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3.50 KB
- 2021-04-14 发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王珊莉 审题人:陈思慧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6分,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 “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3.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4.“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 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中和,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6.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明显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取中间 D. 两者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
8.某同学在探究世界军事史时惊奇地发现:在英国的陆、海、空三军中,海军被称为“皇家海军”,空军被称为“皇家空军”,唯独陆军不被称为“皇家陆军”。以下是他对这一奇怪现象的几种猜测,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A.英国陆军在对外作战中不敌法国陆军 B. “铁骑军”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
C.王室不原谅弑杀查理一世 D.陆军中没有皇家子弟
9.乔治·华盛顿被人们称为“美国国父”,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776年,率军解放波士顿 ②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他戎马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③1781年,率军取得约克镇战役胜利 ④1787年,主持制宪会议,通过邦联宪法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拿破仑逝世前说:“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这里的火种指的是
A.《拿破仑法典》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奇迹 D.扩大了法兰西版图
11.1916年德军在某地发动了一场战役,试图将其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该地位于下图中的
①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2.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对待一战要“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可是,1917年4月美国却参加对德作战,其主要原因是
A.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轮船损失惨重
B.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C.威尔逊为了竞选连任总统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D.害怕协约国失败使美国国家利益受巨大伤害
13.《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 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A.1907年《英俄协约》 B.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
C.1918年11月一战停战协定 D.1904年《英法协约》
14.照片有时也是珍贵的史料,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右图照片反映了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关于一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爆发根源是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出现坦克、毒气弹、导弹等新式武器
C.一战结束前德国皇帝已被迫宣布退位
D.战争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15. 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 ③劳合·
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激化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6.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
A.《五国条约》收效甚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B.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C.日本势力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英在亚太的利益
D.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17.1919年5月26日,某学者撰文称:“英法意日各国使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人交换他们的利益,另外还有种种不讲公理的举动,不但我们心中不平,就是威尔逊总统也未免有些纳闷。但是经过这番教训,我们应该觉悟公理不是能够自己发挥,是要强力拥护的。……叫那少数的政府当局和国会议员都低下头来听多数平民的命令,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见”。该文旨在
A.告诫国人要看清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
B.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
C.引导国人将民族诉求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
D.说明外交领域只有强权,并无公理可言
18.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国联盟约称作“兄弟和友爱的宪章”。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苏俄及德、奥被吸收为国联会员 ②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③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④规定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A.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计划的支持 B.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20.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国宣战
独占了中国山东和东北的市场
B
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日本取得与欧美列强平等地位
C
德国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D
美英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21.有学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三省,标志着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以此为标准,二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应该是
A.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B.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
C.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 D.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22.1935年4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A.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
C.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吞并奥地利
23. 在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38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这一年
①德国吞并奥地利 ②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③慕尼黑会议的召开 ④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下图所示是二战中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中
A.双方都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对决 B.日军舰队任务单一、战术陈旧
C.美军兵力有限但作战准备充分 D.美军已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2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是通过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瓜岛海战等数场战役完成的。依此观点来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具有与瓜岛海战相似转折意义的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柏林战役
26.如图反映了二战中德军制定的某一作战计划,它是
A.海狮计划 B.巴巴罗萨计划
C.曼施坦因方案 D.霸王行动
27.二战期间,英美盟军相互配合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二战的胜利结束。以下属于英美盟军军事行动的有
①西西里岛登陆 ②易北河会师 ③诺曼底登陆 ④阿拉曼战役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28.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正确评价应该是
①英美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9.经历急剧的变革后,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借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来抒发主观情感”,而是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和准确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下列作品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①《唐璜》 ②《红与黑》 ③《高老头》 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贝多芬用音乐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理念。据此判断,贝多芬的作品体现的时代主旋律是
A.启蒙时代的自由精神 B.工业时代的自由主义
C.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D.现实主义的批判意识
31.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下列作品表达作者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不满情绪的是
A.《第五(命运)交响曲》 B.《睡美人》
C.《第六(田园)交响曲》 D.《天鹅湖》
32.下框中列举了某美术流派的一些特征,与其相符的作品是
以粗放的笔法作画,作品缺乏修饰
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
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观感作画
A.《蒙娜丽莎》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33.近年来,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好歌曲”,还是浙江电视台的“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摇滚乐歌手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气势震撼观众。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摇滚乐这一音乐形式的形成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强烈的时代性 ②“良知复兴”运动是摇滚乐队和歌手积极参与全球性的社会政治活动的表现 ③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④摇滚乐是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34.(14分)“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除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摘自《湖南大学学报》
材料二:克任威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缺点,但那是伟人的缺点。在评价克伦威尔时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个伟大人物,他所做的一切是他为那个时代服务的。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2分),并列举具体措施。(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伦威尔在构建英国“软实力”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5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构建的政治体制的实质有何不同(2分)。
35.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远交近攻”的典范莫过于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远交近攻”助秦国成功统一六国。
日本也曾以“远交近攻”为国策:二战中,日本欲扩张领土,与远在欧洲的德意结盟,近攻中、朝、越、缅……和南太平洋国家甚至美国夏威夷。
二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
(1)概括秦运用“远交近攻” 战略的简要过程。并分析日本“远交近攻”未能使日本侵略成功的原因。(7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二战前后德国在欧洲如何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4分)
36. (9分)大革命时期的法国诞生了两位被誉为“狮子”的名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欧洲各地第一流的绘画、雕塑纷纷成了战利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巴黎,而德拉克洛瓦则穿梭在它们之间。《自由引导人民》无疑是德拉克洛瓦的至宝,被镌刻在欧洲艺术史最重要的书页上。……
拿破仑派遣兄弟出任占领地的国王,在所征服的地区,当地人民都未被赋予自己选择政府组织形式的自由,更加被剥夺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在占领者走后,欧洲各国的政治辩论中,祖国、人民、民族、个人自由等概念流行开来。深受民族主义的精神影响,后来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萨丁尼亚发动意大利统一,拉丁美洲地区也在整个浪潮的推动下,纷纷要求挣脱西班牙的枷锁。
——[国]J.阿尔德伯特《欧洲史》、段昌国《西洋文明发展史》等
材料二: 回顾“荒野雄狮”拿破仑与法国大革命的联系,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启蒙思想家认为“专制君主的特点,不是他性格上的仁慈或凶狠,而是他的权力的范围和统治的专横”。有学者据此得出“拿破仑承袭专制君主之流毒,违背了大革命倡导的自由、民主精神。”②拿破仑高喊着:“我的原则是,法国高于一切!”的口号走向了末日,战胜的欧洲君主们认为拿破仑是“革命之子,1789年至1815年是一个整体。”
——据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艺术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艺术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4分)
(2) 用一句话辩证评价拿破仑“法国高于一切”的思想。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结合材料及所学阐释拿破仑这位“革命之子”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5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D
C
C
D
B
D
C
C
A
A
D
B
C
D
B
C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B
D
B
D
B
A
C
C
B
A
B
B
A
B
C
D
34.(1)特点: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宽容(2分)
措施: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答出其中5点即可,5分)
(2)措施:改善了法律,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3分)
作用: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巩固革命成果或维护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2分)
(3)不同: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军事独裁(2分)
35. (1)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4分)
原因:中国作为抗日的主战场,进行了积极的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法西斯战争不得人心,遭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反对;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3分)
(2)说明:德国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时机,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占领或吞并欧洲小国后,进攻法国、英国,最后突袭苏联。(4分)
36. (1)风格:浪漫主义。(1分)
背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各国扩展;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3分)
(2) 评价:充满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激情,但也存在着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歧视。
侧重分析①
阐释: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后,自任第一执政,后为终生执政,最终称帝;在改造法国过程中,他要求官员对他个人宣誓效忠,同时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拿破仑任用亲人担任占领区统治者,实行家族统治,剥夺占领区人民的政治自由和民族利益,掠夺占领区财富,以上措施体现了他统治的专横,个人极强的权力欲望,违背了自由民主精神。
侧重分析②
阐释:抗击反法同盟,编撰《民法典》,发展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政治学说;对外战争,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唤起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5分)