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0 KB
- 2021-04-14 发布
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体现了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作为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西周受封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有
①镇守疆土
②制定礼乐
③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制定礼乐属于周王维护统治的措施,不是诸侯对于天子的义务,故②错误,其他均是诸侯对于天子承担的义务,选择D符合题意。
3.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4.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皇帝任命
C. 地方推荐
D. 考试选拔
【答案】B
【解析】秦朝的长官由皇帝任免,B正确;A是分封制;C属于察举制;D属于科举制。
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秦朝统一后推行的是郡县制,故B正确;A是西周时期实行;C是西汉初期实行;D是元朝实行。
6.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实现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因为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增加税收是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排除A。推恩令表面上恩泽贵族,实质是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实现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
7.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示的中央机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答案为B;ACD的中央机构不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
8.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
②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 元世祖
B. 明太祖
C. 明神宗
D. 明成祖
【答案】B
【解析】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10.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 内阁
B. 三司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内阁作为中枢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正确;B是宋朝设立,负责财政大权;C是负责军事;D是清朝时期设立。
1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 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
B. 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
C. 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D. 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
【答案】C
【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项正确。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B项错误。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2.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殖民扩张,战争频仍
B.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C. 君主专制,人民无权
D.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指示可知,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希腊形成了城邦国家,而城邦的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并且各邦独立自治,殖民扩张,战争频仍不是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而不是君主专制,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并且各邦独立自治,而不是人民主权,古希腊城邦中有些城邦实行专制体制,故D选项错误。
13. 下列关于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新形式
B. 有利于调动每位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 城邦内每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D. 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
【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排除。
14.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陪审法庭 C. 500人会议 D. 公民大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故D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是军事机构,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错误;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也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故B项错误;500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公民大会闭会时期,负责大分城邦事务,故C项错误。
15.下面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间接民主 B. 轮番而治 C. 贵族执政 D. 直接民主
【答案】D
【解析】漫画反映的内容是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决定结果,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由公民投票决定而非选民代表投票决定,不属于间接民主,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雅典统治阶级除了贵族之外,还有工商业者和平民,漫画不能反映属于贵族执政,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原因: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将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4)原因: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使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解析】(1)根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恢复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用,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和转运使,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加强对武将的控制,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将兵权收归中央;地方的精装士兵编入禁军入驻京师,定期更换将领守卫京师。
(3)不同,根据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而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的一部分,唐朝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领土地域面积扩大,以往的地方制度无法管辖更多不同民族,无法满足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原因,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西北军务,即西北少数民族发生叛乱,为镇压边疆叛乱而设置的军机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52年到公元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三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答案】(1)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2)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完善:《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得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3)重要影响: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成文法的形式、贵族与平民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本题根据材料一“铸造十二块铜牌”、材料二“《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法律形式、法律适用范围、《民法大全》的意义等方面简述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本题根据材料三“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近代西方法律渊源、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等方面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再从法律性质、阶级与性别不平等等方面回答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