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 MB
- 2021-04-14 发布
专题二:
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东西方世界
(一)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
14C—18C
)
(二)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
(
1765—19C
末
20C
初
)
(三)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
1840--1894
)
(四)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1894--1919
)
(五)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1919-1949
)
2018
二
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5--1919
)
一.阶段总体特征:
1.
列强侵华加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
(社会的沉沦)
2.近代化 “
整体发展
”:政治民主化成就突出、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生活文明化
;
(社会的上升、进步)
3.民族觉醒与探索构成此时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如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和
《
临时约法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后广泛传播;中山装旗袍等
强化主干知识:侵略加剧
强化主干知识:侵略加剧
重要
转折点
——
甲午中日战争
(1)
列强经济侵略: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
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
获得
初步发展
。
(4)
清政府政策调整:
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
(5)
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
6)
学习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
(7)
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
行列
强化主干知识:近代人民探索
强化主干知识:近代人民探索
例
1
(
2017
全国
1
卷)
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A
解析:长江沿线与东南地区与山西相比,人数更多,因为东南地区开放的通商口岸更多
-
10
-
对点演练
1
(1)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
,
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
,
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
,
主张战争的正当性
,
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
,
这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
)
A.
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
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
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
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解析:
清政府
禁止国内外记者采访
,
本质上反映了专制制度对信息的严加管控
,
故
C
项正确
;
-
11
-
对点训练
1
(
2)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
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
)
A.
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B.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
清廷的宣战与媾和
D.
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
解析
:
本题题眼为
“
近代
”,
即中国的近代化
,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题目从对外战争角度设问
,
中国传统的军制为陆军
,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的出场与角逐
,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
;
对点训练(
3
)
.
(2017·
合肥质检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
A
.完成了社会转型
B
.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
.实现了改朝换代
D
.颠覆了封建秩序
解析:
辛亥革命
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催生了社会新现象,故
B
项正确;
强化主干知识:经济与社会生活
(
3
)进一步发展:
原因、概况、特点、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强化主干知识:经济与社会生活
强化主干知识:经济与社会生活
强化主干知识:经济与社会生活
例题
2(2017
课标全国
Ⅲ
,28)1897
年
,
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
,
皆属皮毛
,
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
,
忽大为变动
,
如邮政、银行、铁路
,
直见施行
,
今天津亦有小轮
,
风气之开
,
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
限制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1897
年
”“
至今两年来
,
忽大为变动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大大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故
D
项正确。
-
18
-
例题
3(2012
课标全国
,30)1895
年
,
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
,
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
“
捐弃所恃
,
舍身喂虎
”
。这反映出张謇
(
)
A.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
精神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状元
”“
投身实业
”“
捐弃所恃
,
舍身喂虎
”
。
②
审题干
,
核答案
“
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
”
说明张謇抛弃商业为末业的思想观念
,
张謇这样做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
,
故选
A
项
-
19
-
对点演练
2
(1)
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外
,
还包括
(
)
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
.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
国货运动的推动
D
.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
: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
,
故
A
项错误
;
实业救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兴起
,
故
B
项错误
;
辛亥革命后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
项符合题意
;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
,
故
D
项错误。因此
,
答案为
C
项。
(2)1881
年
,
在广东南海县
,1 000
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
“
裕厚昌
”
蒸汽丝厂
,
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
,
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
,
写到
“
盖地方之莠顽
(
恶人
)
必当究治
,
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
,
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
,
其必起而争者
,
势也
”
。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
)
A.
近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B.
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C.
机器生产冲击手工业者的生计
D.
地方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
20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影响
。
“
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
‘
裕厚昌
’
蒸汽丝厂
”,
反映了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之间的矛盾
,
故
C
项正确
;
-
21
-
(3)
天津开埠后
,
直隶顺德府
(
今河北邢台
)
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
,
冬去春回。到
20
世纪初
,
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
,
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
,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
“
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
”“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
可以看出
,
中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故
A
项正确
;
-
22
-
例题
4(2017
课标全国
Ⅲ
,29)20
世纪
30
年代
,
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
,
喜字纱灯引导
,
乐队演奏钢琴曲
,
新郎着蓝袍黑褂
,
新娘穿粉色旗袍
,
头披白纱
,
手持鲜花
,
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
演变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乐队演奏钢琴曲
,
新郎着蓝袍黑褂
,
新娘穿粉色旗袍
,
头披白纱
,
手持鲜花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喜字纱灯
”
和
“
蓝袍黑褂
”
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习俗
,“
钢琴曲
”
和
“
白纱
”
等反映出西方习俗
,
由此可见
,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
故
B
项正确
。
-
23
-
对点
演练
3
(1)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
更有西装新少年
,
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
,
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
,
爱皮西地
(ABCD)
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
,
金钱浪掷轻利权。
”
这表明
(
)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
肤浅
B
.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
主流
D
.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
“
新少年
”
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
,
《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
“
醉心争购舶来品
”“
轻利权
”
的问题
,
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
,D
项正确
。
(
2
)
.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无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解析:材料
“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
”
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
B
项正确。
(
3
)
(
2014·
全国卷
Ⅱ)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
易服
”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
“
必自易西服始
”“
不止一次提及
‘
易服
’”
等可知,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18
95
—
1919
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
问题细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
1919
)
时间
派别
代表
阶级
主张
实践及结果
影响
19
世纪
40年
代
抵抗派
林、魏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19C60~90
年代
洋务派
李、张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
失败
19
世纪末
维新派
康、梁
资产阶级
倡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
失败
20
世纪初
革命派
孙中山等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
失败
20
世纪初
激进派
陈、李、胡
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
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以后后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陈、
李、毛、
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建政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
建立新中国
启迪思想
开启近代化
思想启蒙
国家转型
冲击正统
指导革命取胜
-
27
-
例题
5(2017
课标全国
Ⅱ
,29)1913
年
,
《申报》登载的
“
艾罗补脑汁
”
广告称
:“
欲图一国之进步
,
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
,
思想日新
,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
,
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
由于广告成功
,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
工具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
,
思想日新
,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从材料信息看
,“
艾罗补脑汁
”
广告宣称
“
一国之进步
”“
人民精神日旺
,
思想日新
”“
善谋卫生
”,
结果
“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
这说明追求爱国、进步、精神、卫生等成为社会时尚
,
故选
B
项
。
-
28
-
例题
6(2016
天津文综
,5)1899
年初
,
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
,
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
,
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
,
在同一年
,
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
,
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
①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
世界市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
④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1899
年初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题干信息
“
无线电报机
……
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
,
在同一年
……
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
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
①
正确
;“
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
”
并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
②
错误
;“1899
年初
”
中国维新变法已告失败
,
向西方的学习进入制度阶段
,
③
说法错误
;19
世纪末
,
中国进口外国通讯设备的事件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
④
正确。故选
C
项
。
-
29
-
对点
演练
4
(1)
梁启超曾致书康有为
:“
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
,
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
(
欧洲之兴全在此
)
。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孔学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
,
而更提倡保之
,
是北行南辕也。
”
这说明梁启超主张
(
)
A.
提倡儒学
,
中西结合
B
.
引进西学
,
变法图强
C.
批判西学
,
古为今用
D
.
效仿欧洲
,
自强求富
解析
:
题
干材料
“
以新学说变其思想
”,
说明梁启超主张利用西学变法图强
,
故
B
项正确
;“
-
30
-
(2)20
世纪初
,
有学者认为
,“
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
;
李四又记了古典
,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
: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
,
要晓得那时的事
,
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
;
现在两位既然同时
,
何妨老实说出
,
一目了然
”
。该学者旨在
(
)
A.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
提倡使用白话文
C.
纠正
“
文学革命
”
的形式主义偏向
D.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解析
: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本题解题的难点在于理解
“
古典
”
即
“
古代典故
”
。材料的观点是同时代的人用古典做古文
,
读者用古典读同时代人做的古文
,
不如老实说出
,“
一目了然
”
。结合时间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
可知该学者实际上是在提倡使用白话文
,
故
B
项正确
。
(3)1919
年
7
月
,
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
真正的解放
,
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
……
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
把他打破
,
从那黑暗的牢狱中
,
打出一道光明来。
”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
,
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
这表明当时
(
)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
31
-
解析
: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题目材料
“
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
……
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
把他打破
”“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
,
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
体现出知识分子变革社会体制的思想变化和决心
,
是认识提升的表现
,
故选
C
项
。
1
.
(2015·
全国卷
Ⅱ)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旨在
(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
解
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
C
项正确。
2
.
(2016·
全国卷
Ⅲ)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
“
诗界革命
”
的作用。
“
诗界革命
”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
“
诗界革命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
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
1
.
(2017·
全国卷
Ⅲ)1897
年,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知识纵横
:
从
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晚清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
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
”“
天津亦有小轮
”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
D
正确。
2
.
(2013·
全国卷
Ⅰ)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
1
这一趋向的
是
(
)
A
.洋务运动
—
戊戌政变
—
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
—
中法战争
—
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
—
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
现代化
”
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B
项符合题意;
知识纵横
:
从
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晚清中国的社会转型
1
.
(2011·
全国卷
)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
“
向各国宣战懿旨
”
。
6
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
。这
表明
(
)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丰厚教材: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和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
,
…
由
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
B
项
(
2018
成都二诊)
29
.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
1901
年至
1910
年间,单行本就有
30
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
7
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
4
种,波兰亡国史
3
种。编译者们
旨在
( )
A
.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
.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A
丰厚教材: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和列强瓜分狂潮
在
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
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
。
1900
年
6
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
规定:
“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
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
“
东南互保
”
表示支持。
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
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之后
1911
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东南
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晚清
的
70
年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
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闭、僵化的封建帝国被动地向近代迈进,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
先后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革新运动
。而清末新政一方面在不自觉地引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向,另一方面则使满清王朝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走向了灭亡。
丰厚教材:晚清政府改革
为
何
改革?
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
)
,庚子事变爆发,慈禧携光绪帝出宫避祸西安。回京后,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威严尽失。
为了寻求继续维持统治的应急措施,
慈禧于
1901
年
1
月
借光绪帝之名发布了征求变法的第一道上谕,表示在
“
万古不易之常经
”
外,没有
“
一成不变之治法
”
,
这标志着慈禧新政的开始。
清末十年间,清政府先后在比光绪新政更广泛的领域里
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
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
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上
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
;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
“
推动实业发展
”
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经济上
裁汰旧的兵制,在
各省编练新军,创办军事学堂
;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
军事上
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
改
《
大清律例
》
为
《
大清新刑律
》
,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
。清政府
设立督办政务处
后,
拉开了行政改革
的帷幕
政治上
如何改革?
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
“
祖制
”
上走得更远。
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
。
它们
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
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
但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
,也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传统的
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
都朝着积极的方向
演变
;
新军的编练
无疑
壮大了军事力量,
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但政策落实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编练新军,从而使苛捐杂税增多
….
结局
?
理解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1
.
(2016·
全国卷
Ⅲ)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丰厚教材:晚清教育改革
解析:《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
D
项符合
2
.
(2014·
全国卷
Ⅰ)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丰厚教材:晚清教育改革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
B
项。
1905
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
(
蒙养院、大中小学堂
)
、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游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
最新国文教科书
》
;等等
成立教育行政机构
1903
年
(
癸卯年
)
,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
奏定学堂章程
》
,史称
“
癸卯学制
”
,仍以
“
中体西用
”
思想为指导
制定新的教育体制
建立新教育制度
1905
年,清政府正式下诏,
“
自丙午
(1906)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科举制度被废除
废除科举制度
丰厚教材:晚清教育改革
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
1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的
“
光荣革命
”
,是一场胜利了的
“
光荣革命
”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
A
.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
.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
.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
.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丰厚教材: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
“
光荣革命
”
,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
A
项正确。
2
.
1912
年
9
月
30
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
“
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
……
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
”
这一规定
(
)
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
.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解析:
根据材料
“
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
……
以南
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
”
得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
“
北京宣布
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
”
得出北洋集团的要求,同时体现革命派和北
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
C
项正确
丰厚教材: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为何称为光荣革命?
(1)
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
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2)
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
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
(3)
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
,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
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
(4)
英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
,
想
尽快结束战争,
议和统一
。
妥协是一种智慧
-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