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14 发布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
A. 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表里
C. 宗法制与礼乐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 周文化稳定性与延续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的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差异;C项礼乐制度材料未体现出来;D项说法错误,西周文化在后代王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ACD三项均错。从材料“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政治表现。故选B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常考的部分。宗法制的核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等都需要掌握。
2.《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秦首创皇帝制度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皇权独尊和至高无上。材料正是其表现,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首创皇帝制度,B
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属于专制,不是与民共享,C错误;“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可知是秦朝以前人们可以使用,而非秦朝时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提取,材料中“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可知答案。
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继承周朝的分封制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D. 汉武帝的“附益之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看出,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把诸侯国的土地层层分封,削弱诸侯的实力。A项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是在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D项是汉武帝实行的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
点评:汉初实行君被国并行制,后来带来严重的王国问题,引起了七国之乱,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汉初几代皇帝都想着削藩,贾谊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向汉文帝提出的这种策略,后被汉武帝采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公九卿制
4.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 减少决策失误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能够体现唐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专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唐代三省六部体制客观上所起的作用而非统治者的主观目的,D项与分割相权无关,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5.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A. 冲破门第,品德至上
B. 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C.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D. 政府主导,程序规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至上”,排除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排除B。隋唐科举制度主要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公平竞争,故C项正确。隋唐科举制和起以前的选官制度等都由政府主导,选拔人才有一定的程序,排除D。
6.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 通判
B. 枢密使
C. 三司使
D. 转运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专门设置通判去监督知州,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通判能够监督知州,具有监督知州的资格,所以“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的北宋官员应该就是通判,故答案选A。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排除B;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排除C;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判
【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7.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说的是皇帝负担重,原因在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失去宰相的辅助必然政务负担很重。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D。他的劳累生活是因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结果,故排除A。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故C与材料无关,排除C。
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
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 军机处设立者雍正帝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BC正确,A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