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6.00 KB
- 2021-04-14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抚顺市三校研训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下列制度中,与宗祠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3.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对象包括( )
①同姓亲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5.西周时期,一诸侯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个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6.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社会等级森严 D.音乐发展迅速
7.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8.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县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秦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工作 B.行使行政大权 C.掌管司法刑狱 D.组织史书编撰
9.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1.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2.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13.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D.投做官吏幕僚
15.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 )
A.太守 B.太尉 C.刺史 D.司空
16.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7.“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世宗
18. 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19. 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裁决军国大事 B.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C.草拟审批政令 D.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20.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1.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胶澳租界条约》
22.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23.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主要的依据是 ( )
A.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国的威严
B.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局面
C.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出现了民族危机
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4.从1851年到1864年,农民阶级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封建统治腐败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D.自然灾害严重
25.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下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义和团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辛亥革命
27.1919年《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上有“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这样的文字。该通讯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土地革命 D.北伐战争
28. 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
D.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9.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0.“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31.在史诗大片《建党伟业》中,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情节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 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C. 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奋斗目标
32.如图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 年应该是( )
A.1924 B.1927 C.1934 D.1937
33.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34.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这表明( )
A. 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 B. 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 抗日成为全国各界的呼声 D. 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
35.1940年以后,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乘青纱帐和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这次“作战”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第II卷(3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题,满分30分)
36.请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错误)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 据材料二、三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6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
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
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4分)
(3) 材料三反映了五四运动在哪一方面的变化? (4分)
(4) 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4分)
抚顺市三校研训体2018-2019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第I卷(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A 3.A 4.B 5.C 6.C 7.D 8.A 9.C 10.D 11.A 12.C 13.C 14.A 15.C 16.B 17.C 18.C
19.D 20.B 21.C 22.D 23.D 24.C 25.C 26.B 27.B
28.A 29.B 30.C 31. D 32.B 33.B 34.C 35.D
第II卷(3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题,满分30分)
36.请阅读下列材料:(14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2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3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3分)
(3)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皇权不断强化。(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分)
(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分)
(3)社会风俗的变化。(2分)反封建、反传统、反旧道德等。(2分)
(4)爱国主义情感。(4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