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14 KB
- 2021-04-14 发布
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培优指南】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
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
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
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
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 4 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
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
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
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
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
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典例 1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
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
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www.jtyhjy.com)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好
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 1.01 好
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典例 2 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
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培优指南】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
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
地区。
(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
影响
因素
实例 成因分析
海陆
分布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地形
起伏好教育云平台
(www.jtyhjy.com)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
原带
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南美大陆西岸 3°S~30°S 之间狭长
的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
海洋水汽)
河流、地
下水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三江平原沼泽 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
典例 3 如图为 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
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 424 m,距海约 180 km。读图,完成下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对点增分集训
一、选择题
兰新高铁,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于 2014 年 12 月 26 日全线开通运营,兰
新高铁的修建在压缩城市间时空距离,提升我国西北地区旅游交通可达性,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
意义,下表是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市最短到达时间(单位:分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旅行时间缩短比重最大的是( )
A.兰州一海东段 B.海东一西宁段
C.嘉峪关一哈密段 D.兰州一乌鲁木齐段
2.在兰新高铁沿线难以欣赏到的旅游景观是( )
A.冰山雪域 B.大漠孤烟
C.雨中茶园 D.草原羊群
3.兰新高铁开通对于沿线旅游收入增长带动最大的可能是( )
A.兰州 B.西宁
C.海东 D.吐鲁番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
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4.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5.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000~3000 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天山冰川集中分布在海拔( )
A.2700-3700 m 之间 B.3700 - 4700 m 之间
C.4700-5700 m 之间 D.5700-6700 m 之间
7.影响天山不同海拔冰川数量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相对高度 B.山地降水 C.距海远近 D.山地坡向
8.近 50 年来,天山冰川数量减少了 965 条,主要是因为(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大气温度升高 B.大气降水减少
C.耕地面积扩大 D.生态破坏加剧
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图 1 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
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图 2 为祁连山
地“阴阳脸”图片,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地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读图回答下列各
题。
9.关于图 1 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B.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
C.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
D.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0.造成祁连山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
A.“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C.“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D.“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
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
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处的海拔是( )
A.1200 米左右 B.1300 米左右 C.1800 米 D.2400 米
12.太白山 3500~3700 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13.太白山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北坡多的气候因素是( )
①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
②北坡为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③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④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热量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短尾猴,也称红面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主要栖于原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食性
较杂,既取食野果、嫩叶、竹笋。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
的差异。其喜食嫩叶、花芽和野果,近年来,黄山地区人们种植茶园、薪材需求及道路建设等活动对短尾
猴的栖息地产生较大影响。下左图虚线内为我国短尾猴主要栖息地分布范围,下右图为黄山短尾猴各季节
(其中 1、2、3、4 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
(1)据材料推测短尾猴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特征及除喜食食物外的主要生活习性。
(2)据上右图说明春季与冬季相比,黄山短尾猴活动范围的差异及原因。
(3)说明协调黄山地区人类活动与短尾猴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丝猴群常年栖息于海拔 1500~3500 m 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
等,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目前全世界金丝猴有 6 种,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
其余 4 种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历史时期金丝猴一直生活在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曾经在我国广泛分
布,而如今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已经大为萎缩,主要呈碎片状零星分布在六片狭窄区域。在横断山区,金丝
猴是仅次于国宝大熊猫的明星物种,但是横断山脉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下图为 5 种金丝猴
分布示意图。
(1)描述我国不同种类金丝猴的分布差异。
(2)说明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
(3)分析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
(4)请从个人和政府任选一个角度,为保护金丝猴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与解析
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例 1
【解析】第(1)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
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
地下生物量。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
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
【答案】(1)A (2)D (3)D
典例 2
【解析】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
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
理条件。
【答案】B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典例 3
【解析】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 45°
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 A、B 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
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 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
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 项错误。
【答案】C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对点增分集训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兰州—海东段高铁开通前用时 124 分钟,高铁开通后用时 41 分钟,缩短比重=
缩短时间/开通前所用时间,可算出缩短比重为 66%;海东—西宁段开通前用时 38 分钟,开通后用时 35
分钟,缩短比重为 7%;同样方法可算出嘉峪关一哈密段缩短比重为 45% ;兰州一乌鲁木齐段缩短比重为
40%,缩短比重最大的是兰州—海东段,A 正确。
2.兰新高铁沿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荒漠带和温带草原带;沿线山地海拔高,可以有雪山
冰川景观;茶树属于亚热带树种,兰新高铁沿线难以见到,C 正确。
3.高铁缩短了城市间交通时间,对于距离东部客源市场较远的地区且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带动作用
较强,吐鲁番旅游资源条件较好,高铁带动作用较强,D 正确。
【答案】
1.A
2.C
3.D
【解析】
4.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 4000m 左右,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部某山地基带应为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海拔 4000 米应
为高山草甸,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5.读图可知:在 2000-3000 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
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
累。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答案】
4.A
5.C
【解析】
6.读图可知,从 3700 - 4700 m,冰川面积累计百分比从 20%左右上升到 80%左右,也就是 3700 - 4700 m
之间冰川占天山冰川的 60%左右,天山冰川集中分布在海拔 3700 - 4700 m 之间,B 正确。
7.天山冰川数量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故相对高度影响小,与山地坡向关系不大,AD 错误。天山
受西风影响,山腰降水丰富,与冰川主要分布位置一致,故山地降水影响天山不同海拔冰川数量和规模的
主要因素,B 正确。天山地区距海远近相差不大,C 错误。
8.天山冰川数量减少主要受气温影响较大,大气降水减少的影响较小,耕地面积扩大和生态破坏加剧对冰
川数量变化没有直接影响,A 正确。
【答案】
6.B
7.B
8.A
【解析】
9.图示区域居于内陆,降水少,山地起伏大。故推测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最可能位于较为平坦且水分条件
较好的冲积扇边缘,最可能根据图示信息及指向标,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大体呈东西走向,A 正确;山麓
地带沙砾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B 错;该地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属内流河,C 错;古诗“不望
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描述的是祁连山的变化,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错。据此分
析选 A。
10.根据图示及文字材料可知,图中“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 D 正确;“阳脸”为阳坡,光照
充足;坡度陡缓与阴坡、阳坡无关;阳坡是草地、阴脸是森林,阳坡并不比阴坡降水丰富。据此分析选 D。
【答案】
9.A
10.D
【解析】
11.图中左侧纵坐标表示物种丰富度,横坐标表示海拔,先在图中找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点,然后向下做
垂线,与横坐标有一交点,交点的数值为 1300 米,说明 1300 米处物种丰富度最高。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12.由图可知,在太白山 3500~ 3700 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 0,说明在该海拔高度范围内没有
冰川存在,A 错误;此海拔高度范围对应的坡面面积较小,B 错误;而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山坡是迎风坡还是
背风坡,C 错误。海拔较高,说明此段海拔高度上坡度较陡,导致此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坡地
面积小,海拔高气温低,水热条件差造成的,D 正确。故选 D。
13.太白山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北坡多的气候因素是可从南坡角度分析,也可从北坡角度分析;从南
坡的角度来分析,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①正确;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
雨,降水丰富,③正确;从北坡角度分析,北坡为阴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光热条件较差,④错误;北坡
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错误。①③正确,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答案】
11.B
12.D
13.C
14.
【解析】(1)短尾猴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特征结合材料“主要栖于原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和
左图来推测,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川西高原以东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多分布于中低山山地
森林地区。结合右图可看出短尾猴夏季分布海拔高、冬季分布海拔低可推测出短尾猴喜温暖、不耐热、不
耐寒,且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中。
(2)右图中1 代表春季,4 代表冬季,图中 4 所示黄山短尾猴栖息地活动范围小且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
区(600~900 米),位于常绿阔叶林带。因此该季节是冬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低、植被茂密食物更丰
富气温更适宜地区活动。可看出春季分布的海拔更高,活动范围更大;春季时气温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逐渐
回升,嫩芽、花芽等自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出现。但春季嫩叶、花芽生物量比较小,因此短尾猴需要在较
大范围内寻找食物,致使短尾猴活动的范围更大了。
(3)短尾猴栖息地主要在山地森林区,保护的主要途径可从合理规划、保护林区、建生态廊道、加强宣传、
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来回答。如合理规划各项人类活动,限制人类破坏其栖息地,人类活动尽可能避开短
尾猴栖息地以免造成污染破坏;解决当地能源问题,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沼气等能源使用,减少
砍伐森林植被,满足当地能源需求;道路建设应避开栖息地区域,避免造成动物死亡,无法避开时,要建
设动物穿越的生态廊道,减少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等。
【答案】(1)分布特征:大致分布在秦岭以南,川西高原以东,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多分布
于中低山山地森林地区。
生活习性:喜温暖、不耐热、不耐寒;喜生活在山地森林中。
(2)范围差异:分布的海拔更高,活动范围变大。
原因:春季时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气温逐渐回升,嫩芽、花芽等自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出现。但嫩叶、花芽
生物量比较小,致使短尾猴活动的范围更大了。
(3)合理规划各项人类活动,尽可能避开短尾猴栖息地;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沼气等能源使用,
减少砍伐森林植被(或对栖息地的破坏);道路建设应避开栖息地区域,无法避开时,要建设动物穿越的
生态廊道;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等。
15.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
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
于贵州省的东北部。
(2)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和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分析。横断山区山河纵
列分布,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
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柄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
敏感,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
(3)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
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身上的
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
(4)从政府角度看,一方面从宏观上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
数量较少的金丝猴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加强整治,避免人类的猎杀;完善保护金丝猴的法律法规;实行生
态移民,使居民远离核心保护区。从个人角度看,可从个人参与活动、自身做起、勇于斗争和减少市场需
求。如积极参与保护金丝猴的各种宣传活动;从自身做起,不猎杀金丝猴;勇于同破坏金丝猴生存环境以
及猎杀金丝猴的行为做斗争;不使用由金丝猴皮毛制成的生活用品。
【答案】(1)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
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
(2)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
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柄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
极其敏感(或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
(3)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
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且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
(4)政府: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对数量较少的金丝猴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加强整治,
避免人类的猎杀;完善保护金丝猴的法律法规;实行生态移民,使居民远离核心保护区。
(或个人:积极参与保护金丝猴的各种宣传活动;从自身做起,不猎杀金丝猴;勇于同破坏金丝猴生存环
境以及猎杀金丝猴的行为做斗争;不使用由金丝猴皮毛制成的生活用品。)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19:53:155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14 17:58:5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4 17:22:00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4-13 22:14:4212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3 19:47:281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4-12 14:22:4665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2021-02-26 21:37:41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2-26 21:31:103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30:50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