
年课标全国
Ⅲ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吕思勉
《
魏晋南北朝
史
》
内容类、意义类
2015
年课标全国
Ⅰ
唐代的币制改革
彭信威
《
中国货币史
》
内容类、作用
(
意义
)
类
2015
年课标全国
Ⅱ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
黄惠贤等
《
中国俸禄制度史
》
原因类、作用
(
影响
)
类
2014
年课标全国
Ⅰ
魏晋的法律改革
张晋藩主编
《
中国法制通史
》
特点类、作用
(
影响
)
类
(4)
从设问视角看,多采用比较类、原因类、内容类、作用类,注重对学生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5)
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
2014
年课标全国
Ⅱ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赵冈
《
中国历史上生
态环境之变迁
》
背景类、作用
(
影响
)
类
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表现
经济
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政治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表现
思想
文化
教育: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洛阳
公元
493
年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侵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移风
易俗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