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 MB
- 2021-04-14 发布
元素周期表
第二轮复习
►
探究点一 碳 硅
核外电子数
【
知识梳理
】
一、碳、硅比较
1
.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在
1869
年由俄国化学家
________
绘制完成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演变为
现在的常用形式。
2
.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
________
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称之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门捷列夫
周期表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短
2
8
8
长
18
18
32
不完全
26
短周期元素与长周期元素
7
7
8
、
9
、
10
18
【
要点深化
】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1
.同主族、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1)
位于过渡元素左侧的主族元素,即
ⅠA
、
ⅡA
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上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2)
位于过渡元素右侧的主族元素,即
ⅢA
~
ⅦA
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下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种数。例如,氯和溴的原子序数之差为:
35
-
17
=
18(
溴所在第四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
)
。
2
.同周期
ⅡA
族和
ⅢA
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第二、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
1
;
第四、五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
11
;
第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
25
。
二、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方法
1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
3(
小于
8)
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
最外层有
1
个或
2
个电子,则可能是
ⅠA
、
ⅡA
族元素,也可能是副族、
Ⅷ
族或
0
族元素氦。
(3)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4)
某元素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相同,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若为阳离子,则位于第四周期。
(5)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若电性相同,则位于同周期,若电性不同,则阳离子位于阴离子的下一周期
——“
阴上阳下”规律。
2
.根据周期表结构与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
(
对于大部分元素来说
)
;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8
-
|
最低负价
|
。
(1)
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是
H
、
Be
、
Al
等。
(2)
短周期中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是
H(NaH
中氢原子显-
1
价
)
、
C
、
Si
。
(3)
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短周期元素是
S
。
(4)
除
H
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F
。
(5)
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是
O
、
F
等。
(6)
不易表现出正价的元素有
O
、
F
。
3
.根据元素的存在、性质等
(1)
存在方面
①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元素、氢化物中含氢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C
。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
N
。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的元素是
O
。
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
(2)
性质方面
①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无正价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
F
。
②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元素,或阳离子氧化性最弱的元素是
Cs(
放射性元素除外
)
。
③
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
Br
。
④短周期中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是
Be
、
Al
。
⑤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起化合反应的元素是
N
。
⑥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是
Li
、
Na
、
F
。
⑦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有
C
、
P
、
O
、
S
等。
4
.根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第一~七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
2
、
10
、
18
、
36
、
54
、
86
、
118
,可利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最相近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来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遵循“比大小,定周期;比差值,定族数”的原则。
例如
53
号元素,由于
36
<
53
<
54
,则
53
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54
-
53
=
1
,所以
53
号元素位于
54
号元素左侧第一格,即第
ⅦA
族,所以
53
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
ⅦA
族。
再如
88
号元素,由于
86
<
88
<
118
,则
88
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
88
-
86
=
2
,所以
88
号元素位于
86
号元素右侧第二格,即下周期的第
ⅡA
族,所以
88
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
ⅡA
族。
例
1
元素周期表中前
7
个周期完全排满时元素的种数如下表所示:
【
典例精析
】
周期数
1
2
3
4
5
6
7
元素种数
(
最多
)
2
8
8
18
18
32
32
(1)
第六、七周期完全排满时元素的种数比第四、五周期多了
14
种,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六、七周期中在
ⅢB
族出现了镧系和锕系
(2)
周期表中
________
族所含元素最多,
__________
族元素形成化合物最多。
(3)
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然后预测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________
。
(4)
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的
ⅡA
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
A
.在化合物中呈+
2
价
B
.氢氧化物呈两性
C
.单质使水分解,放出氢气
D
.碳酸盐难溶于水
ⅢB
ⅣA
50
B
[
解析
]
元素周期表是学好化学的有效工具,因此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必须有相当的条理性、严密性,做到对周期表的结构烂熟于心。
(1)
第六、七周期中由于在
ⅢB
族出现了镧系、锕系,所以元素种类最多。
(2)
已知有机物的种类远远多于无机物,而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可知
ⅣA
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最多。
(3)
根据表可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规律:
周期表
1
2
3
4
5
6
7
元素种数
(
最多
)
2
2
×
1
8
2
×
2
2
8
2
×
2
2
18
2
×
3
2
18
2
×
3
2
32
2
×
4
2
32
2
×
4
2
可见规律是
2
n
2
(
n
=
1,2,3
,
……)
,由此预测第八周期元素种数应为
2×52
,故答案为
50
。
(4)
在周期表中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其金属性依次增强,因此,可以确定其单质使水分解放出氢气;其氢氧化物呈现出比氢氧化钙更强的碱性,而不能呈两性;碳酸盐难溶于水。
[
点评
]
现行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数为基本排列原则,在此基础上又根据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归类”排列的,据此可以对元素周期表各周期所含元素种类数进行推导。变式题则是考查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变式题
为纪念哥白尼,第
112
号化学元素被命名为“
Copernicium”
,相应的元素符号为“
Cn”
,名称为铌。科学家们在制造这个第
112
号新元素时确实也用了其他元素,他们尝试过用
U(
质子数
92)
和
Ca(
质子数
20)
、
Pu(
质子数
94)
和
Ar(
质子数
18)
、
Th(
质子数
90)
和
Ti(
质子数
22)
、
Cm(
质子数
96)
和
S(
质子数
16)
,但是这里面成功的只有
U(
质子数
92)
和
Ca(
质子数
20)
,产生的是
Cn
的同位素。关于
112
号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生成铌的过程为化学变化
B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第七周期第
ⅡB
族
D
.铌的主要化合价是+
2
价
A
碳该合成过程中发生了原子核的变化,而化学反应只是涉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
A
项不正确;根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规律或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可知,铌是第七周期第
ⅡB
族,是过渡元素,为金属元素,
B
、
C
、
D
正确。
►
探究点二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第
15
讲
│要点探究
【
知识梳理
】
1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
.同主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相似性
递变性
碱金属
卤素
碱金属
(Li→Cs)
卤素
(F→I)
原子结构
最外层均为
____
个电子
最外层均为
____
个电子
电子层数逐渐
____
核电荷数逐渐
____
原子半径逐渐
____
元素性质
都具有强的
________
,最高正价都是
____
价
都具有强的
,最高正价都是
____
价
(F
除外
)
金属性逐渐
________
非金属性逐渐
______
1
7
增多
增多
增大
金属性
+
1
非金属性
+
7
增强
减弱
相似性
递变性
碱金属
卤素
碱金属
(Li→Cs)
卤素
(F→I)
单质化
学性质
都能与
H
2
O
反应生成可溶性氢氧化物和
_______
都能与
O
2
反应
都具有强的
________
都能够与
H
2
反应
都具有强的
________
与水反应越来越
________
,
与氧气反应越来越
____
,产物越来越复杂,还原性逐渐
__________
与
H
2
反应条件要求越来越
____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
_________
氧化性逐渐
______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
(
碱
)
性
碱金属
(Li→Cs)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
____
卤素
(Cl→I)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
____
H
2
氧化性
剧烈
剧烈
增强
还原性
高
差
(
或弱
)
减弱
增强
减弱
【
要点深化
】
1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原因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
.碱金属的特性
(1)
钠、钾需保存在煤油中,但
Li
的密度比煤油的小,所以
Li
必须保存在石蜡中。
Li
、
K
的密度比水小,而
Rb
、
Cs
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反应时,沉于水底。
(2)
氧在化合物中一般显-
2
价,但
Na
2
O
2
中氧显-
1
价;氢能够与非金属元素形成氢化物,氢显+
1
价,而碱金属也能够与氢形成
氢化物,如
NaH
、
KH
,其中氢的化合价为-
1
价。
3
.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与鉴别
(1)
氟元素的几种特殊性质
CaF
2
不溶于水,
AgF
易溶于水,氟无正价,无含氧酸。氢氟酸为弱酸,剧毒,能腐蚀玻璃;氟气能够与水剧烈反应生成
HF
和
O
2
:
2F
2
+
2H
2
O===4HF
+
O
2
,故实验室中不能制取氟水;氟气能与稀有气体反应。
(2)
碘元素的几种特性
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
(
常用于分离提纯碘
)
,遇淀粉变蓝色
(
常用于检验
I
2
的存在
)
,碘氧化性较其他卤素弱,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低价化合物,如与
Fe
反应生成
FeI
2
。
(3)
卤素的检验
①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使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变蓝色。
②卤化银检验法。用硝酸酸化的
AgNO
3
溶液可检验
Cl
-
、
Br
-
、
I
-
。
③也可用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和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来检验卤素单质。
例
2
有
X
、
Y
两种元素,原子序数≤
20
,
X
的原子半径小于
Y
,且
X
、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选项中
m
、
n
均为正整数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
X(OH)
n
为强碱,则
Y(OH)
n
也一定为强碱
B
.若
H
n
XO
m
为强酸,则
X
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
C
.若
X
元素形成的单质是
X
2
,则
Y
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
Y
2
D
.若
Y
的最高正价为+
m
,则
X
的最高正价一定为+
m
【
典例精析
】
例
2
A
由于
X
、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
X
的原子半径小于
Y
,所以
X
、
Y
同主族,且
X
位于
Y
的上面,由于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A
正确;
HNO
3
为强酸而氨水呈碱性,则
B
不正确;
ⅥA
族元素氧的单质为
O
2
,而硫的单质却有
S
8
、
S
6
、
S
4
、
S
2
等形式,
C
不正确;
ⅥA
族元素,氧无正化合价,而硫的最高正价为+
6
,故
D
不正确。
[
点评
]
列举法和特例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如本题涉及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只有
NH
3
,非金属元素无正价的有氧、氟等。变式题对典型金属元素族和非金属元素族的性质进行考查。
变式题
关于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碱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M
2
O(M
指碱金属
)
B
.
HCl
、
HBr
、
HI
的还原性由弱到强
C
.
X
、
Y
是两种卤族元素,
X
的非金属性比
Y
的强,则
X
的单质比
Y
的单质更容易与氢气反应
D
.碱金属所形成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
只有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Li
2
O
,其他碱金属元素生成过氧化物或更复杂的超氧化物甚至臭氧化物,
A
选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
B
选项正确;非金属性越强越易与
H
2
发生反应,
C
选项正确;碱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D
选项正确。
A
►
探究点三 核素
【
知识梳理
】
1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
________
和一定数目
_______
的一种原子。核素中相关量的关系为:质量数
(A)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质子数为
Z
,质量数为
A
的核素
X
可表示为
_____
。
2
.同位素:
__________
相同而
__________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如氢元素有三种核素,符号为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三者互为同位素。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中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3
.元素:具有相同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同位素、元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核电荷数
(
或质子数
)
【
要点深化
】
1
.构成原子的粒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2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概念辨析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概念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为同分异构体
同种元素组成结构不同的单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间互为同位素
对象
一般为有机化合物之间
单质之间
原子之间
化学
性质
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相似,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几乎完全相同
实例
CH
3
COOH
与
HCOOCH
3
金刚石与石墨、
C
60
;红磷与白磷;
O
2
与
O
3
H
、
H
、
H
例
3
据报道,在火星和金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气态化合物,它的结构式为
16
O
=
C
=
18
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16
O
与
18
O
为同种核素
B
.
16
O
=
C
=
18
O
与
16
O
=
C
=
16
O
互为同位素
C
.
16
O
=
C
=
18
O
的化学性质与
16
O
=
C
=
16
O
完全不同
D
.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向环境排放
CO
2
,控制温室效应
【
典例精析
】
例
3
D
A
项中两种原子互为同位素;
B
项中两分子均为化合物,不属于同位素范畴;
C
项中两种分子的化学性质应几乎完全相同。
[
点评
]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故同位素原子间及其所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相似。变式题更注重对同位素原子结构的考查。
变式题
16
O
和
18
O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16
O
2
与
18
O
2
互为同分异构体
B
.
16
O
与
18
O
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
16
O
与
18
O
间的相互转化
D
.标准状况下,
1.12 L
16
O
2
和
1.12 L
18
O
2
均含有
0.1
N
A
个氧原子
B
1.
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W
、
X
、
Y
、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
X
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
X
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
W
与
Y
同族,
Z
与
X
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简单离子半径:
WZ
典例精析
【
解析
】
选
B
。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
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则
X
为
Na
元素;
Z
与
X(Na)
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则
Z
为
Cl
元素;因
W
与
X
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且
W
与
Y
同族,则
W
可能为
N(
或
O)
元素、
Y
可能为
P(
或
S)
元素。
A
项,
Na
+
与
N
3
-
(
或
O
2
-
)
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
Na
+
Y
。
D
项,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
HClO
4
是最强的无机酸。
【
答案
】B
2.
短周期主族元素
X
、
Y
、
Z
、
R
、
T
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如图所示。
R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
2
倍,
Y
与
Z
能形成
Z
2
Y
、
Z
2
Y
2
型离子化合物,
Z
与
T
形成的化合物
Z
2
T
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满足:
YR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TT>Q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RQ
D
【
解析
】
[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
R
为
F
,
X
为
S
,
T
为
Cl
,
Z
为
Ar
,
Q
为
Br
。
A
项,非金属性:
ZCl>Br
,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HCl>HBr
;
D
项,非金属性:
Cl>Br
,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ClO
4
>HBrO
4
。
【
答案
】D
8.
X
和
Y
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X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
Y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
Z
和
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Z
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
Y
元素的原子半径。
X
、
Y
、
Z
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
)
A
.
X>Y>Z
B
.
Y>X>Z
C
.
Z>X>Y
D
.
Z>Y>X
D
D
【
解析
】
根据题意,
X
与
W
属于同族元素,且
W
的原子序数为
X
的
2
倍,可以得出在短周期元素中,
X
为氧元素,
W
为硫元素,由此可以推出
Z
为磷元素,
Y
为硅元素,
T
为砷元素。
A
项,
X
、
W
、
Z
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递增,但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
X>W>Z
,
A
项错误。
B
项,
Y
、
Z
元素在自然界中不能以游离态存在,但
W
元素
(
即硫
)
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
B
项错误。
C
项,
WX
3
(SO
3
)
是分子晶体,气化时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YX
2
(SiO
2
)
是原子晶体,熔化时需要破坏共价键,
C
项错误。
D
项,
As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4
周期、第
ⅤA
族,也是金属元素区与非金属元素区的交界处。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As
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根据同周期元素最高、最低化合价递变规律,
As
的最高化合价是+
5
,最低化合价是-
3
,
As
2
O
3
中
As
的化合价是+
3
,则
As
2
O
3
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D
项正确。
【
答案
】D
10.
短周期主族元素甲、乙、丙、丁、戊、己、庚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
(
甲不一定在丁、庚的连线上
)
,戊、己分别是空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甲一定是金属元素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
>
己
>
戊
C
.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以相互反应
D
.庚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
B
【
解析
】
由戊、己的位置及二者分别是空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可判断出戊是
N
,己是
O
,则庚是
F
,丁是
C
,丙是
Al
,乙是
Mg
。甲可能是
H
或
Li
,
A
项错误;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增强,
B
项正确;
Mg(OH)
2
、
Al(OH)
3
与
H
2
CO
3
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C
项错误;
F
没有最高价含氧酸,
D
项错误。
【
答案
】B
11.
X
、
Y
、
Z
均为短周期元素,
X
、
Y
处于同一周期,
X
、
Z
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
X
2
-
和
Z
-
,
Y
+
和
Z
-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X
>
Y
>
Z
B
.单质沸点:
X
>
Y
>
Z
C
.离子半径:
X
2
-
>
Y
+
>
Z
-
D
.原子序数:
X
>
Y
>
Z
D
【
解析
】
短周期元素
X
、
Z
形成的最低价离子为
X
2
-
、
Z
-
,
Y
+
和
Z
-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X
、
Y
、
Z
三种元素分别处于第
ⅥA
、
ⅠA
、
ⅦA
族。又知
X
和
Y
处于同一周期,
Y
+
和
Z
-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从而推知
X
、
Y
、
Z
分别为
S
、
Na
和
F
。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F>S>Na
。
B.Na
单质为金属晶体,
S
、
F
2
为分子晶体,
S
为固体,
F
2
为气体,显然沸点
Na>S>F
2
。
C.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Na
+
、
F
-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半径:
F
-
>Na
+
,
S
2
-
多一个电子层,所以
S
2
-
半径最大。
D.
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为
S>Na>F
。
【
答案
】D
12.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X
、
Y
、
Z
、
W
、
R
,
X
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
Y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m
,次外层电子数为
n
,
Z
元素的原子
L
层电子数为
m
+
n
,
M
层电子数为
m
-
n
,
W
元素与
Z
元素同主族,
R
元素与
Y
元素同主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
60 g ZY
2
中含有
2 mol Z—Y
极性共价键
B
.
Y
的氢化物比
R
的氢化物稳定
C
.
Z
、
W
、
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R>W>Z
D
.
X
与
Y
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
1
∶
2
A
【
解析
】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X
、
Y
、
Z
、
W
、
R
中,
X
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
X
为
Na
;
Y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m
,次外层电子数为
n
,
Z
元素的原子
L
层电子数为
m
+
n
,
M
层电子数为
m
-
n
,说明
Z
元素
L
层上电子数为
8
个,
Y
原子的次外层为
2
个电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
Y
是
O
元素;
Z
的
M
层上的电子数为
4
个,
Z
为
Si
元素;
W
元素与
Z
元素同主族,
W
为
C
元素;
R
元素与
Y
元素同主族,
R
是
S
元素;
A.1 mol
二氧化硅中含有
4 mol Si—O
键,所以
60 g SiO
2
中含有
4 mol Si—O
极性共价键,
A
错误;
B.
氧和硫元素位于同主族,非金属性
O
元素强于
S
元素,所以
O
的氢化物比
S
的氢化物稳定,
B
正确;
C.Si
、
C
、
S
的非金属性
S>C>Si
,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H
2
SO
4
>H
2
CO
3
>H
4
SiO
4
,
C
正确;
D.Na
与
O
元素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是
Na
2
O
和
Na
2
O
2
,其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
1
∶
2
,
D
正确。
【
答案
】A
13.
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ZR
C
.
X
、
N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与任何酸反应
D
.简单离子的半径:
ZM
,故
A
错误;
B.HF
的还原性比
HCl
的弱,故
B
错误;
C.X
、
N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可与
HF
酸反应,故
C
错误;
D.
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
Z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符号表示
)
;
(4)
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
D
2
C
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
,
C
、
D
还可形成化合物
D
2
C
2
,
D
2
C
2
中含有的化学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由
A
、
B
、
C
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强碱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某一反应体系中含有
D
2
E
、
D
2
EC
3
、
D
2
EC
4
三种物质,若此反应为分解反应,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式用具体的元素符号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