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3.00 KB
- 2021-04-14 发布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反映了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D.政府还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包括( )
A.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农村经济不存在性别分工D.当时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和丝
3、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8.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有限
B.明清农业生产形势严峻,面临防治灾考验
C.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D.农业发展受阻
4、“他们(徽商)—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信息带来的影响( )
A.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 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少资本
5、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关于重农抑商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C.始终压抑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6、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封建经济发展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7、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高度集中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
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
C
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
明朝君主专制弱化
D
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海外贸易市场狭小
A.A B.B C.C D.D
8、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民族间经济交流加强
C.社会分工扩大 D.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始终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10、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各项不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 )
A.制造尤工,擅绝海内B.“计工受值”的生产方式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出现了手工工场
11、1877年,李鸿章奏请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照章承运。轮船招商局向北方运送的商品粮,无论江海河关,凡报招商局轮船装运,均免进出口税。这一规定()
A.加强了对轮船招商局的管理
B.保证了轮船运输业稳健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国轮船运输业对中国的侵略
D.摆脱了列强对轮船运输业控制
12、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候补知府
1890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郑观应
188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13、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对于这些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B.一定程度上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D.清政府不可能放弃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14、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A. 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
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当时,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自然经济受到迸一步破坏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潮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1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开始主动开放
18、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9、“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 B. 沿海地区都赞同近代工业
C.近代工业分布较均衡 D.近代的机器生产并未得出广泛的认同
20、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
C.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受到本国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C.战争频繁导致的局势动荡D.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22、下列属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社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3、据一位美国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73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59年的1234亿元,增长了70%。相比之下,1959年到1970年只增长了30%。导致后一时期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B.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对华援助
C.“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D.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
24、对于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A.顺利发展 B.严重倒退 C.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D. 停滞不前
25、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C.主要任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6、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27、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28、学者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早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A.“一五”计划 B.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9、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30、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二、材料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发展艰难曲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政策原因。在政治和思想上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2、指出材料一图二中纺织业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张謇为代表的民资企业“不幸”的原因。
32、据以下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广州十三行
图二上海开埠后频繁来华的外国船只
图三开发开放后的上海浦东
(1)图一所示机构反映了中国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对中国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2)结合图二上海是怎样开埠的?给中国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是什么? (3)据图二、图三分析,上海的两次开放有何不同?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一、 选择题答案
1—5 BBBDC 6—10 ADBCA 11—15 CDACD
16--20 ABADB 21—25 ACACD 26—30 CCDBB
二、材料题
31.答案:1.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分)政治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发展;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4分)
2、 状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纺织业获得快速发展;(2分)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分)
3、①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 中国政局的动荡;③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压迫④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⑤民族资本主义本身的缺陷(8分,任意4点8分)
32、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利于中国向近代迈进(4分)
(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依据其规定,上海被迫开埠。(2分)
影响:上海成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工业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6分)
(3)前提:图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被迫开放
图三是在中国主权国独立、平等互利的情况下,主动开放
目的:图二是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商品、资本输出
图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图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图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果:图二使中国的主权不完整,也压制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图三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