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8.00 KB
- 2021-04-14 发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2013·天津卷·6 题)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漫画《坚持原则》讽刺一些人一味地
坚持原则,忽视了从具体条件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亡羊无法补牢,C 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 C。
2.(2013·北京卷·27 题)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
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B。
考查规律的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
导致没学到东西,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选项 B 符合题意;事物不存在矛
盾,是错误的表述,排除 A;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 选项错误;D 选项与
题意无关。
3.(2013·广东卷·34 题)图 5 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一般难度较大。但这题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因为
②错误,规律不能改变;③错误,辩证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所以正确答
案是 B。
4.(2013·新课标Ⅰ卷·21 题)2012 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
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
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此题材料和考查内容(意识的能动性)均为近年常考点, 1 选项因果颠倒,应该是意识具
有能动性所以才能反映事物本质。3 属于典型错误。答案为 C。
5.(2013·山东卷·24 题)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
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
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
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
精神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A 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联系是客观
的,人不能随意隔断事物之间的联系,C 表述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才具有
指导作用,D 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故选 B。
6.(2013·新课标全国 II·23 题)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
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
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①错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②正确,意识形式
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③错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正确,
意识的形成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7.(2013·重庆卷 9 题)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
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
“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C。
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 A 不选,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
性特征,文学创作并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故 B 不选;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
能动性,莫言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故事融会在一起,并不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D 不选,C 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C。
8.(2013·广东卷·34 题)图 5 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一般难度较大。但这题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因为
②错误,规律不能改变;③错误,辩证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所以正确答
案是 B。
9.(2013·广东卷·35 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
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
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B。
首先排除 D,矛盾不能消除。再看材料中最后一句设问,是要分析团队成功的原因。那么从
材料中能提取到的关于团队的信息是“利用……,开发……,做成的材料……”,据此排除
掉 A 深化认识、C 发挥意识目的性,材料没有体现。只有 B 讲到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与
材料相符合,所以选 B。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务必要抓住材料进行分析,如果对材料进行延
伸,则很有可能错选。
10.(2013·天津卷·8 题)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
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
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思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依据图一,书
中作者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理解为菜刀,并把图一称为‘刹肉图”,研究者结合图二、图三,
把古人所拿东西理解为中国古伞,从而把图一称为“烤肉图”,这表明,虽然对同一事物的
理解可以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同一对象的认知,真理只有一个,B 选项正确;A、C、
D 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不选。故答案选 B。
11.(2013·新课标全国 II·20 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
社会变革;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
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实践决定认识,①错误;材料中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化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②正确;认识的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③错误;材
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④正确。
12.(2013·四川卷·7 题)观察图 1,下列对漫画蕴涵 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①错。③错的更离谱,不解释。
13.(2013·四川卷·8 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
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4.(2013·安徽卷·4 题)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
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家庭经营调整过程的认识。针对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难题,国家及时强调应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发挥家庭农场主体作用。这说明在实践的基础的
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前的经营方式是适合当时的实际情
况,不能说谬误,②错;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而不是认识,③错;故
答案:B。
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5.(2013·北京卷·26 题)图 10 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地指导实践
D。
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漫画宫意的能力,注意漫画的文字:几十人再多也拉
不动影子,本题适合利用排除法,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这是表述不确切,主
观认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有时候会是错误的反映,选项 B 不正确;漫画发挥了集体力量,
但是并没有拉动影子,所以不够说服力说明 C 选项,A 选项与题意无关,认识有符合实际的
正确的认识,但也有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只有正确的认识符合才能
指导实践,漫画要拉切影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16.(2013·山东卷·23 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
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梦想属于意识的范畴,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的脚步,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ABD 都在强调意
识的作用。故选 C。
17.(2013·浙江卷·29 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
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
为( )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科学家对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认识过程,反
映了认识具有有限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
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①③,②④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实践活动。
18.(2013·新课标Ⅰ卷·39 题)(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 年 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
NBA,BBS,GDP,UFO 等 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
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
化的需要。”
…….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
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 分)
(2)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
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
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
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
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新课标文综政治 39 题从 2010 年开始就形成了固定的命题模式,哲学与文化知识的综合材料
题。特别是今年的第(1)问和 2010 年课标卷的第(2)问对“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
的认识如出一辙。答案也是开放式的,其实这就是个辩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国新课标第(3)问已经连续 4 年出方法论的题,分值都不大,侧重应用。今年高考新课
标哲学问答题最难的就是让我们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是个观
点评析题,考生答题时不太注意结合问题本身去论证这个观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的特点,认识论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等。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政治全国版一轮习题:第45练2021-04-14 20:05:574页
- 2021高考政治(江苏专用)一轮课件:专题2021-04-14 20:00:5022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基础回扣练2021-04-14 19:59:345页
- 专题02 多变的价格-2019年高考政治2021-04-14 19:55:0716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拟高考人2021-04-14 19:50:487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021-04-14 19:48:568页
-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文化传承与创新2021-04-14 19:42:4814页
- 广东省深大附中2016年高考政治二轮2021-04-14 19:38:3413页
- 2021高考政治全国版一轮习题:第11练2021-04-14 19:37:523页
- 浙江省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前仿2021-04-14 19:26:5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